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文化
  • 浙江戏曲
  • 非遗保护
  • 文物保护
  • 文化建设
  • 返回->首页->民间文化



    江南的疑似桃源
        晚秋。听得见空气在流动。咝咝。体肤感到了凉。依稀初冬的身影。然而,阳光灿烂。山间苍翠夹杂红黄。有阳光的部位明亮,阳光尚未莅临的局部灰暗。明亮大于灰暗。明亮渐渐地扩大。万千生命,享受光明与温暖。尚未享受到的,很快也会享受到。这是阳光的伟大。某一天的阳光照临我的时候,我坐在一辆大巴上。好几天前就接到作家协会的通知,去陆埠的石门采风。石门。我对这个地名长久以来有一个心结。这个心结不知是紧还是松,或根本就是一个死结。我倒不愿刻意去觅寻答案了。顺其自然。我想,许多问题,在漫不经心时,答案却就有了。不去想了吧。坐在大巴上,望望窗外的沿途景色,赏赏车上视频播着的韩国电视《野蛮女友》第二部。
         我的老家在陆埠石笋。从石笋到陆埠的集镇,会路过陆埠水库。在陆埠水库大坝脚附近,在石笋至陆埠集镇的大路外,斜插另一条路。许多年以前,每一次,路经这个三岔路口时,我总会遐想,从那一条路上去,既不是去陆埠集镇,也不是去石笋,会是去哪儿呢?对我来说,那里完全陌生。我充满好奇。后来,有人给我提供了一个地名:西岙。从那条陌生的路进去,是一个叫西岙的地方。说起来,西岙是我的母亲的外婆家。也就是说,我的外婆是西岙人,在西岙度过了豆蔻年华。那条路由此使我感到了莫名的亲昵。 西岙。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近在咫尺,又像远在天涯。西岙,与唐三藏的“西天”会不会有关系。那里的风貌与我所熟悉的一些村落会不会有什么不同。语文课本上有《桃花源记》,那里是不是也是一个桃源胜地?再后来,有人告诉我,西岙再往里行进一两里,就是石门。没有去过西岙,当然也不可能去过石门。两个自然村几乎是同一个村。我猜测,这两个村应该是同一个行政村了。石门的名气似乎比西岙响亮。西岙在行政与人文上,可能隶属于大概念的石门了。 听说西岙、石门许多年,但是对那一片地域的认识也只限于听说。许多停靠在陆埠集镇的中巴车窗上,写着“石门”字样。显然是往返于石门村落与陆埠集镇的客运车辆。在年末岁初等喜庆节假日,也会从报纸、电视上看到关于石门的讯息,比如“欢乐石门行”等送文化下乡的活动。我从未踏上那一条路,那一条斜插在我理解的石笋至陆埠集镇路之外的路。前几年的一个夏天,去过半次石门。之所以说是半次,是因为去时已是夜晚,只看到零星的灯盏,对于村落的面貌没有收阅,而且是为采访来去匆匆,未来得及细读,所以,只能算是半次。然而,这一次,却是完整的一次了,一次完整的石门之行。西岙是何模样,石门又是何模样,可以看个究竟了。 从余姚去石门的路宽阔而平坦。所以,坐在大巴车上十分舒适。窗外沿途的风景怎么看也看不够。索性暂告段落,看电视了。《野蛮女友》第二部,说的是一个女警察与一个男教师的故事。起初是阴差阳错女警察把男教师当歹徒抓到了警局。就这么认识了。然后,不知怎么的,两个人用手铐铐在了一起,异性相吸了。恋爱了。有一个情节,男教师与女警察,这对热恋的情人,在野外,展开双臂,男的说:这样有飞起来的感觉。男的又说:“如果我死了,我会变成风来找你。”女的笑着说:“现在吹着的风是你吗?”男的说:“不,那是我的朋友。”对话如此沉重,结局必然不会轻松。果然,女警察在追捕罪犯时开枪,却把前来协助她的男教师打死了。作为一个电视剧,自然有许多可解读的东西。暂且不去深究。我先把他们说到的“风”仔细琢磨琢磨。我此行去石门是采“风”。此风与彼风,有多少异同?风是人变的,无论是活着的人,还是故去的人,都会是一种“风”。 女警察与男教师相识得那么偶尔,相恋得那么偶尔,最终又生离死别得那么偶尔。原本的陌生人,因为一切一切的因缘错落,一个人要为另一个人牵肠挂肚,一个人要为另一个人痛彻心扉。我头脑中胡乱想着这些的时候,大巴车经过陆埠集镇,不久,驶上了那条带给我许多悬念的斜插的路。西岙,我的外婆曾经在那里生活过。在那里,有她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由此,我觉得,路上行走的任何一位老伯,都有可能就是我的亲戚,比如是舅公。其实自驶上那条斜插的路,我臆想着亲戚的同时,还在找寻一样东西。那就是以门形式出现的具象的“石门”。 石门石门,应该有一扇门吧,岩石的大门在哪儿?我所想象,或许是找到了岩石的大门,人下车徒步穿越,方可进入作为村落的石门。那必然是别有洞天的。然而,大巴车经过西岙,未见有任何岩石的大门就抵达了作为村落的石门。想象中的岩石的大门虽未见着,但是这个村落果然别有洞天,深有山野盛着一碗文明之光的情趣。如果没有现代意义的水泥建筑、电线杆和标语,石门活脱一座晚清、民国以来遗留的旧村落。 因《桃花源记》,全国不少地方都号称自己所在的某处地方,即是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有的是地方志专家的一厢情愿,有的则是当地政府旅游包装的产物,实际上,这“桃花源”到底在哪儿,谁能说得清呢,说不定“桃花源”根本就是陶渊明的一个梦,一个希冀。如果要争,我说“石门”就是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又有何妨,不过,我相信,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余姚人是不愿凑这个热闹的。所以,对于石门,我自觉客观地认为,应该算是“江南的疑似桃源”。 从车上下来,山野的风又一次提醒了我,我此行是来采“风”的。江南的疑似桃源的“风”,我相信,是由当地一代又一代人变幻的。风较大的时候,那就不仅是由人变的风,也有其他的各类生灵变的风,比如山上飞禽走兽,家养的牛羊鸡狗。一代又一代的风,迎面吹来,我感受到是民俗,是历史,是文化,是人类在地球的时间里生活的美好图景。往昔已经透明,然而,在现实中仍有痕迹。吹着风,灵性的风,看看当下的石门旧村落的万千姿态。车停靠在村口,村口有一棵大树,已经是晚秋了,大树依然绿色盎然。看那架势,是村落中的老资格了,连季节嬗递也不买帐。 沿着村道,我们往村里走,村道旁,有一条溪流,想必是从山顶流下来的,溪水清澈、活泼,我不由往更远的高山望,我想,这溪水是不是大山挤出来的丰沛的奶水,纯绿色、环保型的,内含多种有益矿物质,哺育了生活在石门的一茬又一茬的生灵。溪中,有一群鸭子在嬉戏,“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水寒也自然是鸭先知了。有一只毛绒绒的小鸭,也与父辈、兄长同游。在它的眼中,世界是什么样的?而如今那些毛羽丰富而硬实的老鸭,曾经也是毛绒绒的小鸭。 溪流畔间或有数个埠头,村民在洗菜,掐洗从小菜场买来的小黄鱼。也有的,在淘米。他们是在准备自己的午餐。见山外的客人来了,有的打个招呼,有的不打招呼,顾自做自己的事情。溪流是活水,但是,他们对溪流的使用仅限于洗菜之类,似乎未见洗衣裳,更未见倾倒垃圾。山里人是纯朴的,也是智慧的,他们看重溪流,这大山的惠泽,就像看重自己的血脉,不敢玷污。行走在村道,发现许多房子由石头砌成。没有水泥,没有马赛克,完全就是用石头堆砌,毫不修饰,十分古朴。瓦片是常见的黑的。我想,瓦片下是一排排松木椽子,细细粗粗,也不规则。更多的房子,是泥墙,基本是先由石头堆砌,再用黄泥、碎稻草和小石子搅拌涂抹墙体而成。在整座房子中,除了这些自然材料,就剩木质材料了。因为年代久远,这类木结构房子基本呈黑色。古典的黑色。有一处房子,倒是完全用木板构建的。房侧,还有一架不算太大的水车。都说“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山里人靠山吃山自然爱山,又对溪流保护有嘉应用自如自然爱水,看来,在这青山绿水间,石门人既是仁人又是智者。 缓缓地往前走,偶尔有几个背毛竹的山民从山上下来,劳动人民的劳作场景,其实是最憾动人心的场景。他们的汗水,也有劳动的芬芳。他们的身姿,比法国T型台上的模特要美上一万倍。继续前行,渐渐,看不到村庄屋舍了。在道路的转弯处,看到了一个指示牌。得知往左下拐,有一处瀑布。自然的至美必是在人迹罕至处。当然,那处瀑布离人间烟火不远,至美恐怕称不上,但“甚美”总是有的。想看美的东西,总要历经一点点“坎坷”的。往下的坡度较陡,而且没有台阶,只得顺势快走,到了溪畔的草坪。抬头就能看到瀑布了。那瀑布,自然不像黄果树瀑布,也不像李健吾写的泰山上的瀑布,而是显得比较秀气。因为是秋天,可能水比较瘦,那瀑布没有发出高分贝的声响。但是,很美。那不是一个瀑布,而是一组瀑布,分两个层级。看了赏心悦目。最吸引人的,倒是第一层级瀑布的那一个潭,水碧绿碧绿,可见相当深邃。如果没有水波荡漾,那简直像一块巨大的绿宝石。 赏完瀑布,原路返回,又见村庄。正打算找另一处景致,却见不少屋舍已经炊烟袅绕。这提醒我,该是午饭时间了。找到一家餐馆,名为“东山脚农菜馆”。走进去一看,说是餐馆,其实是一个农户家。主人家热情地泡茶,招呼吃那还在锅中刚刚烤熟的烤芋艿。他们的灶,是土灶。用柴烧出来的饭菜特别香。主人家告诉客人,吃烤芋艿不要剥皮,连着皮吃,滋味更好。皮上有盐,果实很香,有嚼头。如果是在野外生存,与世隔绝,同样大小的一颗芋艿与一块黄金,选择其中一个,恐怕只有傻子会要黄金。主人家不仅慷慨地让来客品尝芋艿,还端出一碗碗艾青“蔓裹”(音)让大家吃个够。吃过点心,吃正餐。当然更丰盛。本鸡,本鸡蛋,东坡肉,椒盐狗肉,野生溪鱼……一句话,赏美景,吃美食,不虚此行。 返程的时候,大巴上还是在播《野蛮女友》第二部。继续未完的剧情,女警察为误杀了自己的情人而号淘大哭寻死觅活。她从高楼上跳下来,却落在正升空的大气球上,然后,安然落地。这时,她想起情人的话:“如果死了会变成风来看你。”当我们吹着风的时候,其实也可这样理解,这是先我们而去的人们以风的形式来看望我们。那是一种灵性,一种传承上的幸运。任何的进步,都是因为有一个起点。我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曾经的马车,就不会有今天的大巴。如果没有祖辈、前辈,自然也不会有现时代的人们。如果没有曾经的小成果,就不会有未来的大成果。这是石门之行突然给予我的一点心得。这是来自我外婆的故土的深刻教诲。 从曾经认为的斜插的道路上驶出,我回头,一个梦正像雾一样散去。深藏的心结在这个晚秋好像也缓缓解释。石门,这个江南的疑似桃源,是一个真善美的现实场景。
    2012-06-29 09:10:57
    © 2009 ZJLI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