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六次就创新驱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着重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浙江省提出全省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舟山市也提出了培育七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3月,舟山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依托独特地理区位和港口资源优势,凭借良好产业基础和潜在后发优势,享受先行先试政策优势,舟山将进一步拓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空间。
一、重大战略目标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明确要在舟山新区“培育国际领先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深水勘探、深水生产、远洋应急救援、深水远程补给等装备新产品。”《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把舟山定位为建设大型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之一。
根据舟山海工装备产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空间布局上,按照“资源集约、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的原则,应当加快建设三大海工集聚区块,即:
——本岛北部船舶与海工集聚区块,包括舟山经济开发区新港工业园区、定海工业园区、长白岛等区域内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规划区块。
——六横北部船舶与海工集聚区块,包括六横岛北部、虾峙岛等区域内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规划区块。
——岱山船舶与海工集聚区块,包括岱山经济开发区、小长涂岛、秀山岛等区域内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规划区块。
在发展重点上,可以重点推进以下领域:一是大力发展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装备,包括各类海洋钻井平台的建造,培育形成国际一流的大型化、深海化、专业化海洋工程制造集群、海工模块。重点发展大型海洋石油平台工程模块、上部模块、系统单元模块等,把海工模块的设计作为核心,做精做专。海洋工程修理与改装。加强技术研究,大幅提高海洋工程修理与改装技术,积极推进修造船企业转型升级为海工和高端船舶修理改装企业。二是择优发展海洋工程作业船。以起重船、平台供应船、远洋救助打捞船、石油平台支援船、起锚供应船、海洋工程拖船、铺管船、潜水作业船、消防船、海上风电场工程船、风车安装船等为重点,加快提升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能力,逐步掌握大型高端深海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不断增强制造能力。三是海工装备配套设备。依托舟山本岛北部保税港区的优惠政策,在新港工业园和六横重点发展海洋平台甲板机械(大型吊机、緢绞机、拖缆机)、大功率中压高压柴油发电机组、大型海洋平台电站、电力设备及动力定位系统、平台升降系统、专用设备控制系统、钻井设备等海工装备专门配套设备。积极推进中基日造低速柴油机项目和浙江新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四是突破关键制造技术,加大对海洋工程装备自主研发技术、高附加值特种船舶制造新技术等研究,重点突破设计开发、制造、工程管理和安全可靠性评估等关键技术。积极搭建一批海工和高端船舶技术研发平台,支持建立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国家级海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二、重大战略举措
一是深刻理解新区发展的核心要义。国务院批复设立舟山群岛新区,对舟山市的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发展目标都应该重新梳理和重新定位。原有的一些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需要改弦更张,对投资项目的甄别和遴选也需要有新的视野和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大力发扬“四干精神”,奋力助跑,振臂一跃,勇攀新高摘桃子,还要潜心研究,开拓视野,脑敏手捷摘得大而优的好桃子。
二是牢牢把握新技术革命的新机遇。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已进入热研期,第六次科技革命也进入前夜,曙光在望,制造业发展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劳动强度高已经不再是现代制造业的标签。在舟山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紧盯新技术革命的前沿,在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云服务、智能化、3D打印等方面深入研究,抢占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
三是整合资源,推动海工制造业发展。对现有岸线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对目前使用不合理的岸线,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优化整合,提高岸线资源的利用率,确保发挥最大效益。引导有限的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兼并重组,鼓励企业协作。积极加强欧美海工企业合作,鼓励其在舟山进行兼并、设立基地。推动形成战略联盟,合作承揽项目或者承接其分包项目。
四是大力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加强组织领导,组织、协调推进发展战略、政策法规、体制创新、产业规划、重大项目。建立多层次交流机制。促进市内行业间交流合作,推进信息交流、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建立市场分析、科技创新、金融与资本运作、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决策支持体系。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加快推进政策落实,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帮助企业平稳发展。
五是加快金融创新,保障资金需求。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快设立由国资参股、民资和私募基金参与的舟山市船舶产业发展基金,引入国内外相关基金管理公司,全面推进相关运作。大力发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融资租赁业务。进一步强化产业信贷服务。建立并加强金融机构和企业联系机制。六是加快人才集聚,营造创业氛围。着力引进高端人才。积极引进一批能够突破船舶和海洋工程关键技术的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内外合作,努力培育创业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