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沧流剸怒鲸,酒阑分手赠书生。 芙蓉涩尽鱼鳞老,总为人间事渐平。 这首诗为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写的《戚将军赠宝剑歌》。 戚将军即戚继光 (1528—1587),号南塘,晚年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曾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大破倭寇。隆庆元年(1567)调到北方镇守蓟州,在镇十六年。 戚继光赠宝剑予王世贞为隆庆2年(1568),但通过宝剑相赠,足见戚与王感情之深可谓莫逆之交。在王世贞另一首《戚大将军入帅禁旅枉驾草堂赋此赠别》七律末行,诗人赞誉戚继光“倘写云台须第一,如论国士总无双。 ” “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 ”(杨载《诗法家数》),诗咏戚继光将军之宝剑的今昔:昔日锋芒毕露,剸“怒鲸”于“沧流”。可谓威风凛凛,今天却徒有“芙蓉剑”之威名,枯涩无光,剑锋秃钝。其原因是“人间事渐平”,实乃英雄无用武之地。王世贞虽然是“托”此宝剑,以“伸”其一个 “书生”徒有满腹才学而无法施展之“意”。但宝剑主人戚将军那段辉煌的历史,却永葆青春,名垂千古! 民族英雄戚继光不仅为同一代文人、黎民百姓所称道,他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抗倭事迹一直流传至今。笔者在上世纪深入海岛生活时,笔录一些。现选择三处与他密切相关的资料。 一、戚家军驱倭之术 上世纪70年代末在沥港,采访后遂成为《驱逐倭寇》一文: 从元朝末年起,日本九州一带的封建诸侯纠集武士、商人和海盗,几十人一伙,几百人一帮,经常骚乱我国沿海地区。他们带着武器和货物,遇到机会,就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没有机会,就冒充商人,陈列货物做生意。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明朝初年,政府重视防御,大力加强海防,屡次挫败倭寇。明朝中期,防御松驰,倭寇就猖獗起来。浙江、福建一带的大地主、大商人同倭寇勾结,共同抢劫分赃。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的损失。 1553年,在大地主、大商人汪直、徐海的勾引下,倭寇连舰数百,大规模地骚扰江苏、浙江、福建沿海。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后来,倭寇越来越多,甚至深入到南京、徽州一带,他们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在江苏昆山,倭寇屠杀了一万多人,掳掠大批财物,船载而去。 沿海人民对这帮倭寇恨入骨髓,纷纷组织武装,保卫家乡。明政府也委派将领,调集军队,到沿海地区剿灭倭寇。 二十多岁的戚继光被明政府派到浙东防倭。戚继光决定训练一支精干的军队。他认为:“第一可用”的,是“乡野老实之人”。他到义乌募兵,选派农民和农民出身的矿工三千人,按小队编制起来,进行严格的训练。这些兵士,每小队十二人,按年龄大小,身材高低,分别使用狼筅、长枪、刀等不同武器。作战时候,紧密配合,人人发挥各自的长处。戚继光制定了严格的军纪,赏罚严明。他规定,擂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也要奋勇前进;鸣锣该退,就是前面有金有银,也要坚决退回。戚继光训练的这支军队,后来扩大到两万多人。他们作战勇敢、纪律良好,被人们称为“戚家军”。 1561年,戚继光的军队在人民的支持下,在浙江台州一带接连打了九次胜仗,全歼了那里的倭寇。后来,戚家军荡平浙江的余寇,并且进入福建、广东,配合另一抗倭将领俞大猷的军队,打击骚扰那里的倭寇。 1565年,广东的倭寇被余大猷歼灭。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了。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训练的戚家军百战百胜,对驱逐倭寇作出贡献。 二、侯继高与枸杞摩崖石刻 上世纪80年代在嵊泗枸杞,笔者发现该乡里西村和石浦村交界的山岗上,有摩崖石刻“山海奇观”四个苍劲雄奇的大字,巨石高9米,宽8米,每字1.6米×1.3米。大明万历庚寅春都督侯继高率领把总陈九思,听用守备宋大斌,游哨把总詹斌、陈梦斗等督汛于此,侯继高步戚继光之履,曾任守绍参将,督镇两浙海防,不过他是率水兵巡汛,那时倭寇已除,才有风平浪静的海疆,才有河清海晏的大明江山,侯继高登山远眺,才有心情在嵊泗及普陀山等天涯海角留下壮丽的几笔 (普陀山的摩崖石刻为 “盘陀石”和“海天佛国” ),成为历史文化古迹。笔者去嵊泗时,一见枸杞波澜不兴,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也一样会思古人之幽情起来。 三、小洋山石刻与戚继光诗作 上世纪90年代末去嵊泗小洋,在观音山腰西南巨石上,仰首瞧见“倚剑”两字,每字高达3.8米,宽3.5米,朱红色大楷。 “中流砥柱”,字0.65米,宽0.8米,为红色楷书。明万历41年(1567)昌乐知县亦楷书刻。 “倚剑”、“中流砥柱”摩刻同戚继光在那里平倭有关。我写的 《倚剑》一文(收集在《海水浸过的诗》)作了形象两字的注脚。全文如下: 倚剑 站在崖下,仰望巨石上真迹,仿佛横空出世,一把刀挂在海天摩崖上,晴日剑光万道,风雨天益发显示中华民族的气节。遥想明朝戚继光,有神宗翊钧的尚方宝剑,率兵在小洋上操练,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可笑洋倭不自量力,以为堂堂大明的海域可以长驱直入,岂料戚继光用兵如神,有“鸳鸯阵”天下无敌,号炮三声,弓箭如雨,火器喷着恼怒的火舌,长兵、短兵配合,洋船就成了众矢之的;冲杀声中,洋倭咿哩呀哇,喊爹骂娘,屁滚尿流,丢盔弃甲。从此一曲悲壮之歌流传下来,东海洋上流淌大戚、小戚的血液;从此“中流砥柱”、中华豪杰郑成功、“三总兵”……英雄辈出,有“倚剑”,每一岛、每一屿、每一礁……浩气长存,巍巍屹立。 要说明的是,大戢洋、小戢洋的“戢”与“戚”谐音,戚继光的大、小儿子在此海域阵亡,为纪念他俩,遂改 名大、小戢洋。 戚继光东南沿海抗倭达14个春秋,历经80余战,足迹遍及鲁、浙、闽、粤等地,在舟山平倭时达10个月,主要是岑港之战。他根据浙江抗倭尤其是岑港战斗之经验教训撰成的《练兵实纪》、《纪效新书》,是明代难得的军事著作,广为人知,但戚继光又是一位军旅诗人,可能鲜有人知,他像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辛弃疾、文天祥、明朝于谦及后来的陈子龙等一样,既抗击外来入侵者,又抒写苍劲豪壮、慷慨激昂的浴血诗篇。戚继光有诗文集《止止堂集》。现选辑部分诗篇加以欣赏。 霜溪曲曲转旌旗,几许沙鸥睡未知。笳鼓声高寒吹起,深山惊杀老阇黎。 ——《晓征》 此诗描写戚家军拂晓出征《晓征》战斗的情景。 “旌旗”“笳鼓”代表出征的战士,前两行突出戚家军战斗在即的紧张沉寂的氛围,后两行写戚家军投入战斗时勇敢无畏的精神,一“静”一“动”,连深山阇黎(高僧)也“惊杀”,可见戚家军声威之豪壮,足慑敌胆。汗血炎方七见春,又随残月渡江津。行藏莫遣沙鸥识,一片浮云是此身。 ——《督兵过潮州渡》 此诗写他率领戚家军漏夜过潮州渡时的感受。作者以“一片浮云”喻“此身”,正是自身行藏之无定,戎马生活之艰辛的写照,“行藏莫遗沙鸥识”,写军队神不知鬼不觉的诡密行踪不可泄露的军机。情中有景有情,作者妙语解颐。 十载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木叶丹。 ——《望阙台》 戚继光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以来,先后于浙江、福建、广东率兵抗击倭寇10余年,“飚发电举、倭摧大寇”(《明史》卷《戚继光传》)为国防及沿海广大人民生命安全的保障及明朝社稷的完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两行以千峰红叶联想成是“心头血”所染成,意境开阔悲壮,一片报国之情溢诸千山万水。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马上作》 此诗塑造了作者精忠报国,驰骋疆场的自我形象。 戚继光写七绝,也写五律与七律,内容也是写军旅生涯的。现摘录几首代表作供欣赏。 《韬铃深处》 小筑(指别墅)惭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尊来揖客,挥塵坐谈兵。 云护牙签(指书标)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船厂阻雨》 春雨下危墙,烟波正渺茫。 好山当幕府,壮士挽天潢(指星宿名)。 鸟立林边石,人归海上航。 驱驰还我辈,不惜鬓毛苍! 《过文登营》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水落尚存秦代石,潮落不见汉时楂。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普宁寺度岁》 落日萧萧起暮钟,祇园呼酒亦从容。时华已谢群情异,风景相将到处同。百战谁能宽束带,平生自慰有孤忠。残宵坐对寒灯尽,远思悠悠在海东。 《盘山绝顶》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虏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春野》 短竹编篱人几家,野扉傍水碧阴斜。晴莎何意翩翩燕,淑气无私处处花。浙海风和横舴艋,越山春静老烟霞。愧予不是寻芳客,夜夜严城度戍笳。 戚继光经历了几十年尤其是东南沿海10多年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其诗文不愧为一个时期抗倭保国的光辉写照,是他浩瀚宽阔胸怀的真实表达,更是一代爱国诗人智慧的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