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系列峰会期间,在一个久负盛名的地方,可以见到荷弹士兵,那就是新加坡著名的工业园区裕廊岛工业园区。要想进入裕廊岛,不仅需要登记姓名、过安检,连携带的相机均需申报,其严格堪比海关。进岛办证处门外告示板上,印着“吸烟即违法”的告示。曾有两名因忘带证件而试图借证进入的工作人员当场被荷枪实弹的警卫逮捕,事后,两人被法庭宣判罚处1000元新币。
严格的管理折射出工业园背后的规划逻辑。如今中国各地的大小工业园区有上百家,而规划自1961年的裕廊园区历经将近50年的变迁,仍然保持旺盛招商吸引力的秘诀是什么呢?新加坡的区位优势不言自明,园区规划也只是技术问题,中国园区也可以做到。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产业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陆险峰认为,“裕廊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其“软环境”的成功,解决了软硬设施的辩证关系。对于园区来说,最重要的两条核心判断在于,第一,设立这个园区是否有优势,第二,能否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最大的水平。
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新加坡政府兑现规划承诺的决心。目前在“联系新加坡”机构任职的黄秀娟司长,在1993年加入新加坡经发局工作时,恰好处于裕廊岛化工园的筹备建设阶段。当时,选择发展化工行业的优势是,新加坡已经拥有一些炼油厂。在这个基础之上,EDB做出详细规划蓝图,打算在裕廊工业园区的海面上填土建岛,然后招商。当时大学刚毕业不久的黄秀娟,每次在全球会见潜在客户时都略有忐忑:一方面要向客户展示新加坡化工园未来的优势,另一方面心中难免焦虑,因为需要对方几亿资金投资的地方还是一片海水。针对不同需求、不同经营模式、不同国籍文化的商家,黄秀娟坦陈,经发局投入了大量精力来细心工作。经发局官员会站在客户角度,为了保证化工企业入园降低成本,会为客户寻找合适的上中下游企业,说服他们一起前来投资。这样会站在客户角度,分担潜在的生意上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