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文化
  • 浙江戏曲
  • 非遗保护
  • 文物保护
  • 文化建设
  • 返回->首页->民间文化



    巍巍三忠祠



    三忠祠内的三总兵塑像



    三忠祠外观

      作为土生土长的定海人,从小就听说了三总兵的故事。原来在我们生活的平静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1840年的一声炮响,终于惊醒了还在沉睡中大清皇帝的美梦。英国侵略者为打开中国的市场,偷偷把鸦片卖给中国,使一个个健康的体魄变成了骨瘦如材的 “鸦片鬼”,白花花的银子外流。于是有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有了英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挑起的鸦片战争。
        这一仗,那六天
      舟山地处中国沿海中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尤显重要,成为侵略者虎视眈眈之地。
      1841年9月26日,英军集中了29艘舰艇,4000多侵略军,向定海城气势汹汹地扑来。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率清军5800余人,齐心协力,在东岳山、竹山和晓峰岭及沿海土城防线上,与侵略军浴血奋战了整整六天六夜。终因实力悬殊而以失败告终,三总兵相继阵亡。葛云飞死状尤为惨烈,头面右手被斫,身受四十余创,炮洞胸背,植立崖石而死。清军将士伤亡数千人,晓峰岭上遍地横尸,东岳山至竹山一带血流成河。
      血战六昼夜的定海战役就这样悲壮地失败了。这是鸦片战争中敌我双方参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交火时间最长、伤亡人数也最惨重的一次战役。三总兵同日殉国,麾下5800名守军无一变节投降。将士捐躯,忠魂昭昭。至今竹山门上,仍然可见无名将士合葬墓。
      阵亡将士的消息上报后,道光皇帝挥泪下旨:“俟定海收复后建立专祠,供奉三总兵。”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定海建起了三忠祠。
      “三忠祠”原在定海城关二小内(现庭佐小学)。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三忠祠迁建于竹山,并建定海鸦片战争纪念馆。纪念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15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设有前大殿、后大殿、东西厢房等。后大殿通面阔5间19.80米,通进深10.16米,明间抬梁式,左右次、尽间穿斗结构,用7桁。后大殿陈列三总兵塑像,立有“新建三忠祠碑记”及“迁建三忠祠碑记”各一通。“新建三忠祠碑记”为光绪十年台州知府成邦干重建三忠祠时立,高2.17米,宽1.02米,碑文1044字,由宁绍台兵备道薛福成撰写,略述三总兵抗英史迹及建祠经过。
      从此,三总兵与他们的士兵们长眠在一起,守望着一天比一天繁华的舟山。
        海山增辉
      东海浩浩淼淼,舟山群岛星罗棋布,如果没有了三总兵,海山将黯然失色。三总兵的英名使舟山的海有天风海涛精神,舟山的山有铮铮傲骨,不愧为“海山增辉”。
      有一个事例能说明三总兵对于定海的意义。我在北方读大学时,五湖四海的同学问起哪里人,我说是浙江定海。很多人第一个反应就是,是否是定海三总兵的那个定海?我说是的。他们就不再言语,但明显增添了一份敬重。(因为高中历史课本有定海三总兵,估计印象深刻)。
      我后来仔细一想,三总兵,葛云飞是浙江萧山人、王锡朋是天津宁河人、郑国鸿是湖南凤凰人。但他们的名字却永远定格在定海,好男儿的舍身取义使“定海”两个字永远有了筋骨。
      历史是有很多遗憾的,诸葛亮是遗憾的,鞠躬尽粹而未能兴复汉室,陆游是遗憾的,但悲不见九州同。但三总兵却没有遗憾,前赴后继的中国人使中华民族走上了独立与富强的道路。1997年的香港回归,100余年前被夺去的土地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我还留意了这样的几件事:1997年,葛云飞第五代孙在舟山参军;1998年,郑国鸿的老家湖南凤凰县政协有关负责人前来三忠祠祭拜;2005年,著名作家叶辛 《不屈的定海》等三篇文章入选北京市初中语文教材;2007年,王锡鹏的老家天津宁河县政协有关负责人前来三忠祠祭拜;2008年7月,葛云飞的老家浙江萧山党政军领导前来三忠祠祭拜……
      竹山门,三忠祠,英名永存!

    2012-06-29 09:10:59
    © 2009 ZJLI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