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群文炫响东海:仙山依旧在文化创未来
来源:浙江在线 更新时间:2012-07-02 关闭窗口 返回首页

  【微地理·浙江岱山】

  岱山县地处舟山群岛中部,是全国12个海岛县之一,由404个岛屿组成,总人口约20万人。总面积5242.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26.5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陆域小县,海洋大县”。岱山地处大陆海岸线和长江“黄金水道”、“T”型交汇的咽喉要冲,是长三角对外开放的重要海上门户。全县海域广阔,可利用深水岸线丰富,是华东地区最好的两个深水港资源和最丰富的风力资源拥有地,由此成为了全省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和海洋能源基地。

  岱山还是全国十大重点渔业县之一,境内有岱衢洋、黄大洋、黄泽洋、灰鳖洋四大渔场,盛产各类鱼虾蟹贝,年产水产品33万吨左右。传统的渔业孕育了独特的海洋文化,与瑰丽多姿的山海奇景自然融为一体,使岱山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东巡江南,在县郧(今镇海沿海)向东望大海,见浩瀚东海中缥缈“青螺”,颇有仙山幻觉。次年,秦始皇即派遣方士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眼中的“仙山”,正是如今的舟山岱山,因当时名为“蓬莱”,故得到了“蓬莱仙岛”【1】的美誉。千百年来,岱山犹如东海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凭借丰富的旅游、渔业资源,养育着世世代代淳朴的岛民。

  如今,带着文化的眼光走进岱山,发现这片土地上的人,握惯锄头、长满老茧的双手,也能握着鼓槌、敲出欢快的节奏;穿行田间、粘着泥土的双脚,依然能踩着鼓点、跳出欢快的舞步……

  “仙山”依旧在。难道,真有了“长生不老”之道?

王嘉定表演的木偶戏吸引着众多观众。

  快乐的奥秘,在文化

  一袭酒红色镶金边燕尾服,手持火红两米见方大旗,一挥,眼前的队形为之一变,再一挥,又一变……那架势,还以为是古时的军队在演练阵法。有所不同的是,“将领”挥旗的频率和着音乐的节拍,他麾下的“士兵”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渔嫂,她们手里拿的既非克敌制胜的武器也非日夜相伴的渔网,而是一只声音清脆的腰鼓。

  回头再看这位身形挺拔的指挥者,面容清瘦,精神矍铄,一杆大旗在他手里被舞得呼啸生风,腰鼓队在他的指挥下灵活变换,宛若一条长龙蓄势待发。他是岱山“种文化”辅导员姚余兴。要不是那满头银发,你能相信他已近八十高龄了吗?

  像姚余兴这样的文化能人,在岱山还有很多。比如擅长柔力球的刘云霞,教太极拳的任才良、广场舞跳得最好的郑晴启,都在各自的领域独树一帜,远近闻名。

  他们又是文化热心人。在他们的影响、带动和辅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文化活动中来,仿佛一颗颗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种子”,在哪里播种,就在哪里繁衍出漫山遍野的文化之花。

  千百年来,这座被称为“东海蓬莱”的小岛靠着优厚的旅游、渔业资源而闻名于世。如今,这里又因为一个通俗贴切、浸润着泥土气息的词语——“种文化”,而被关注,被效仿,被赞美。

  当朝阳初上或夜幕降临,广场上、公园里,你都可以看到许多文艺爱好者活动的身影。每隔两三天,年过半百的王嘉定总会抛下自己的生意,带上100多个自制的木偶,在岱山县中心文化广场表演木偶戏,每次演出还没开始,“粉丝”就早早地占好了座;广场舞老师郑晴启去买菜,常常被菜贩们接二连三地“拦下”:别着急买菜,来来来,先教几个动作!”

  从2008年开始,以姚余兴、王嘉定、郑晴启为代表的55名“种文化”辅导员几乎每天都奔波于岛上的各个社区和乡村,为群众带去草根的文艺表演,由此而产生的成就感,是他们最大的收获和回报。“我现在最担心的,是他们因为我年纪太大,不要我了。”姚余兴一脸认真地对记者说。

  而在岱西镇前岸村,通过旧村改造、盘活闲置空地,建起了一个健身休闲广场。由于广场位置靠近船舶工业区,每天晚上6点到9点的这段时间,广场卡拉OK点唱总会被周边居民及外来员工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歌声穿越人群,把快乐带到了很远的地方,这,或许才是文化艺术的真正意义。

文化志愿者参与第六届中国海洋文化节祭海谢洋大典。

  文化的意义,在分享

  听过管弦乐曲《金蛇狂舞》【2】吗?那热烈欢腾、昂扬激奋的旋律,常常被用作民间庆典活动的背景音乐。但,如果说有一群农民用普通农具也能合奏出一曲《金蛇狂舞》,你信吗?

  岱山高亭镇石马岙社区就有那么一支“原生态”乐队。这本是一群土生土长的农民,干了一辈子农活,从来不曾与音乐打过交道,但现在,他们坐在居委会门前的空地上,手中的“乐器”已“蓄势待发”:弹棉花的棉花弓是大提琴,几个水桶倒扣着就是架子鼓,簸箕里放上豆子可以当沙锤用,十几只大小不一的碗往桌子上一码就是扬琴……若不是亲眼看见,实在难以想象,来源于劳动的智慧能与艺术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乐队队长说,这支乐队的雏形,是他们学着电视上的架势,用农具“敲打”出来的。虽属自娱自乐,却也是文化意识萌芽的苗头。很快,他们的尝试得到了来自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关心,镇里和县里都相继派来专业音乐老师,从音符的识别、节拍的掌握到“乐器”的选择、团队的配合,都给予悉心指导。一段时间下来,“乡之音”乐队开始出名了。“虽从乡镇起步,我们的目标可是央视的《星光大道》!”队员们信心满满。

  “种文化”需要有好的土壤、好的阵地。近年来,岱山县政府不仅积极打造“种文化”志愿者队伍,同时,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继建成了县文化广场、新区广场、仙洲公园、中国海坛等文化设施,并积极打造“一乡一品”【3】,形成了“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文化建设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岱山县培育文化志愿者,不仅“就地取才”,还结合了“引”、“送”等多种方法,切实提高“播种人”的业务素质。“引”,是把各地名师请来岱山为辅导员培训辅导;“送”,就是把“种文化”辅导员送到省、市进行培训。当然,也有像姚余兴带出的枫树社区渔嫂腰鼓队一样,“种文化”辅导员每到一个村或社区,通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一支像模像样的文艺团队就形成了。

  今天,在一座座崭新、躁动的城市里,人们一再追问,“文化与大众的距离有多远?”而在岱山,群众文化的平衡感、和谐感贯穿于每一个角落。不仅如此,未来,岱山县将每年举办3-5次全县性大型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如中国海洋文化节【4】、海洋体育运动会等,让文化志愿者们在更大更美的舞台上进行“汇报演出”。

  别惊讶,要想让文化发挥效用,就得投入足够的时间和人力。因为文化本来就来自民间,是“活”的,是“大众”的,也是可“普及”和“共享”的——有什么样的老百姓,就有什么样的文化,这一点,在岱山得到了印证。

岱山县“种文化”辅导员姚余兴,正在辅导当地渔嫂打腰鼓。

  【五年志】

  早在2005年,岱山县就开始举办全民参与的“中国海洋文化节”,从此,当地渔民的文艺开始走上舞台。这一品牌载体,也助推了全县“种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

  2008年,岱山先后将55名文化志愿者聘请为全县“种文化”辅导员,通过文化志愿者“播”、“种”的形式,使广大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热情不断增强。

  从2009年起,岱山县相关部门决定,在文化建设方面,除了省市补助,县里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推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社区县级示范性文体活动室创建。

  2010年,岱山县打造了首支“种文化”辅导员艺术团。各辅导员纷纷亮出自己的“绝活”,定期带着不同形式的文艺表演下基层。同时,积极参加中国海洋文化节、“种文化”乡镇文艺汇演、全省“千镇万村”种文化展演等重大文化活动,逐步成为岱山文化队伍中一支最强的生力军。

  目前,岱山县7个乡镇共建有文体休闲广场123个,其中渔农村文体广场35个,健身小广场和健身路径88个。总使用面积达20万余平方米,累计资金投入达近4000万元。

  【深一度】

  【1】蓬莱仙岛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而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著名方士徐福上书说,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

  于是,徐福就被派遣带着数千童男童女驾舟入海,下东海寻找长生不老药。而“三神山”之一的蓬莱山,就是今天的岱山。隋朝时,岱山属于会稽郡句章县。到了唐开元年间,岱山又被命名为“蓬莱乡”,因此,岱山自古都被称为“蓬莱仙岛”。

  【2】乐曲《金蛇狂舞》

  1934年,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易名《金蛇狂舞》,并亲自指挥灌制成唱片。乐曲生动地再现了民间喜庆时巨龙舞动、锣鼓喧天的欢乐场面,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中,运动员入场时就反复演奏《金蛇狂舞》作为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北京奥运会的欢腾气氛和浓郁的中国特色。

  【3】一乡一品

  目前,岱山县基本每个乡镇都拥有自己的品牌文艺队伍,如高亭镇渔民号子演唱队,岱东镇舞龙队,东沙镇马灯队,岱西镇盐嫂队,衢山镇花船队,长涂镇莲响队、跳蚤舞队及秀山乡泥嫂队等。队伍成员多以渔民为主,演绎的节目具有海岛特色。这些文艺队伍在岱山全县的大型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中充当主角,在繁荣海洋文化、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明素养等方面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两年来,岱山县又精心打造了一批渔家婚庆队、青年渔歌队、渔童之船拳方队,渔童之跳橡皮筋方队等一支支独具海岛特色的文艺团队,亮相于各种文化活动,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

  【4】中国海洋文化节

  中国海洋文化节由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报社、浙江海洋学院共同主办,岱山县人民政府承办,历时一个月。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举办于2005年。之后,文化节开幕式定于每年6月16日(东海区休渔第一天)举行,以东海区休渔为背景,以民间谢洋仪式为特色,主要有千帆(渔船)归港、海龙飞舞踩街大巡游、祭海谢洋、休渔养海等活动。




凡本网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所有:浙江图书馆 Copyright 2008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市曙光路73号 浙ICP备05000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