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文化
  • 浙江戏曲
  • 非遗保护
  • 文物保护
  • 文化建设
  • 返回->首页->民间文化



    “望”在作品,“德”在人品
        好事接踵而至
        1952年,在香港国际摄影沙龙展上,他凭借逆光拍摄、一群儿童兴高采烈地冲出院门的《奔在自由之路》,获得铜奖。这是华人首度在这个影展上赢取殊荣。 同一年度,他以作品《黄山云》,在香港摄影学会的年终大会上获得全年最佳作品杯。哪知道这个奖杯“赖”在他家连续四年,不肯离开。这样的荣誉,在香港摄影史上,至今无双。
        1954年,荣誉再度降临。简庆福创作的《水波的旋律》,充分展示了黑白摄影表现光影的魅力,一举夺得香港国际摄影沙龙展金奖,这让他成为打破洋人独霸香港影坛的第一人。作品堪称绝响,并不是偶然得之。“我不相信摄影可以靠巧遇成功,只有多次深入生活、不断思考突破和改进方法,才能精益求精出好作品”。
        走南闯北“在路上”
        简庆福深知“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所以,“在路上”成为他的人生常态。“不出门怎么搞摄影?在家摆个静物左拍拍、右拍拍,有什么意思?”
        他的作品集,“暴露”了他的行踪:1997年,江苏、浙江;1998年,美国、日本和云南;1999年,印度和河北、江苏;2000年,美国、印度和江西、广东、青海;2001年,印度和江西、浙江、云南、青海;2002年,日本和江苏、浙江;2003年,日本和江苏;2004年,江苏、黑龙江、贵州…… 
        这肯定是不完全统计,因为他永远对自己的作品抱持着怀疑的眼光,不喜欢出作品集,“我搞创作有70多年了,如果说一年能拍出一张代表作,我就有70张不错的作品。但是我有吗?没有的!”
        不过,这部分行踪已然“暴露”了他对摄影的热衷。现在的他依然走南闯北,用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李前光的话说,他是“心中的美景不止,脚下的步子不停”。 “美景不止”,是因为他总是不满意自己的发现,所以也就有了“步子不停”。
        梅花,他拍了50多年,但难觅中意之作,“没有找到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因为梅花花朵细小,枝条曲折,很难构图。于是,他跟梅花“杠”上了,半个世纪不曾释怀。直到1997年,在江苏南京,他终于圆梦,以一幅精彩绝伦的《寒梅疏影》“聊以自慰”。
        2001年在江西鄱阳湖拍候鸟,鸟不候人,见人就跑,怎么办?简庆福只好“潜伏”,在野外用一盒方便面把自己打发了,“风餐露宿只等闲”。
        江苏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君是简庆福的忘年之交。2007年,他陪简庆福到江苏盐城拍摄丹顶鹤。凌晨三四点,同行的年轻人都在呼呼大睡,简庆福起床,热好牛奶,备好面包,把他们都叫醒。到了现场,丹顶鹤不好拍,也要候着,一猫就是一上午,“我都感到受不了,打退堂鼓,他老人家乐呵呵的,也不知道哪来的精力”。
        1985年,简庆福铁下心来,要拍摄到太湖上渔船密集出航的场景。他开始调查、统计,结果判定这年的5月22日是最佳拍摄时机,于是租船同行。有心人,天不负,《一湖春水晓帆风》拍得气势恢弘。很快,他又“腻”了,对这幅照片不满意,说拍摄时云彩不够理想。所以他除了“杠”上梅花外,还把太湖这个地方“杠”上了,有机会就往那里跑。2003年,他干脆赞助举办了太湖国际旅游摄影节。直到2007年,86岁的他在太湖遇到了极尽绚烂的晚霞,“咔嚓”一声,定格了一幅《畅风扬帆》,太湖暂时给搁下了。
        为了拍摄人间美景,简庆福走遍了全球五大洲,但最心仪的还是祖国,“国外的高楼大厦,怎么都不对味。咱们中国有大山大水,有格调。20多年来,我经常回内地,看到祖国欣欣向荣,老百姓日趋富裕,我由衷高兴,于是就借助摄影图像来抒发心中的激情”。
    2012-06-29 09:10:56
    © 2009 ZJLI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