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民间艺术,行近若远
来源:舟山晚报 更新时间:2012-07-06 关闭窗口 返回首页

    舟山海洋民间艺术是舟山渔区生活的折射,凝结着舟山渔区劳动人民的智慧,渗透着舟山渔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舟山渔区劳动人民朴素、鲜明的审美观念,主要分为七大类:海洋民歌、海洋民间器乐、海洋民间曲艺、海洋民间舞蹈、海洋民间绘画、海洋民间手工艺和海洋民间木偶戏。

    近年来,随着舟山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市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面临着保护性发掘和创造性继承的困局,这也是我市建设海洋文化名城进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渔歌号子



                     海洋民歌 渔工号子,后继乏人

    今年7月,市群艺馆和舟山网联合举办了第一期舟山渔民号子培训班,然而开班几天仅有3人报名。

    为传承舟山渔民号子这一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市群艺馆和舟山网联合举办此次免费培训班,培训尖子有望参加明年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原生态歌唱赛。只要是33周岁以下的男性青年,有一定音准,即使没有学过唱歌的青年人也可参加。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

    我市群文理论研究专家宋继大先生介绍,海洋民歌是最早形成的海洋民间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舟山诸岛,已在民间传承了300余年。如渔民号子伴随着渔民的劳动而歌唱,歌词以“也罗荷”等语气词为主体,能根据不同的劳动形式和强度变奏出多种形式,因此又有近洋、远洋、海上、陆上和大小长短等区别。远洋号子主劲,音调粗犷有力,激昂雄壮,如《拔篷号》;近洋号子主细,旋律性较强,节奏明快轻松,渗透着小调的某些特点。

    舟山海洋民歌现有曲目(包括号子和小调)近百首。建国后,文化艺术工作者通过初步普查、抢救,已整理、改编歌曲50余首,未搜集的原始曲调还有相当一部分在民间传唱。

    王一平首先把舟山渔歌搬上了舞台,推向社会,并引入校园,培养了许多海洋民间艺术人才。魏俊荣在搜集、整理、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经改编的《渔家乐》、《四汛渔歌》等曲目,已发展成边歌边舞的形式,曾多次出现在舟山文艺舞台、电视屏幕上;岱山高亭的虞才康、毛正品,东沙张永富,长涂郁金富等人均是舟山海洋民歌的传人。岱山县林通屿致力于海洋民歌的搜集整理抢救保护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据不完全统计,他精通熟唱的舟山海洋民歌达四五十首。

    然而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鱼类资源的衰退和捕捞工具的不断改进,舟山海洋民歌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外部环境条件,加上老龄民歌手的相继故去,年轻歌手青黄不接,如今已濒临失传的危机。记者日前曾走访渔歌之乡岱山县,调查发现熟稔渔工号子的渔民已经不足十分之一。

    几年前,来自黄土高原的阿宝凭借自己“土得掉渣”的歌声在全国青歌赛上崭露头角,从此一炮走红。大海的儿子什么时候能够在全国民歌的舞台上唱响大海的声音呢?

剪 纸



                   海洋民间手工艺 临城剪纸,“刻”纸而承

    “剪纸艺术面临传统技法后继乏人的困境。”市群艺馆馆长助理徐峰说,我市剪纸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现代剪纸艺术的蓬勃兴起,一方面是传统剪纸艺术的日趋衰落。

    舟山的海洋民间手工艺有刺绣、剪纸、花漆、木雕、贝雕、石刻等。清末明初的丧葬刺绣品“福、禄、寿三星重被”曾被外国人视为珍贵工艺品收藏。岱山“阿桂婆”的剪纸艺术作品别有一番功力,曾在全国许多地方展出。后因主要作者的过世,创作日渐衰弱。

    临城民间剪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时形式内容都较单一,剪纸者多为民间中老年妇女。1992年在全省民间美术搜集工作中被发现。之后,临城街道文化站积极引导,培训剪纸骨干,在当地的小学和中学,相继成立了剪纸兴趣小组,并邀请民间艺人为学生授课,剪纸队伍已由原来几个散落在民间的艺人发展到由学生、妇女、社会青年组成的百余人剪纸群体。

    目前,临城剪纸已形成了以海洋为主调的现代剪纸艺术风格。它以海洋为创作主题,构图自由,形式不拘,改传统剪纸对折对称的手法,既有系列化的组合,又有扇形、圆面、立轴等中国画的构图,变化自如,又单纯明快,和剪纸技法同时并用。通过不断的探索,色彩上也有新的突破,不再是传统的单一颜色,而是色彩斑斓的剪纸画,增进了剪纸艺术的欣赏价值。剪纸作品《担饭》曾被评为全省剪纸精品。多幅剪纸作品刊登于省市各级刊物。

    “传统的剪纸技法正在逐渐淡出,现代剪纸技法准确地来说是刻纸艺术。目前,掌握剪纸传统技法的民间老艺人只有寥寥可数,前段时间,又有一位老人离开了人世,伴随她几十年的传统技法也随之而去,对我市的传统剪纸艺术来说,抓紧时间进行抢救性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渔民画

墙上渔民画



                   海洋民间绘画 渔民画,“触底”回升

    舟山渔民画是舟山海洋民间艺术中比较年轻的一个品种,它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普及于舟山渔村。作者多系渔村青年,他们在弄桨操舵、引梭织网之余,用画笔描绘渔家充满传奇色彩的赶潮生活,尽情勾勒海里人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海岛地方特色。

    1983年3月,浙江省群众美术工作会议本着繁荣传统民间美术的意愿,提出在省内几个市县进行尝试——组织创作反映新生活的现代民间绘画,创作出崭新的艺术样式。舟山作为指定试点之一,积极地投入了这一新课题的探索。同年7月,市群艺馆举办了首届全市渔民画作品加工班,组织创作了一批渔民画作品,并选取部分作品送至杭州参加全省评选。58件作品获省一、二、三等奖,其中5件作品入选“全国首届农民画展”,占全省入选作品总数的45%。同年,两件作品荣获全国二等奖。此后,舟山渔民画进入了创作繁荣期。1987年11月,“舟山市现代民间绘画展”亮相于北京中国美术馆。展览历时14天,获得了广泛好评,被誉为该年民间绘画进京展出中最精彩的一个展览。

    1988年1月,文化部命名舟山的四个县区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至此,舟山渔民画创作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群体。土生土长的渔民画家们,除了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外,没有经过任何现代绘画的训练,不拘泥于学院派的规范程式,完全凭着大海之子自由奔放的天性,进行酣畅淋漓的创作,以造型上的夸张、随意和创作上的精微形成强烈反差,从而加强了对比中的和谐。同时,创作者们不自觉地把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与精神,转化为“人海和谐”的心态,并把这种心态渗透于绘画之中,使之更具神话色彩和无限的想象力。舟山渔民画正是以这种充满张扬、激情、梦幻的趣味赢得了国内外专家与观众的青睐。

    自1987年以来,舟山渔民画频频在国内外参展、获奖,并入编各类画册。1995年,中央电视台“书苑画坛”栏目专程来舟山拍摄渔民画专题片。此后,舟山渔民画盛极一时。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对文化事业的冲击及其他多种原因,舟山渔民画陷入了日趋衰退的困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市文化局从1999年起设立了舟山渔民画创作专项基金,重新得到重视的渔民画,逐渐走出衰退的低谷。2003年10月,举办了首届中国舟山渔民画艺术节。

                   海洋民间器乐  舟山锣鼓,寻找昔日辉煌

    舟山最著名的打击乐当属舟山锣鼓。去年,舟山锣鼓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去渔船上没有通讯设备,就在船上敲锣击鼓用以壮威和传递信息。后来又用于出海和谢洋,用锣鼓与岸上亲人共庆丰收,这就是舟山锣鼓的最初起源。

    舟山锣鼓系大套复多段吹打乐,明代时已在舟山群岛流行,清代到民国年间渐盛,始称“三番锣鼓”,采用“将军令”中的“三番锣鼓”旋律。清朝末年,“三番锣鼓”有了新的发展,五彩工艺旱船引入其中,鼓手站在船头击鼓,似发号施令的船老大;锣手和乐手则分立彩船两侧,如待命的水手。主奏乐器别致,鼓点丰富,演奏风格独特,音色、音量对比鲜明,鼓乐声似海浪起伏翻腾。

    20世纪50年代末,定海白泉“高家班”的民间艺人高生祥、高如兴父子在专业音乐工作者的指导下,对“三番锣鼓”进行了改革,将渔民出洋回洋、下网起网、斗风斗浪等作为演奏内容,定名为“海上锣鼓”。1957年,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采风整理的“海上锣鼓”,在莫斯科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民间音乐比赛金质奖章。1959年,“海上锣鼓”正式定名为“舟山锣鼓”。

    上世纪60年代,“舟山锣鼓”红极一时,由乡村走向城市,许多专业文艺团体纷纷到舟山学习“舟山锣鼓”,先后被中国艺术团、中央乐团等众多国家级院团改编演奏。1986年,“舟山锣鼓”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许多曲目也被灌制成唱片。

    除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植之外,广大的文化干部创作了《木龙赴水》《海娃闹海》等一些优秀的舟山锣鼓作品,在省内和全国数次获奖,既把舟山锣鼓推到了新的层次,又扩大了舟山锣鼓的知名度。

    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20支左右经常性表演的舟山锣鼓队,在一系列规模较大且有一定影响的节日上,如舟山国际沙雕节、东极渔民老大节、虾峙开捕节,均有舟山锣鼓队的活跃身影。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舟山锣鼓在民间打击乐中“霸主”地位已岌岌可危,北方的“绛州锣鼓”“威风锣鼓”等开始进入舟山。迄今为止,舟山锣鼓在舞台上演奏的大多数作品仍停留在几十年前就已形成的几套点子上,没有很好地进行突破。自从高如兴老先生去世后,舟山锣鼓便失去了主心骨,这对舟山锣鼓的传承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批较为年轻的艺术人才弃艺经商,致使舟山锣鼓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日前,作为舟山锣鼓发祥地的白泉刚刚成立了一支原生态舟山锣鼓队,以使传统的舟山锣鼓在受到保护的同时得以传承。

 

 




凡本网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所有:浙江图书馆 Copyright 2008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市曙光路73号 浙ICP备05000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