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文化
  • 浙江戏曲
  • 非遗保护
  • 文物保护
  • 文化建设
  • 返回->首页->民间文化



    桑园弄里的那些老房子


      周末和朋友去定海留芳社区转悠,初春的暖阳温暖地打在路面上,为这静谧的社区添了几分明亮和温度。朋友说:“这个地段的老房子很有味道。”
      我们是从人民北路中国移动大楼后面的弄堂走进去的,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在这个弄堂与马路交汇的路口边来来回回,却难得有进入这个弄堂的。于是,这里仿佛就成了站在时光通道那端的久远的过去,平静安详,沧桑隽永。
      站在路口往弄堂里瞧,一片斑驳沧桑的屋顶映入眼帘,房顶多由青黑色的瓦片铺成,瓦片下是一堵新粉刷过的高大的宅墙。孩童在古老而坚实的宅墙下玩着野草,偶然抬起头,朝着碧蓝的天空露一个无邪的微笑。
      沿着雪白的墙壁往里走,绕过一个弯,脚下平整的水泥路竟然忽地变成了粗砺质感的石板小径。朋友笑着说:“这曲曲折折的石板路上走过多少代人啊。”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在历史的脚步面前,不过是瞬间云烟,云烟散尽,又是新的一幕。
      的确,行进在静谧的石板路上,就像穿行在古城老人深深的皱纹里,在这里,时间是驻足的,光阴是永恒的。
      我们在桑园弄里遇到一扇门。说是遇到,其实是把这扇门看作一段历史或者一个老人的。这扇刻满精致西洋式花纹的门在过去也许是某大户人家的边门。三角的顶,拱型的门沿,上面碧蓝的天空飞过几只白鸽。朋友立马掏出相机,将这幅浸透了时光风尘的图片定格下来。角度非常好,古老而洋气的门在朋友略微倾斜的视角里执拗地偏向右上方,似乎是不忍将尘封的沧桑岁月揭开在访客跟前,却不幸还是被拍下了面容,于是略显尴尬无奈和苦楚。
      这扇门其实是弄堂的转弯,过了这扇门,阳光忽地就偏过身,倾泄了整条弄堂。竟是又一条弄堂,只是比刚过的那条直了许多。朋友说,其实这样的路在过去可以叫作街,几十年前,定海老城的北大街也不过是铺着青石板的小路而已。我问,那会是什么街?不管是什么街吧,当时一定是非常热闹的,这么高的宅墙,这么富贵的大户人家,这么考究的西洋边门,这么平整的石板路,当时这里不是人流如梭也一定是达官显贵们出入的地方。如今,几根零落的电灯柱,一眼似乎即将打完水的老井,一道高大坚固蔓延绵长的院墙和一条埋没在高低错落的老房间的石板路,真是让人感叹岁月和时光的力量。繁华、富贵、喧嚣、兴旺的家族那都是过眼烟云,眨眼间就是人去楼空,门可罗雀了。真是无法不让人唏嘘不已。
      不知不觉,竟然发现这条小路已到了尽头。前面不远是幢三层的旧筒子楼,虽然也有些年代,但毕竟比周围其他老瓦房高出许多。原来,这条路竟然是以一幢老住宅楼作为终点的。更有戏剧色彩的是,路边居然有这么几个字:“此弄已断,走错了!请回去吧,走后街。”文字的旁边还煞有介事得划过一条折线,示意前方不通,需绕道而行。文字整洁、工整,而且比较礼貌,有人情味。我们无法拜访这位写字的人,可是他(她)的字为我们的小弄之行划上了个温和圆满的句号。
    2012-06-29 09:10:59
    © 2009 ZJLI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