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
浙江戏曲
非遗保护
文物保护
文化建设
返回
->
首页
->
民间文化
天台民俗风情--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个大节日,叫做“端午”。原名“端五”。晋周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端,初也。”干支逢五称“午”。又名“端阳”、“重五”。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纪念吴王夫差在这天疏通运河的,有说纪念越王勾践为了复国而在这天集中训练水师的,也有说为了纪念伍员投钱塘江的,更多的人则说是为了纪念楚国三闾大夫遭到奸臣诬陷、昏君贬谪,因为报国无门而在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的。
天台人在这一天都要用大竹叶(粽箬)包上糯米,嵌进细沙丸或肉片,裹成三角锥形的“粽子”。古人叫“角黍”,菰叶包上黍米(粟),蒸煮后投入水里,给水族吃,以免伤害屈原。
五月酷暑将临,毒虫滋生,古人称为“恶月”。这一天父母将不满周岁的孩子藏到外婆家避灾祸,俗称“躲午”。家里则用织物编作“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结在儿童身上或挂上墙壁,说是可以除毒,实际上只能起心理平衡作用。对那些看不见的“鬼怪”,则把菖蒲剑和艾叶挂在门上,表示拒之门外;又用彩色丝线结成“五色丝”或“香袋”悬挂在身上,既可驱邪,又作装饰品。
过去端午还有饮艾酒、菖蒲酒、雄黄酒和煮兰草汤洗浴等习俗,有益于身体。至于龙舟竞渡,则起源于人们划船抢救屈原的愿望。南宋道士白玉蟾隐居桐柏方瀛山时写诗回忆竞渡和过节的情景:
龙艘破浪桨万枝,钲鼓聒天旗掣水。
纸钱飞起屈原祠,行人往来如蚁移。
桐花入鬓采系臂,家家御疫折桃枝。
庭前缚艾制绿虎,细切菖蒲斟绿醑。
鹅羹脍鲤办华筵,冷浸水团包角黍。
2012-06-29 09:10:59
© 2009 ZJLI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