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文化
  • 浙江戏曲
  • 非遗保护
  • 文物保护
  • 文化建设
  • 返回->首页->民间文化



    品读百年渔港
      昨天下午,走进普陀档案馆,一楼大厅内陈列着百余张老照片。略去了浮华的色彩,只剩下纯粹的黑白色,每一张老照片都打着一个时代的烙印,每一个片段都在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站在照片前,眼前似乎打开了一扇门,带你穿越时空隧道,追溯渔港百年沧桑。
      20世纪初,一位到普陀山传教的传教士途经沈家门,异国他乡浓郁的海岛风光让传教士颇感新奇,情不自禁地将镜头对准了海港、渔船、岛上的百姓……照片跟随传教士远渡重洋,若干年后出现在大洋彼岸某大学的陈列室里。或许,传教士根本不会想到,有位中国教授会发现他的这些作品,如获至宝般收集他的作品,并将它们带回拍摄地。
      1906年的一张照片,是普陀档案馆现存图片资料里最珍贵的记忆,正是出自那位传教士之手。照片里,港与岸并无明显的分割,港内渔船桅杆伫立,密密麻麻。岸上,行人如织,民房零星散落。
      史料记载,至光绪年间,从军港走来的沈家门渔港已是一个“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麇至”的繁华之地,福建、温台、鄞县及周边海岛船帮都在这里避风锚泊补给,建立渔工所,沈家门成为东南沿海一带的渔业生产基地,一跃跻身世界三大著名渔港。
      “每逢鱼汛,沿海十几个省市的几十万渔民云集港内,桅樯林立,鱼山虾海,形成一道独特的海岛渔港景观。”这是留在不少沈家门老人心中的记忆。如今,老照片真实地见证了鱼米胜桑麻这一岁月的辉煌。
      这是一组反映渔业生产场景的老照片,船舱内、甲板上、码头边,鱼货满筐;这是一组捕鱼能手的特写,尽管终日与风浪搏斗,耕海牧渔,但他们都绽露着幸福的笑容;这是一组渔嫂的近景,织网、补网、搓草绳、当船匠,在后方辛勤劳作……
      沈家门渔港的繁荣是千万渔民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沿沈家门渔港而居的普陀人祖祖辈辈与大海打交道,他们从徐福求仙的故事里获得灵感和想像力,从鉴真东渡的史实中传承了坚韧和不屈,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中学到了魄力和胆识,一次次让沈家门渔港华丽转身。
      滨港路、西大街、同济路、伏虎路、缪家塘、西横塘……老照片里,那些熟悉的地名却有着一幅不那么熟悉的场景,人们从老照片里寻找到那时的记忆,也看到如今的变化,找到幸福的滋味。那里的低矮平房没有了,现在是商品房小区;那时比赛用的球馆拆掉了,现在东港有了更大更现代的体育馆;那里的石板路都没有了,现在是拓宽后的水泥路……
      照片记录一个时代,通过这些现存的老照片,我们看到了百年渔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未来会更加绚烂。
    2012-06-29 09:10:56
    © 2009 ZJLI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