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文化
  • 浙江戏曲
  • 非遗保护
  • 文物保护
  • 文化建设
  • 返回->首页->民间文化



    越女采莲 [2009-10-9]
    周幼涛
        “画舫朱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芰荷乡”,这是绍兴的又一个美誉。绍兴地域历来盛产莲藕,荷叶、荷花蔚然成为一大景观。宋·嘉泰《会稽志》中记载:“山阴荷最盛,其别曰大红荷、小红荷、绯荷、白莲、青莲、黄莲、千叶红莲、千叶白莲。大红荷多藕,小红荷多实,白莲藕最甘脆多液,千叶莲皆不实。但以为玩耳。出偏门至三山多白莲,出三江门至梅山多红莲。夏夜香风率一二十里不绝,非尘境也。”宋·宝庆《会稽续志》中亦载:“大率越多陂湖,莲最富。杜荀鹤送人游越诗:‘有园皆种橘,无渚不生莲。’可谓越之实录也。”至清代,康熙《会稽县志》和嘉庆《山阴县志》中都说,越中荷花以鉴湖及若耶溪中最盛。农历五月六日,越中有观荷花之俗,梅山就是一个重要的观赏点。是日,“画舫多集于本觉寺”,十分热闹。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镜湖、越女、莲荷这三者的有机组合,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常见的题材——“越女采莲”。历代著名诗人多有对这幅江南风情画卷的动人吟咏。
       贺知章《采莲曲》: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王昌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李白《越女词》: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又云: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新汝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除了莲藕之外,菱角也是绍兴地域中与前者齐名的一种重要物产。采菱的生产活动,也与采莲相仿佛。因此在古诗中,也多有以采菱和采菱女出场的画面,与越女采莲大同小异,或可称之为“越女采菱”。
      中晚唐越州诗人朱庆馀弱冠之年赴京赶考,求取功名。当时的京城有这样一个风气,前来赶考的士子到了长安以后,一般都要以自己的诗文结交一二位京中名士,以求通过他们的褒扬使自己在考前就获得一定的名声,并闻达于考官。这叫做“行卷”。朱庆馀到了长安以后,选择了当时与韩愈齐名的水部郎中张籍作为“行卷”的对象。张籍对他也很是赏识,“索庆馀新旧篇,择留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
      由于张籍的帮助,朱庆馀在长安已小有名气,但当考试临近之际,朱庆馀对自己的诗文到底能否符合考官的要求和口味,还是感到没有把握,心中忐忑不安。在这样的心境下,朱庆馀又写了一首七绝呈籍,征求他的意见:
      洞房昨夜停花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作为“闺意”,这已经是一首非常完整和优美的好诗。而朱庆馀借用这种“闺意”来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士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更是分外的妥贴和别具一格。“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应进士科考对于古代的知识分子来说,确实是一桩与古代女孩子出嫁一样重要的终身大事。



      读了朱庆馀的这首诗,张籍当然明白他的意思,于是也写了一首七绝回赠给他,诗中便运用了“越女采菱”这个题材: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张籍固然是高手,朱诗用比拟,他也用比拟;朱诗写女子,他也写女子;因朱是越州人,张籍就把他比作镜湖上的采菱女子,信手拈来,可谓是丝丝入扣。
      张籍在诗中首先塑造了一个美艳绝伦,光彩照人,刚刚梳妆完毕的采菱姑娘,这是告诉朱庆馀在考试中完全可以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取得好成绩,用不着有“入时无”的担扰。接下来,张籍又暗示朱庆馀用不着费心思钻营门路,光凭他的才学,自己也会尽力推荐。
      朱庆馀的呈诗也得好。张籍的酬诗也写得妙。一呈一酬,珠联璧合,成为一则脍灸人口的诗坛佳话。
      会稽山水的秀丽和越州女子的美貌是早就出了名的,由于鉴湖的围筑,方圆三百里的宽广湖面将会稽山中的千岩万壑连成一气,湖光山色上下映照,风光更加旖旎动人。至于越州美女,则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越国时期的西施和郑旦。因此到“越女采莲”这个题材在诗歌中普遍流行起来之后,连西施也免不了要由“浣纱女”变成“采莲女”了。如唐代诗人李公垂在其《若耶溪》一诗中就自注说:“若耶溪,乃西施采莲、欧冶铸剑之所。”
    2012-06-29 09:10:57
    © 2009 ZJLI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