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文化
  • 浙江戏曲
  • 非遗保护
  • 文物保护
  • 文化建设
  • 返回->首页->文化建设



    衢州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大路畲族村地处偏辟,生态呈原始型,村内风景优美,文化氛围浓厚,山歌文化、手工艺品、体育运动特色鲜明,但由于地处深山,村民收入一直较低。近年来,大路畲族村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公司化经营模式,发展生态农家乐,村民们在歌舞声中脱贫致富,成为衢州市农家乐示范村、浙江省农家乐旅游特色村。
      一、畲族文化概况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广大山区。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大洲镇外焦村大路自然村,位于大洲镇南11公里,全村有48户201人,生态自然景观优美,旅游文化内涵丰富,至今,该村还依然保存着畲族各类传统习俗文化和民族特色节目。山歌是畲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每逢佳节喜庆之日,全村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作,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村内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如编织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编织的斗笠,花纹细巧,工艺精致,配以水红绸带、白带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妇女最喜爱的一件装饰品。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像“打尺寸”、“盘柴槌”、节日登山、骑海马和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流传十分有趣、别具有一格的体育活动。
      二、主要做法
      衢江区大洲镇大路畲族村人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民族文化特色,大力发展生态农家乐,走新型致富途径,该村48户农民自发抱团组建起衢州市大路畲族文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这在我省尚属先例。形成以传统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唱响新时代山歌,展示畲族风情,传播畲族文化。村民们在歌舞声中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年人均收入由过去的不到2000元,上升到2006年的人均8000多元,一跃成为衢江区的首富村。并获“浙江省农家乐旅游特色村”和“浙江美丽乡村”称号。
      (一)播种畲文化兴办农家乐
      大路畲族村,地处深山,农民的基本收入主要靠造纸、竹料加工。2004年大路造纸企业因严重污染环境而被责令关停,这一年,山水得以休养生息,青山碧水重现,但是只有48户、201人的小村一年却因而减收100万元,人均减收5000元。收入减了,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人就砍树、卖柴、烧炭。
      面对困境,48户农户以自愿出资办公司的形式筹资24万元,平毁露天厕所、粉刷外墙整治村庄环境,拆掉造纸厂建起文化广场、停车场、公厕等旅游设施,浇筑了4公里柏油路面,一个昔日又脏又乱毫不起眼的小山村,以干净、整洁、美丽、清静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2006年3月,村里9户村民经过一番装修,以“畲族风情农家乐旅游”为主题率先开办了农家乐,开始迎接四方来客。农民在兴办农家乐的过程中开始挖掘、传播“畲文化”,真正成了活动的主体,也改变了一个穷山村的命运。
      现在全村共投资基础设施资金300多万元,建成“农家乐”12家,拥有131个床位,日接待能力800多人,直接从业人员占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去年以来全村接待各地游客八万多人次,经营销售收入达15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从2005年的3800元上升到2006年的6000余元,畲民在歌舞中走上致富路。
      (二)唱响生态歌传播“土文化”
      畲族村民非常热爱民族艺术,村里一些老人爱唱山歌,山歌张口就唱,今年三月份“种文化”活动发起后,村里专门组织了“山歌队”培养接班人,又组织创作新山歌,在保留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填入更富有时代气息的歌词。这样一来,年轻人对山歌的兴趣大大增强了。曾培凯是一名当地小有名气的“土郎中”空闲时经营到山里挖草药,免费为村民行医看病。他是通过对山歌与吕金花结为夫妻的,两人结婚22年,一直很少唱山歌了。“种文化”激活了他们唱山歌的热情,家里来了游客,村里有文艺演出他俩就会自动唱响山歌给游客听,今年4月30日,他俩参加由浙江日报、省音协主办的“种文化•寻找最浙江的声音”原生态歌唱擂台赛,《娶新娘》在大赛中荣获优胜奖,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山歌王”。最近大路畲族旅游村被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省文化厅等单位评为“种文化”群芳奖,村民曾培凯获“种文化”能手奖。
      4月19日,农历三月三,这一天有1000多人前往举办“种文化”百村赛的大路畲族旅游村。在村口,畲家人吹奏喇叭竹《迎宾曲》迎接来宾。在村口桥头“花轿抬到村桥头,张灯结彩开歌喉,新郎唱来新娘接,唱得溪水往回流。”一群身着畲族盛装的男女用充满激情的畲歌,迎接游客的到来。在畲族文化广场的舞台上,一群畲族小朋友手拿谷筛上台,载歌载舞,给游客展示了畲民丰收扬场时的劳作情景。竹竿舞、山歌对唱,精彩的节目接连不断。
      开展“种文化”活动以来,大路畲民工艺美术更是获得了大发展。村里办起了民间工艺美术创作室,许多民间艺人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学习氛围浓厚。全村有20多人加入工艺美术创作队伍,一个200人的村庄,有35人爱好民间工艺。今年5月1日,在绿春湖度假山庄里举办了大路畲族工艺美术作品展览,有15位畲民共展出作品80多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的目光。展厅里有华美的畲族服饰,有充满畲族风情的国画,还有精美的针织物件、活灵活现的艺术根雕……。今年,衢江区举办“情满衢江”摄影书画大赛。共收到大路畲民创作的国画、油画、摄影作品30多幅,雷建斌等人荣获了国画一等奖、油画三等奖。雷建峰、雷兰一芳等四位畲族青年分别参加衢江区摄影、美术、音乐舞蹈协会。
      (三)厨艺大比拚赛出“菜文化”
      畲家妇女人人都有一手烧畲家菜的绝活,以前可不知道怎样取菜名,为弘扬畲家饮食文化,打造畲家美食品牌,展示畲族美食风韵。4月28日,大路畲族文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在畲族文化广场举办“大路畲族风味特色菜厨艺大比武活动”,有12家农家乐经营户报名参加“畲家风味特色菜” “畲家风味创新菜”20个菜项的大比拚。通过这次“种文化”种出了畲菜文化。各家奇招频出,当地有个旅游景点叫天然滑道,厨房墙壁上挂有这道菜牌,游客点上来一看,原来是“芋头煮肥肠”,当地瀑布特别多,菜名就有个“蛙游十八瀑”,其实就是“跳鱼煲”。在雷祥渭家,有道菜叫“猪八戒娶白娘”,上来一看,是野猪肉炒白萝卜丝,原来,这里野猪特别多,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可适当猎杀。大路山水鱼(游)、九潭醉虾(啤酒烧虾)、龙井探幽(清炖蛇)、江南湿地(南瓜叶加米汤),都取之于当地的畲家菜,赢得游客赞声不绝。
      三、取得的成效
      大路村公司化经营,发展畲族文化产业的实践,有效解决了农家乐开发经营中资金缺乏、经营分散等问题,有力推进了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开发。通过聘请有资质的单位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明确景区中、长期开发时序,提高了开发的品位和档次,有效地保护了生态资源,使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二)农家乐经营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统一组织农家乐经营户培训,指导农户按规范装修设计。充分发挥农家乐合作社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不断强化农家乐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意识,修改完善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使经营户接待服务水平能满足游客要求。开展农家乐星级评选,提高各经营户的竞争意识,通过提升自身经营水平,赢得了更多的回头客。
      (三)农村环境得到整体整治。通过旅游开发,开辟了探险游、自驾游等路线,修建景观道路5公里,改善了交通条件;新建公共厕所和垃圾收集站,美化了自然环境;架设移动通讯基站、新建文化广场和演出舞台,实现旅游开发与村庄建设的同步推进,有力改善了村容村貌。
      (四)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加。“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一部分农民从以往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逐步融入到旅游业中来。目前全村已建立高山蔬菜基地50亩,竹园生态鸡基地年产量一万只,全村年收入达130多元。
      (五)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在文化建设规划上,对畲族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包括畲族文化的定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研究、文化人才培养、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化推进、文化经济政策制定等。在文化设施投入上,投资17万元建起了可容纳2000多人活动的畲族文化广场和演出舞台。在文化活动开展上,组织、动员和吸引畲族群众参与到他们喜爱的、有一定品位的文化活动中,组织开展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节庆活动。走出一条以市场运作为主、推动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化,带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餐饮住宿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文化队伍建设上,倍加珍惜现有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人才,增强发展后劲。在文化上抢救整理方面,对于一些民族文学、民族艺术、民族文物等,进行抢救性整理,对于目前广泛流传的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总结提高并不断创新。
    2012-05-29 15:40:07
    © 2009 ZJLI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