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文化
  • 浙江戏曲
  • 非遗保护
  • 文物保护
  • 文化建设
  • 返回->首页->民间文化



    杭州市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加快我市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文化名城”建设目标和新闻出版大市建设方向,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提高档次,扩大规模,使我市出版业的质量、数量和经济效益处于全国同等城市的前列。
        (二)基本原则
        优化结构,整合资源。重点培育大型出版、报业、期刊、发行集团,使之成为出版物市场上新型的竞争主体。积极鼓励具有实力和品牌优势的新闻出版单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按集约化的要求来整合市场资源,加快出版物批销体系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打破市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
        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把群众的评判作为衡量精品的重要标准,努力提高出版物整体质量,以精品生产推动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促进新闻出版事业的全面繁荣。
        规范经营,流通有序。鼓励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优质资本投资发行业,改变小、散、弱的产业现状。依托杭州发达的物流业,寻求不同企业、不同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和服务方式,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高效的出版物流通网络体系。
        (三)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新闻出版业的繁荣进步和健康发展,以体制改革为契机,不断壮大我市出版业,做大发行业,提升印刷业科技含量,做强龙头企业,加快集约化企业建设。 
        (四)近期目标
        到2010年,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发展争取达到:
        1、新闻出版业在出书能力、印刷工艺、发行销售等方面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行业的年增长速度不低于10%,全市人均出版物消费达到400元,全市日报拥有量达到每3人1份,全市图书销售年增长率不低于10%,销售总额达到15亿元。
        2、组建杭州出版总社。出版一批能形成品牌,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图书、音像、电子、期刊出版物,争取进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2—3个,效益增幅率在20%以上,跻身全国城市出版社的先进行列。
        3、筹建杭州市期刊中心。对市本级的部分期刊进行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通过2—3年的努力,争取形成导向正确、结构合理、效益良好的优质期刊产业。
        4、筹建杭州出版大厦。在完成杭州出版社内部机制改革,组建杭州出版总社的基础上,筹建杭州出版大厦。以杭州出版总社为龙头,带动出版业的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均衡、机制灵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出版产业群。
        5、加快杭报集团建设与改革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加快体制和机制的转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展产业链,稳步提升市本级报纸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形成更为强劲的舆论优势和产业优势,成为覆盖全省、影响较大,具有竞争力的多元媒体化现代传媒集团。
        6、开发网络出版资源,规范新闻网站的出版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良好的网络设施,大力开发网络文化资源,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市辖区域的13个县(市)、区普遍设立新闻网站。加强网络出版管理,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健康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产业群。
        7、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和版权贸易力度。引进国际出版集团的成功经验和现代出版营销模式,利用国际性杂志提升我市出版产业档次,打造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杭州牌”文化精品。探索与其他境外著名出版单位确立版权贸易关系,力争在版权贸易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
        8、加快印刷业规模经营步伐。强化行政监管,压缩印刷企业总量,扶持上档次、上规模的骨干印刷企业,力争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印刷企业达到印刷企业总数的10%;创建西湖区(三墩)、余杭区(临平)、萧山区(新街)三个印刷产业基地,加大基础设备投入;组建杭州市印刷技术人才培训中心,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创建杭州市仓储式印刷物资物流交易市场,规范物流市场,降低印刷成本;发挥杭州印刷业信息服务平台——杭州印刷网的作用,加快信息化管理步伐。用2-3年的时间为杭州印刷业跻身华东地区先进行列奠定基础。
        9、打响西湖书市和文化商城品牌。健全发行渠道。新增大型书城10家(5000平方米以上),中型书城10家(2000平方米),新增报刊亭700个,使杭州市出版物零售网点达到1500个。采取积极的融资手段,扶持一批网络健全、实力雄厚的龙头发行企业,初步形成多种经济并存,运作规范,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网络健全的出版物发行格局。 
        10、坚持一手抓培训教育、一手抓监管查处。加强对图书、音像、软件、影视、工艺美术等各类版权产品的生产、使用及交易的全方位监管。建立版权保护示范体系,宣传版权保护示范企业,建立侵权企业“黑名单”制度。加强对版权行业协会和社会管理组织的引导和规范,促进全市版权保护、版权监管和版权贸易朝着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业的主要任务
        (一)健全发行渠道、壮大发行业
        鼓励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优质资本投资发行业,争取出现一批网络健全、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依托杭州发达的物流业,探索与不同企业、不同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大型图书配送中心、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服务方式,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高效的图书流通网络体系。在建立好市内图书销售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向农村市场、省外、全国市场发展,使图书流通业成为整个产业链的重要增长点。到2010年,力争全市图书流通业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2020年达到20亿元以上。
        (二)推进集团化建设,做大做强出版产业
        1、深化机制改革、组建杭州出版总社
        在继续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的基础上,整合出版资源,转换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把杭州出版社建成为具有多种产品结构和赢利模式,覆盖出版、制作、营销的现代企业组织。按照“解放思想、求实创新、总体把握、分步实施”的方针,以出版社内部组织、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为先导,积极组建杭州出版总社。着手资本运作和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市场推进力度,提升出版总社的核心竞争力。筹建出版大厦,满足做大做强出版产业的硬件要求。
        2、成立期刊中心,整合出版资源
        建立期刊中心机构,对市属的部分期刊进行结构调整。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较好的期刊实施重点扶持;对具有一定影响、经济效益不佳的期刊,采取改进措施,制定双效发展目标;对结构重复、发行量不大、效益低下的刊物,限期扭转亏损局面,在限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由中心进行调整、改造。力争通过2-3年的调整,形成导向正确、结构合理、效益良好的期刊产业。借鉴“社办期刊”的经验,充分利用杭州出版社、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和浙江、杭州的经济实力、市场优势,提升期刊质量。
        3、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提升产业档次
        加大与国际出版机构的合作力度,积极引进国际传媒集团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模式,参与全国市场竞争和国际出版业的分工合作,促进我市出版产业加快升级。
        4、探索网络出版,抢占将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积极制订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引导我市出版企业掌握现代科技,探索多种业务形式。利用我市的信息产业优势,围绕版权贸易,探索网络出版,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5、努力开拓,推行新闻创新,实践“三贴近”,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
        要积极探索新的报道形式和报道方式,紧扣社会热点,做到三贴近;形成导向正确,受众满意,市场认可,宣传有效,品种丰富,结构合理的媒体格局。
        (三)优化结构,提升档次,提高印刷业集中度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印刷生产的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实现传统印刷和信息产业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按照“印刷数字化、网络化、印前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的方针,加大技术投入,加快我市印刷企业的技术进步。
        逐步提高小印刷企业(其他印刷品企业)的科技含量,改变“小而全”的组织结构,向个性化、专业化、短版化方向发展。
        (四)转变版权管理职能,提升版权监管功能,促进全市经济发展
        鼓励智力成果的创作,规范智力成果的使用,协调智力成果交易,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维护版权产业市场,促进版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立高新技术版权保护示范园区,做好软件产业版权保护试点工作,加快版权产业国际化进程。
        积极引进版权专业人才,推进版权中介机构发展,逐步建立起文字、美术、摄影、影视作品、音乐、戏剧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履行授权许可范围,维护著作权人权益。
        不断加大版权贸易力度,实现市本级版权贸易新的突破。继续大力推进政府机关、党群系统、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办公软件正版化,不断扩大正版软件的覆盖率。 
        三、加快我市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新闻出版法律意识
        提高管理部门依法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大新闻出版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从业人员法律、法规意识,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新闻出版法律、法规意识。
        (二)完善公平竞争的出版物发行市场机制
        加紧完善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大出版物发行项目。大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资本投入到高新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项目中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发行市场体系,努力形成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运行体制,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出版物发行格局,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出版物发行市场体系。
        (三)大力引进和培养新闻出版业专业人才
        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出版业人才。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依托杭州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培养一批精通新闻出版业务、熟悉现代传媒运营,具有把握市场、参与竞争尤其是国际传媒业竞争能力的管理人才;培养一批专业基础坚实、精通外语、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拔尖专业人才。
        (四)健全完善的新闻出版监管体系
        积极探索和实践出版物发行市场行政执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符合出版物发行市场发展需求的执法队伍。确立县(市)、区新闻出版业监管人员及工作机构,明确属地管理原则和职能,规范新闻出版业监管工作措施,落实新闻出版业监管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新闻出版业监管工作体系,依法加强对出版业、印刷业和发行业的监管工作力度。
        (五)强化监管,严格执法,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制定日常监管的工作方案,明确日常监管工作目标,加强对图书、音像、软件、影视、工艺美术等各类版权产品的生产、使用、交易市场的经常性、全方位监管,营造良好的版权保护环境。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
        加强行业协会和社会管理组织建设,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和社会管理组织按照新闻出版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引导它们朝着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的独特作用。
    2012-06-29 09:10:56
    © 2009 ZJLI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