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辰生是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物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顾问。 谢辰生尽管一直以来都有着全国最著名的文物保护专家的称谓,可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文物保护的爱好者。60多年的文物保护生涯中,谢辰生起草出版了大量的文物保护文件并出版文物保护书籍,为制止文物走私、古迹破坏奔走呼号。
制止文物流失之路 青年时代追随郑振铎
谢辰生与文物结缘是因为郑振铎。如果不是解放前几年在上海遇到郑振铎,一起痛心于当时猖獗的文物流失,他也许就不会走上文物保护这条道路了。1946年,当时还是在校学生的谢辰生在上海有幸遇见了当时的文物专家郑振铎,很偶然地就开始协助其料理事务。
此前,因为哥哥谢国桢是著名的明清史专家,自小受家中环境熏陶,谢辰生从小喜爱文物,但直到与郑振铎共事,他才真正开始了此后60年未断的文物保护工作。
“快解放时,很多文物从北方运到上海,再从上海运出去,这时郑振铎站出来强烈呼吁要保护文物不要外流。”面对陆续不断走私出去的文物,郑振铎和谢辰生当时能做的最大的事就是拾起笔,编写出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甲午以后流入日本文物之目录》等一本又一本文物著作。图册精美具体,可编的时候滋味并不好受。
除此之外,两人还继续想再为文物保护做些事情。郑振铎买了一些便宜的陶俑,可也是杯水车薪。在1947年到1948年,郑振铎倾其所有在上海购得了汉魏六朝隋唐俑600多件,全部赠予故宫博物院。这些事迹,给当时才20多岁的谢辰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建国之后提出“文物主权”概念
谈到中国的文物流失,谢辰生曾激动的说:“近百年来,我们有很多国耻,比如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等等,但在这个过程中,文物的命运和国家是一样的,文物同样遭受着国耻,是近百年来国耻的组成部分。”谢辰生和其他一些文物学者提出的“文物主权”就是希望在这个概念上引起人们对文物流失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