“渔舟唱晚”何日再现?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更新时间:2012-07-06 关闭窗口 返回首页

    11月16日,一场舟山群岛·中国渔歌邀请赛,再一次把舟山渔歌、号子推到了公众面前。在这场比赛中,舟山渔歌、号子不仅拿下了渔歌组比赛冠军和“最佳号子王”两个奖项,也迷醉了现场的评委和数百位观众。同时,抢救、发掘、保护和传承舟山渔歌,也再次成为人们的话题。

定海代表队演唱《渔家乐》

福建省台江代表队演唱《闽江渔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代表队演唱《拉网歌》

河北省昌黎代表队演唱《昌黎拉网调》

印尼雅加达代表队演唱渔歌《苏门答腊》



                     “旧日之音”难再寻

    如今,在舟山,真正了解渔歌、号子的人越来越少。作为帆船时代的产物,舟山渔歌在多年前随着木帆船的消失而逐渐为人所淡忘。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故去,如何抢救、传承和延续祖先流传下来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燃眉之急。

    “一拉金嘞嗨唷!二拉银嘞嗨唷!三拉珠宝亮晶晶,大海不负抲鱼人……”

    一段《起网号子》,那粗犷、豪迈的声音能让人恍如置身渔场,看到结实的手臂将沉甸甸的渔网逐渐拉出海面,起网的汉子们齐声高唱,布满汗水的古铜色脸上,期待的神情交织着丰收的喜悦。

    “这样的场景,我在几十年前木帆船上看到过……”市民李先生回忆说。

    已近花甲之年的李先生14岁下海捕鱼,他回忆说,在那个时代,渔歌、号子同样是一种生产工具。它们的作用除了指挥船只开航、生产之外,还能激励人心。

    “一六哎嗨,要里格赛力啰;要好啰咳啦,要啰好来咳啦。要啰好啰,三来;要啰好,哎撒啦啦啦,啦啦啦啦。哎,撒啦啦啦,啦啦啦啦,阿家哩啰,阿家哩啰……”李先生至今还能清楚地记得当年船上的《一六号》。唱起这首粗犷有力的号子,他的脸上泛起红光。

    “这些渔歌、号子大多在木帆船上使用,因为那时,船只的行动完全靠人力,而且不是一人之力,而是需要合众人之力。像‘起蓬’‘拔网’‘摇橹’之类,多不是一人所能完成的。而渔歌、号子不仅能统合众人的力量,还能为海上单调的生活增添活力。”李先生说,“后来木帆船逐渐淘汰,改成机械船舶后,这样的劳动场景不复存在,而渔歌、号子也没了生存的空间。”

                     渔歌“包罗万象”

    现在,我们要去了解渔歌、号子,只能借助史料记载。在相关资料中,对于“渔歌”有这样的定义:“渔歌,顾名思义,就是渔民捕鱼、织网、晒网或休息时自编自唱的民歌。渔歌是民歌,属于民谣。民谣作为老百姓的口头诗,是民众评价活动。渔歌作为民谣的一种类型,同样也是民众评价活动。舟山渔歌就是舟山地区的民众评价活动。”

    舟山渔歌、号子成形的具体年代已经很难考证,因为这种口耳相传的歌谣,很难找到源头。说到底,渔歌是在渔民的生活中“为满足众人生活之需要”而形成的。

    渔歌中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具。舟山渔民的创造力是如此地丰富,他们甚至能将一幅舟山渔场海图用歌谣唱出来。

    这些渔歌可以说是老一代渔民海上生涯的总结,易唱易记,形象生动,能满足渔民传授生产知识的需要。这类渔歌代代相传,很难说有具体的创作者和时间。凡渔歌总是与满足人们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这种需要可以是生产上的,可以是生活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从而体现着渔民的意愿。

    曾经,舟山渔歌随着走南闯北的舟山渔民,传遍中国的沿海,而且兼容并蓄,内容不断拓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仅吸收了各地的渔歌内容,而且也为其他地域的渔歌所收容。所以,到后来有些渔歌在舟山渔场可以听到,在吕泗渔场也可以听到,甚至在广东、福建沿海的渔歌中都能听到。

    有些渔歌可以流传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这些渔歌之所以能流传这么广这么久,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渔歌所涉及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体现的情感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与传播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发生“共鸣”。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共鸣”,使听的人愿意听,并在听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情感,从而使内容和形式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也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共鸣”,使得听的人产生把这种已经加上自己情感的渔歌传播出去的冲动。于是,渔歌也就不胫而走,不断地流传了。

                     舟山渔歌亟待传承

    近年来,对于面临灭绝的舟山渔歌,我市加大了抢救、发掘和保护力度。舟山渔歌作为我市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正不断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从歌词、曲谱搜集、整理到调整、完善、搬上舞台以及对传承人的培养和对外交流上,这种重视都在不断得到体现。

    今年开始,舟山渔歌进入浙江海洋学院的大门,在“象牙塔”内寻找传承人。而且不仅是舟山本地的,连湖州师范学院音乐系等也组织学生来舟山进行渔歌采风活动。这不能不说是舟山渔歌保护的一大契机。

    不过,有了学生,并不代表继承的问题就解决了。“虽然学生们学得都很认真,但毕竟他们从未撑船出海过,没有经历过浪尖上讨生活的艰苦岁月,所以,不管在教室里怎么教,他们都很难唱出我们的那种味道。”舟山渔歌号子的传承人洪国壮如是说。

    “要保护和发展舟山渔歌确实很难。”这次参加舟山群岛·中国渔歌邀请赛渔歌 (号子)研讨会的舟山队代表也这样表示:到现在,舟山渔歌已经失去了其生活的特有环境,要在这样的状况下将舟山渔歌传承保护,犹如保护一株无根的树木,或是一潭无源的死水,能延续多久,很难说。

    为此,舟山渔歌也在不断地寻求与外界源泉的交流、沟通。这次在舟山举办中国渔歌邀请赛,就有这方面的趋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邱平海说:舟山渔歌中所包涵的为人处世和价值观,是值得现代人汲取的,我们要把这些东西提取出来,放在世人眼前。因此,保护舟山渔歌,不应只是静态的、过去时的。而是要让它真正进入民众的生活,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精神元素。

                     专家“号脉”拯救“国宝”

    此次的渔歌(号子)研讨会,也请来了国内的各路专家,让他们为舟山渔歌的发掘、保护、传承出谋划策。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音乐学》主编张振涛说:对于渔歌、号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重视“活态传承”。

    张振涛认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一种形式,科学的抢救和保护才是目的。作为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很大的难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是与传承人紧密相连的。对传承人的筛选和保护是保护工作的重点。

    这一点在国外是有些经验可以借鉴的。例如:日本是把传承人定为“人间国宝”,每年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补助,同时还赋予他们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在韩国则是每个月给“活的人间珍品”相当于850美元的生活补贴,还为他们提供免费医疗和其他的特殊待遇。

    “所以我们还需要探索,既要保障传承人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也要保证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张振涛说。

    “另外,我觉得从学校中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而且可以将其作为主渠道。”

    “我们应该提倡,让每个孩子至少会唱家乡的一种歌,用当地的方言唱。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对家乡产生一种热爱,而且能让那些民歌得以在下一代身上继续传承和发扬。”张振涛说。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青认为,保护和传承应该发挥其经济效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竞技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文化不是个花钱的‘主儿’,相反,它是个赚钱的‘主儿’,是个真正的宝贝。”

    “在舟山这样的旅游城市,发挥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应,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杨青说。

    作曲家、中国轻音乐协会常务理事雷蕾则提出,保护渔歌、号子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创新。

    “我认为,创新和挖掘、保护并不矛盾。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上毕竟相对落后,难以适应现代人对文化的需求。我们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进行再创作后,搬上舞台,这样,才能更好地迎合现代人的口味。”

    “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质朴的东西,也一定能得到现代人的认同和喜爱。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对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实实在在保留下来,以供后人继续研究。挖掘,不能仅因为迎合市场而将其全部改变。”

 




凡本网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所有:浙江图书馆 Copyright 2008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市曙光路73号 浙ICP备05000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