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雕兄弟演绎金色童话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 更新时间:2012-07-06 关闭窗口 返回首页

舟山有这么一对亲兄弟,几十年来靠祖传的木雕手艺挣钱吃饭,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从没有过什么非分之念。
       然而有一天,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家乡那一望无际的沙滩突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如今,他们的生活是踏沙而行。世界上许许多多有沙的地方都已留下了这对兄弟的足迹。
       张伟康和张永康,他们的名字也许不易被人记住,但海外沙雕界人士都知道中国舟山有一对“沙雕兄弟”,并亲切地称他们为中国的民间“文化使者”。
       今年5月10日,弟弟张永康在热风劲吹的荷兰海牙又“露了一手”,他的沙雕作品《哪咤闹海》在今年度的国际沙雕节上获得第3名。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选手在沙雕国际比赛上获得的最高奖。
   
  该出手时就出手
  千岛舟山,似朵朵莲花散落在东海海面。
  在这里,中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的普陀山,每天都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人。
  在普陀山各寺庙内,遍布张伟康、张永康的作品———木雕。这些木雕多数是建筑上的一种装饰和点缀,是一种很常见的东西,有房屋建筑就有木雕的存在,当地的木工多少都掌握一些这方面的技艺。
  因普陀山寺庙经常要维修,给搞木雕的张伟康和张永康兄弟俩有了用武之地。20多个年头过去了,兄弟俩的技艺日臻精湛。用兄弟俩的话说,木雕使他们有事做,有饭吃,是生存的基本保证,而沙雕则挖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开拓了眼界,拥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
  张氏兄弟联手走上沙雕之路完全是一种偶然。
   “知道吗,舟山要举办沙雕节了!”
  “一盘散沙,能做什么啊?”
  1999年,当听说本地要利用海滩上的沙子来办节的消息时,舟山市民对政府的这个决定都感到很新奇,议论也比较多。跟许多舟山人一样,张氏兄弟当时也不知道沙雕是怎么回事。随着时间的推近,沙雕节的气氛被营造得越来越热烈,兄弟俩忍不住商量,一起到沙雕现场去看个究竟。谁知到了现场后,兄弟俩乐了,这不就是玩吗?在他们眼里,与小孩子玩泥巴、堆雪人是一个道理。兄弟俩一合计,决定也去凑个热闹,说不定还能得个奖什么的。于是,他们急忙赶到大赛组委会报名参赛。接待人员无奈地摇了摇头,告诉他们来得太晚了,报名已经截止了。弟弟张永康有点失望,哥哥拉了他一把:“本来就是玩的嘛,参加不了就算了。”
  当他们转身准备离去时,接待人员喊住他们,问他们愿不愿意参加为业余爱好者安排的友谊赛。兄弟俩了解到所谓的友谊赛就是给沙雕节烘托气氛,制造人气,而他们本来的愿望就是找个乐子,所以就欣然应允。
  即使是玩,张氏兄弟也很认真,就跟他们搞木雕一样一丝不苟。开赛这一天,在朱家尖南沙东侧一块沙地上,他们打出了一面十分醒目的旗帜———“兄弟业余沙雕队”,成了整个沙滩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但毕竟是新手,兄弟俩还是吃了不少苦头。好几吨的沙子,专业选手用铲车、夯机轮番作业,而他们的沙子全是哥俩自己用手推车堆上去的。没夯过的沙子很容易塌,兄弟俩就担水浇,用脚踩。有人笑话他们这么卖命干啥,他们抹一把脸上的汗水说,就想玩出个名堂来。
  张氏兄弟的作品是木雕时最拿手的大佛。由于有一手熟练的木雕基础,他俩的作品《卧佛》竟最早完工,一时间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抢足了风头。
   作为对非参赛选手的特殊奖励,组委会又让他们做了一个更大的卧佛,有20多米长。哥俩风餐露宿,挥汗雕塑,一尊栩栩如生的“释迦牟尼”佛像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一位外国主雕手在称赞“木雕兄弟”技艺精湛的同时,友好地告诉张伟康:沙雕作品头部不能太大,缺少支撑会容易崩塌。没想到,当晚刮起了大风。兄弟俩怎么也睡不着,便裹着棉被坐在自己的作品前守护,直到东方发白,看到“佛像”完好无损,心中的一块石头始觉落地。
    第二年,没等兄弟俩决定是否继续参赛,沙雕大赛组委会就盛邀他们去报名。“沙雕兄弟”的名声从此叫响了。
   
  该痴迷时就痴迷
  舟山首届沙雕节后,张氏兄弟陷入一种痴迷:好像他们的生命已不能没有沙雕。他们的当家本领是木雕,但为了沙雕,兄弟俩几乎推掉了原先一直在干的木雕活儿。
  沙雕是一门边缘艺术,结合了雕塑、绘画、建筑、体育、户外娱乐等各种形式。钻进去,兄弟俩感觉沙雕艺术真是奥妙无穷。
  沙雕是一件苦活儿,与他们过去的木雕活相比,劳动强度要大得多。一座沙雕一般用沙量都要在数十吨以上,起初他们没有铲车和推土机等这些常用的堆沙机械,就全凭肩挑手提。
  沙雕也是一件细活儿。兄弟俩告诉我们,任何一件沙雕作品的创作过程都像个链条,环环相扣,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沙子有其特殊性,所有的雕刻都是减法,动刀时要非常细致,如果用刀的分寸掌握不好,就很难再补起来。据他俩介绍,作品开始创作时,要画一个小稿,如果沙雕的造型很复杂,还应该事先设计好工作用的上下行走道路。还有,沙雕作品不允许用任何黏结剂。因此根据沙子的力学特性,沙雕的总体造型应保持金字塔形,尽可能不用或少用
  孤立的垂直面……几年实践下来,兄弟俩已成行家里手。
  对工具的要求,兄弟俩都很独特,哥哥张伟康是一把自制的双刃菱形小铲,非常锋利,利于细节部分的雕刻。弟弟张永康的工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就是一把从定海杂货店买来的泥工刀。他的理论是,艺术讲的是悟性,只要心神合一,无论什么东西在手中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痴迷沙雕的张氏兄弟,眼睛里不完全是沙子,盐雕作品《同乐》就是他们在国内的一个首创(已在申请专利)。高2.45米、重10吨的盐雕作品《同乐》,由3条在海中嬉戏的海豚构成。小海豚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盐材质晶莹洁白,远远看去,使雕刻的作品如同汉白玉一般,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据业内人士介绍,张氏兄弟的盐雕已给海岛盐区领导“换了脑子”,类似盐雕节这样的活动将在一些县市不断得到开展。
   
  该扬名时就扬名
   
  酒香不怕巷子深。
  沙雕技艺使张氏兄弟声名远播。中央电视台来了,赴国外参赛的邀请函来了,兄弟俩忙得不亦乐乎。
  去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摄制组在舟山普陀山朱家尖制作一档节目,他们请兄弟俩创作两座舞台沙雕背景。兄弟俩十分愉快地一口答应,他们认为这既是宣传舟山,也是宣传沙雕的好机会。5月9日下午,一座名为《美人鱼》的沙雕作品创作完成,活现舟山渔岛风情。而他俩还来不及观摩这一作品的电视效果,就于5月13日匆匆赶赴法国的海德洛,参加国际沙雕大赛和沙雕展。
  这次国际沙雕大赛共有10个国家参加,赛前,有人说中国选手从来没得过奖,兄弟俩听了很不服气。10几天后,当大赛组委会宣布哥哥张伟康的作品《毛驴和神像》获得了沙雕大赛第4名时,令不少人大跌眼镜。
  《毛驴与神像》取材于拉芳丹寓言,作品中的神像和四周人物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尤其是表现神像背后佛光的22处完美镂空,为整件沙雕作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我国沙雕选手第一次在国外举行的沙雕大赛中获奖。
  因在一定时间内会自然消解,因此沙雕作品又被人称为“速朽艺术”。但在张氏兄弟眼里,沙雕艺术却是不朽的。目前兄弟俩已经参加了10几次大大小小的沙雕节或沙雕比赛,成了名副其实的专业沙雕手。
  去年,兄弟俩经过探索,在家里成功制作出一个45厘米见方的小沙雕,至今保存完好,这证明,小的沙雕作品也可以作为工艺品收藏。于是,兄弟俩打算制作沙雕工艺品。但是,兄弟俩如今的收入主要是参加各种国内外沙雕节、沙雕展、沙雕比赛的奖金。兄弟俩就用以前做木雕时攒下的积蓄,投入沙雕工艺事业。现在,他们的沙雕工艺品厂已初具规模,制作出3000多件作品,打的都是“沙雕兄弟”的牌子。
  现在,兄弟俩除了到处参赛,就是在家做沙雕工艺品。他们的目标是让沙雕这个“速朽艺术”也能成为雕塑爱好者新的收藏品。据了解,他们搞的沙雕工艺品一般能存放50年。当然,兄弟俩也希望有同道中人与之一起合作,共同扩大沙雕艺术的影响力,使之不断走向世界各地。

    舟山有这么一对亲兄弟,几十年来靠祖传的木雕手艺挣钱吃饭,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从没有过什么非分之念。
       然而有一天,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家乡那一望无际的沙滩突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如今,他们的生活是踏沙而行。世界上许许多多有沙的地方都已留下了这对兄弟的足迹。
       张伟康和张永康,他们的名字也许不易被人记住,但海外沙雕界人士都知道中国舟山有一对“沙雕兄弟”,并亲切地称他们为中国的民间“文化使者”。
       今年5月10日,弟弟张永康在热风劲吹的荷兰海牙又“露了一手”,他的沙雕作品《哪咤闹海》在今年度的国际沙雕节上获得第3名。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选手在沙雕国际比赛上获得的最高奖。
   
  该出手时就出手
  千岛舟山,似朵朵莲花散落在东海海面。
  在这里,中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的普陀山,每天都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人。
  在普陀山各寺庙内,遍布张伟康、张永康的作品———木雕。这些木雕多数是建筑上的一种装饰和点缀,是一种很常见的东西,有房屋建筑就有木雕的存在,当地的木工多少都掌握一些这方面的技艺。
  因普陀山寺庙经常要维修,给搞木雕的张伟康和张永康兄弟俩有了用武之地。20多个年头过去了,兄弟俩的技艺日臻精湛。用兄弟俩的话说,木雕使他们有事做,有饭吃,是生存的基本保证,而沙雕则挖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开拓了眼界,拥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
  张氏兄弟联手走上沙雕之路完全是一种偶然。
   “知道吗,舟山要举办沙雕节了!”
  “一盘散沙,能做什么啊?”
  1999年,当听说本地要利用海滩上的沙子来办节的消息时,舟山市民对政府的这个决定都感到很新奇,议论也比较多。跟许多舟山人一样,张氏兄弟当时也不知道沙雕是怎么回事。随着时间的推近,沙雕节的气氛被营造得越来越热烈,兄弟俩忍不住商量,一起到沙雕现场去看个究竟。谁知到了现场后,兄弟俩乐了,这不就是玩吗?在他们眼里,与小孩子玩泥巴、堆雪人是一个道理。兄弟俩一合计,决定也去凑个热闹,说不定还能得个奖什么的。于是,他们急忙赶到大赛组委会报名参赛。接待人员无奈地摇了摇头,告诉他们来得太晚了,报名已经截止了。弟弟张永康有点失望,哥哥拉了他一把:“本来就是玩的嘛,参加不了就算了。”
  当他们转身准备离去时,接待人员喊住他们,问他们愿不愿意参加为业余爱好者安排的友谊赛。兄弟俩了解到所谓的友谊赛就是给沙雕节烘托气氛,制造人气,而他们本来的愿望就是找个乐子,所以就欣然应允。
  即使是玩,张氏兄弟也很认真,就跟他们搞木雕一样一丝不苟。开赛这一天,在朱家尖南沙东侧一块沙地上,他们打出了一面十分醒目的旗帜———“兄弟业余沙雕队”,成了整个沙滩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但毕竟是新手,兄弟俩还是吃了不少苦头。好几吨的沙子,专业选手用铲车、夯机轮番作业,而他们的沙子全是哥俩自己用手推车堆上去的。没夯过的沙子很容易塌,兄弟俩就担水浇,用脚踩。有人笑话他们这么卖命干啥,他们抹一把脸上的汗水说,就想玩出个名堂来。
  张氏兄弟的作品是木雕时最拿手的大佛。由于有一手熟练的木雕基础,他俩的作品《卧佛》竟最早完工,一时间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抢足了风头。
   作为对非参赛选手的特殊奖励,组委会又让他们做了一个更大的卧佛,有20多米长。哥俩风餐露宿,挥汗雕塑,一尊栩栩如生的“释迦牟尼”佛像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一位外国主雕手在称赞“木雕兄弟”技艺精湛的同时,友好地告诉张伟康:沙雕作品头部不能太大,缺少支撑会容易崩塌。没想到,当晚刮起了大风。兄弟俩怎么也睡不着,便裹着棉被坐在自己的作品前守护,直到东方发白,看到“佛像”完好无损,心中的一块石头始觉落地。
    第二年,没等兄弟俩决定是否继续参赛,沙雕大赛组委会就盛邀他们去报名。“沙雕兄弟”的名声从此叫响了。
   
  该痴迷时就痴迷
  舟山首届沙雕节后,张氏兄弟陷入一种痴迷:好像他们的生命已不能没有沙雕。他们的当家本领是木雕,但为了沙雕,兄弟俩几乎推掉了原先一直在干的木雕活儿。
  沙雕是一门边缘艺术,结合了雕塑、绘画、建筑、体育、户外娱乐等各种形式。钻进去,兄弟俩感觉沙雕艺术真是奥妙无穷。
  沙雕是一件苦活儿,与他们过去的木雕活相比,劳动强度要大得多。一座沙雕一般用沙量都要在数十吨以上,起初他们没有铲车和推土机等这些常用的堆沙机械,就全凭肩挑手提。
  沙雕也是一件细活儿。兄弟俩告诉我们,任何一件沙雕作品的创作过程都像个链条,环环相扣,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沙子有其特殊性,所有的雕刻都是减法,动刀时要非常细致,如果用刀的分寸掌握不好,就很难再补起来。据他俩介绍,作品开始创作时,要画一个小稿,如果沙雕的造型很复杂,还应该事先设计好工作用的上下行走道路。还有,沙雕作品不允许用任何黏结剂。因此根据沙子的力学特性,沙雕的总体造型应保持金字塔形,尽可能不用或少用
  孤立的垂直面……几年实践下来,兄弟俩已成行家里手。
  对工具的要求,兄弟俩都很独特,哥哥张伟康是一把自制的双刃菱形小铲,非常锋利,利于细节部分的雕刻。弟弟张永康的工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就是一把从定海杂货店买来的泥工刀。他的理论是,艺术讲的是悟性,只要心神合一,无论什么东西在手中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痴迷沙雕的张氏兄弟,眼睛里不完全是沙子,盐雕作品《同乐》就是他们在国内的一个首创(已在申请专利)。高2.45米、重10吨的盐雕作品《同乐》,由3条在海中嬉戏的海豚构成。小海豚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盐材质晶莹洁白,远远看去,使雕刻的作品如同汉白玉一般,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据业内人士介绍,张氏兄弟的盐雕已给海岛盐区领导“换了脑子”,类似盐雕节这样的活动将在一些县市不断得到开展。
   
  该扬名时就扬名
   
  酒香不怕巷子深。
  沙雕技艺使张氏兄弟声名远播。中央电视台来了,赴国外参赛的邀请函来了,兄弟俩忙得不亦乐乎。
  去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摄制组在舟山普陀山朱家尖制作一档节目,他们请兄弟俩创作两座舞台沙雕背景。兄弟俩十分愉快地一口答应,他们认为这既是宣传舟山,也是宣传沙雕的好机会。5月9日下午,一座名为《美人鱼》的沙雕作品创作完成,活现舟山渔岛风情。而他俩还来不及观摩这一作品的电视效果,就于5月13日匆匆赶赴法国的海德洛,参加国际沙雕大赛和沙雕展。
  这次国际沙雕大赛共有10个国家参加,赛前,有人说中国选手从来没得过奖,兄弟俩听了很不服气。10几天后,当大赛组委会宣布哥哥张伟康的作品《毛驴和神像》获得了沙雕大赛第4名时,令不少人大跌眼镜。
  《毛驴与神像》取材于拉芳丹寓言,作品中的神像和四周人物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尤其是表现神像背后佛光的22处完美镂空,为整件沙雕作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我国沙雕选手第一次在国外举行的沙雕大赛中获奖。
  因在一定时间内会自然消解,因此沙雕作品又被人称为“速朽艺术”。但在张氏兄弟眼里,沙雕艺术却是不朽的。目前兄弟俩已经参加了10几次大大小小的沙雕节或沙雕比赛,成了名副其实的专业沙雕手。
  去年,兄弟俩经过探索,在家里成功制作出一个45厘米见方的小沙雕,至今保存完好,这证明,小的沙雕作品也可以作为工艺品收藏。于是,兄弟俩打算制作沙雕工艺品。但是,兄弟俩如今的收入主要是参加各种国内外沙雕节、沙雕展、沙雕比赛的奖金。兄弟俩就用以前做木雕时攒下的积蓄,投入沙雕工艺事业。现在,他们的沙雕工艺品厂已初具规模,制作出3000多件作品,打的都是“沙雕兄弟”的牌子。
  现在,兄弟俩除了到处参赛,就是在家做沙雕工艺品。他们的目标是让沙雕这个“速朽艺术”也能成为雕塑爱好者新的收藏品。据了解,他们搞的沙雕工艺品一般能存放50年。当然,兄弟俩也希望有同道中人与之一起合作,共同扩大沙雕艺术的影响力,使之不断走向世界各地。
 

 




凡本网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所有:浙江图书馆 Copyright 2008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市曙光路73号 浙ICP备05000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