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
浙江戏曲
非遗保护
文物保护
文化建设
返回
->
首页
->
民间文化
先秦时期的台州
台州地方历史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推源于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设置回浦县 。汉昭帝以前的台州地方历史,文献仅有零星记载。台州史前文化的状况如何?前人未曾探 索研究,更无众多的史料和实物依据。20世纪50年代,先辈项士元先生在临海白云山和琳山 、黄岩双宝珠、三门六敖和椒江观音洞等地先后发现新石器遗存,并征集了石斧、石刀和石 锛多件。解放后40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和近年全面展开的文物普查,在全市各县市区发现了新 石器时代遗址、遗存,共60余处,并出土了大量的石器生产工具和当时人类生活必需品陶器 。在玉环、三门、临海、天台和黄岩、温岭等县市发现了商周时期遗址、窑址和墓葬,并出 土了大量的几何印纹陶和原始青瓷。在仙居、临海、玉环和温岭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 、窑址、墓葬和窖藏,也出土了大量的印纹硬陶、原始青瓷、青铜兵器和青铜生产工具。大 量的遗物从地下出土,为研究台州史前文化提供了第一手可靠的实物资料。
(一)地理环境与遗址分布
台州地处浙江东南部,属亚热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沿海,包括三门湾 、台州湾和半个乐清湾。近海大小岛屿571个,海岸线绵长曲折。海涂辽阔,港 湾深嵌内陆,深水和浅水港口近40个。西北括苍山和天台山脉,主峰米筛浪海拔1382米。内 陆面积9411平方公里。境内丘陵广布,谷地错落,河流如织。除温黄平原外,全境大多为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带。
浙江第三大水系——灵江水系,自西北流向东南,蜿蜒贯穿全境;永安溪、始丰溪、 义城江、大田江、澄江等支流散布各地。山重水复的地理环境,是我们祖先繁衍生息的摇篮 。
遗址分布:
历年来考古发现和文物普查表明,台州这个区域的原始人类主要活动在灵江流域及 其支流的依山旁水地带,其次是三门、玉环等沿海岛屿。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遗址、遗存则 遍布全区。总的来看,可分为三个区域:
(1)灵江上游永安溪和始丰溪沿岸。 在仙居县境内的有:郑桥下汤古人类居住 村落遗址;横溪后墩村出土有段石锛;湫山上田村(春秋战国)出土窖藏有青铜矛、镞、 弩机、斧、锯、犁、布币、蚁鼻钱和釜、鼎等;城关水底门和三桥村出土夹砂陶鼎、石锛、 青铜斧和铜料。在天台县境内的有:左溪五十六庵出土灰陶片、石斧、石锛;白鹤上郊 村出土石矛;紫凝上曹(商周)墓葬,出土勾连回纹陶罐。在临海市境内的有河头下湾山 洞遗址出土石斧等等。
(2)灵江中下游沿岸。在临海市境内的有城关巾山出土钻孔石犁;白云山出土石斧 ;城东狗山出土石斧、锛、镰、臼、矛、镞;小两山(殷商)墓葬,出土凹底云雷纹陶罐等; 城南仇家岙出土石斧、石锛,姜家岙(商)墓葬出土凹底回纹陶罐等;汛桥利章、施岙(春 秋)印纹陶遗址;邵东红茅山、赤水出土石锛、镞、矛;塘 里砂滩头出土石锛;双港琳山出土石斧、锛;西洋湖山下出土石锛、石镞;钓鱼亭出 土石矛、石斧;长田上山冯(春秋战国)印纹陶遗址和2处青铜窖藏;杜桥镇塘头庵出土石 斧;西外村里坑出土石斧、石凿、削括器;桃渚杨家岙出土石锛;滨海白沙村出土贝 壳、石锛;上盘城山村出土石锛、石镞;大汾道士周出土石斧、石锛。在黄岩境内以及 澄江沿岸的有:头陀圣岙出土石犁,平山头出土石锛;溪头出土夹砂陶鼎;临古出土 石斧;石柜岙(商)墓葬,出土凹底回纹陶罐;北洋小里灰出土石锛、凿、镞、犁,林家 出土石斧;红旗日照寺出土石犁;拱东马鞍山出土石斧,新宅出土石锛;潮济岩头出 土有段石锛,灵石寺出土石犁;下屿孙家岙出土石犁;秀岭左坑岙出土石犁;城关委羽山 出土石锛、石镞;丫髻岩(西周)印纹陶与原始青瓷合烧窑址;江口唐家岙(商周)印纹陶遗 址;焦坑余家屿以及凉棚岭出土石斧、石锛;幸福九都溪出土石矛和鱼化石等。在椒江 区境内的有梓林花园村出土夹砂陶鼎足和石斧、石锛等;太和山观音洞出土石斧、 石锛、石镞和石斧,以及章安古城址。在温岭市境内的有泽国镇丹崖山出土钻孔石;城北 琅岙、城郊百家山出土砍砸器和石犁;冠城九龟山和琛山楼旗村出土石犁、砍砸器; 照洋唐岭脚春秋——西汉早期城址;冠城沈岙(周)印纹陶窑址。
(3)沿海岛屿。在三门县境内的有海游镇广润寺(春秋时期)印纹陶遗址;亭旁镇出 土夹砂铁鼎足、石锛、石镞;邵家出土石镰刀;蛇蟠岛出土石镞、石锛;满山岛(商周时 期)石棚与印纹陶遗址。在椒江一带的有大陈岛浪通门出土有段石锛。在玉环群岛有城郊三 合潭(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遗址)出土石器、印纹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铜器和木建筑。
以上三个区域80多处遗址、遗存所分布的地理环境,各有特点。灵江上游西北山 区 的天台、仙居,因地势倾斜度大,排洪速度快,不受洪水聚积,所发现的遗址都见于河谷平 原的台地上,保存的遗址地层较完整。灵江中下游平原,因地势平整,海门关口狭窄,水流 缓慢,排涝难度大,容易积水,随时都可能被洪水吞没,为避免洪水浸漫,古人的住宅多选 择在小山丘上或地形较高的山坡上。由于长期被雨水冲刷,遭到破坏,因此保存下来较完好 的遗址几乎没有,目前所发现的是大量遗存和遗物。东南沿海岛屿上的遗址则别有风格,遗 址多分布在依西北山向的山间平地或环山谷地中。古人懂得台风来自东南方,为避免台风和 海暴的袭击,以高山阻挡避灾。从上述遗址分布看,我们的祖先选择居宅地址是很有科学道 理的,这是长期与自然斗争所积累的重要经验。
(二)遗址类型
以时代先后而论,可分三大类型:
(1)最早的是灵江上游西北山区的遗址,以仙居下汤文化为代表。该遗址座落在仙 居县城西30公里处的郑桥下汤村北端,北依八卦山,南临永安溪的河谷平原的台地上。遗 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保存较完整的约1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丰厚,地层分明,文化层 厚度2米以上。陶器种类有夹炭灰陶、夹砂红陶、 细泥质灰陶和黑陶等,胎质都较酥松。其 中夹炭灰陶以稻谷壳、杂草为掺羼料,已炭化,胎心乌黑,器胎表里涂一层厚达0.2厘米似 漆非漆的赭色染料,出土时非常鲜红绝艳,为以往所罕见。器型种类有盛器(罐、瓶、壶等),炊器(釜、鬲、鼎),饮器(碗、盘、盆、杯),以及纺织工具的纺轮和制陶工具的 陶 拍等。陶器上的装饰有镂孔、堆塑、麦穗纹、直条纹、印捺纹、绳纹、篮纹、斜条纹和弦纹 等。器形以平底器为主,也有小量的凹底和圈底。石器制作小而粗犷,经打击略粗磨,仍处 在原始状态。但也有一种器形细少的品种,如柳叶形镞、指甲形有段小锛、笔头状小凿和石 簪、石块、石璜等装饰器,磨制精细光洁,工艺水平较高。石器的制造和使用功能已较明确 分工,如生产工具有斧、铲、刀、凿、镰、削、饼形砍砸器和各式石锛(有段锥形、有 段屋脊式、阶级式、有段常形、指甲形和棱式两端出刃)。狩猎工具有矛、镞(有铤和无铤2 种)、流星索、弹丸。生活用具和装饰品有石磨盘、 磨球、砺石、石簪、璜和纺织工具 石纺轮等。从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和文化性质看,下汤人已脱离深山的穴居生涯,迁向平原过 定居生活。他们以农业经济为主,狩猎、采集为副,并发展了纺织、制陶和捕捞业,农业和 手工业已有了较明确的分工,劳动果实也有所剩余。下汤遗址是目前在浙南地区发现的规模 最大、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人类居住遗址,其时代距今6000至70 00年,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早中期。
(2)稍后的是灵江中下游南部平原(临海、椒江、黄岩和温岭)的遗址。分布面广而 普遍,但完整的遗址不多。较丰富的有临海城东狗山、杜桥西外里坑、黄岩北洋小里灰和椒 江的观音洞,其中杜桥里坑遗址较有代表性。该遗址坐落在临海东南部杜桥平原西侧里坑山 坡上,北依白岩山,南临沿海大平原。当地村民在遗址中挖土开岩,遗址文化层全被破坏, 但还是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在小范围内出土石凿24件、削括器21件、石斧3件、石锛2件,共 计50件。从采集标本看,石器都为磨制,磨光精细。器形特征,狭窄修长,似长条形。其中 一件石凿,长19厘米,宽3.5 厘米,厚2.3厘米。论器形用途功能,不像一般的农业工具, 应该是凿舟造船的特制用具。当时人们居住在这河流纵横交错的水乡,面临大海,没有水上 交通工具是无法劳动和生活的。为征服海洋和发展捕捞业,凿舟造船工艺必然出现。其时代 晚于下汤文化,距今4500至5500年,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早中期。
(3)距今较近的是东南沿海岛屿的遗址。主要有玉环岛的三合潭、 椒江大陈岛的浪 通门、三门满山岛和蛇蟠岛等,以三合潭遗址为代表。该遗址面积颇大, 约2平方公里,座 落在玉环城西南2公里处的西山、九厅基山和北山三山之间的山谷盆地中。由兰花溪、大福 溪和龙潭溪三溪汇流冲积成谷地。这里地质复杂,地层混乱,由鹅卵石、砂子和泥土混合构 成。距地表0.5至1.5米处有一层约20厘米厚的似灰烬非灰烬的黑层带。黑层带分布面积约3 平方公里。从村民挖砂的深坑断面看,3平方公里黑层带不间断连成整片。据文献记载,在 西周早期,我国东南沿海曾发生过一次史无前例的特大洪潮,这里可能也遭洪潮袭侵,被洪 水冲入堆积的杂物藻类所腐烂污染发黑。受数千年的迭压深沉地下,故成了黑层带。在黑层 带以下3至4米深处,出土了大量的几何印纹硬陶、青铜器、原始青瓷和有规则排列的榫卯结 构杆栏式木建筑。在这一层或稍下层还出土大量石器。由于地层混乱,很难分出文化时代先 后层次。从采集标本看,石器有:成套铧犁(犁1件和犁壁2件)、斧、凿、刀、镞、纺 轮、网坠和有沟磨盘等。原始青瓷有:豆、碗、盂、盘等;器物施釉不到底,釉色青绿和青 中泛黄,呈玻璃质光泽;装饰以釉下划花、针点、S纹和S形耳等堆贴。几何印纹陶皆为碎 片,能识别出器形的有:罐、壶、尊、碗、杯、钵、坛等;纹饰有米字纹、方格纹、蝇 纹、回纹和各种编织纹。青铜器有:剑、矛、镞、锛、凿、铲、镰、锯、鱼钩、鱼刺 和犁形器。三合潭文化的特征与灵江中下游石器比较,在技术上大有进步,石器制作精细, 磨制光洁,器型增大、增长。其中特别斧、有段凿(长23厘米,宽3厘米)、成套铧犁和青 铜器铸造的高超技术水平,表明清新的青铜文化在玉环群岛开花结果,并证实这时农业有了 进一步发展,造船业和捕捞业相当发达。其时代晚于灵江中下游文化,属新石器晚期,已进 入铜石并用时代。
(三)文化类型
我国地域辽阔,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有若干文化中心。台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既与 省内外有关文化相互影响,有机联系,又具有浓厚的古东瓯文化的地方特色。以遗址的分布 区域、时代上下限、生产内容和经济特征而论,大体也可分为三种类型:
(1)灵江上游,以仙居下汤文化为典型。就夹炭直口、短腰、圆腹、束腰或敛口釜 、罐的特征看,与河姆渡一二期文化十分相似。酥松灰陶双耳平底壶、直口平底盘、直口下 颈束收平底杯、平底瓶的陶质、器型和制作技法与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较接近。夹炭灰陶器 物青里涂赭料陶衣的风格与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江苏邳县大墩文化的夹贝壳末涂赭料的作风 较近似。
从石器方面看,有段石锛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特征之一,下 汤文化的圆端式有段锛,体型短肥厚重,磨制粗糙,斜面削刃,刃部平齐的特征,近似河姆 渡一二期文化。两侧平齐正方,断面呈矩形的相当于河姆渡三四期文化、马家滨晚期文化、 罗家谷二期文化。弧形有段锛、指甲形锛、屋脊式有段锛相当青莲岗文化。弧背式有段锛, 形制规整,通体磨光,前后端没有明显分界线的风格,近于马家滨文化二期、河姆渡文化第 三期。阶级式有段锛、 常形有段锛在浙江东南部各遗址都有发现,为金衢盆地和浙北的钱 山漾、邱城、水田畈和老和山等遗址所常见。B型有段锛,两端出刃,背呈三角棱,面平齐 , 断面呈扇形的锛以及饼形砍砸器和流星索则为下汤遗址的独特文化。
石磨盘、磨棒,我国首次在河南裴李岗发现后(距今8000年),先后在东北、华北和 西南各省陆续有出土。50年代至70年代我省在吴兴钱山漾、杭州水田畈、余姚河姆渡等遗址 考古发掘时,曾出土过大量的稻谷,但都未见石制的碾谷器。下汤遗址出土的八方石磨盘和 若干件磨球为我省首次发现。下汤的磨盘与磨球与全国其他省出土的磨盘形制、使用功能都 不一样,它虽制作粗糙,原始而古朴,形制笨拙,但碾谷功能较其他磨盘优越,具有横向辊 碾和倒顺旋转多功能的优点。
从上述资料证实下汤文化时代距今6000至7000年,在浙江境内仅次于河姆渡文化。这时 ,灵江上游的人类过着稳定的定居生活,以农业经济为主,狩猎、采集为副。
(2)灵江中下游临黄温平原遗址出土的穿孔斧、锛、镰等与杭嘉湖、宁绍地区 的文化特征基本相似。柳叶形镞和小型石锛和温州飞云江流域文化十分相近。大型石犁、瘦 长石凿、梳形刀和三角形砍砸器,则是当地独特的土著文化。就大型石斧、瘦长棒形有段凿 的出现和网坠数量的增加、磨制工艺、普遍使用等特点,表明当时造船业已进入初级阶段, 捕 捞业已相当发达。从半月形镰、梳形刀、钻孔斧、穿孔和凹槽的巨型石犁、大型三角砍砸器 等磨制的工艺程度和实用技术水平看,足证灵江中下游临黄温平原距今4500至5500年前的 人类仍以定居农耕经济为主,采集和捕捞业为副,并发展了造船工业,开拓水上交通,已向 海洋进展,开始开发近海岛屿和水产资源。
(3)沿海岛屿发现的晚期新石器印纹陶、原始青瓷、青铜器和石棚遗址、窖藏、墓 葬及窑址。石器制作工艺特征有更大的更新,不仅琢磨精湛,并发现使用大量的巨型石器, 如型大体重的阔斧、修长有段凿、规整均匀相宜的大型犁和壁等。这些巨形石器,如果没有 相当高的工艺技术水平,首先打击的难度就很大,磨制更加艰难,表明当时生产技术水平有 很大提高,是人类征服海岛和开发海洋最有力的历史证据。三合潭、马头山、亭旁出土的豆 、盂、盘等原始青瓷,其装饰都为釉下划印S纹、针点纹,耳和把也采用S形堆塑。龙是从S 字形象演变而来的,上述S纹、针点纹装饰与古代东瓯民族祖先崇拜龙图腾有密切关系,即S 代表龙,针点是雨的象征。
此外,几何印纹陶遗址、窑址和墓葬广布全区。从陶质胎胚、制作技法、烧造工艺 、纹饰图案和器形特征来看,与本省的温州、丽水和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出土的基本上 属一个类型。其时代从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战国。
青铜器,已发现的有仙居上田村和水底门、临海上山冯、温岭楼旗村、玉环三合潭 等地,同时出土的有石器、印纹陶和原始青瓷。其中上山冯遗址中出土2个窖藏近百斤饼形 铜 料,属纯铜。仙居上田村窖藏出土饼形铜料7公斤,但制成品却都为铜与铝、锡合金铸制, 主 要品种是生活用具(盛、炊、饮和祭器)、生产工具(破土、 锯木、削割)、兵器(剑、矛、镞 、弩机)和钱币等。从这些铜器的质量看, 合金成份配料合理,火候得当,质地坚韧锋利, 铸造技术达到相当水平。台州金属冶炼的出现,呈现了清新的青铜文化。从青铜器的比例看 ,农具占绝对优势,表明当时仍以农业经济为主,渔猎和水上交通相当发达,冶炼、制作陶 瓷等手工业已有了明确分工。其时代属新石器晚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期,相当于殷商晚期 至春秋战国时期。
综上所述,在原始时代,灵江上游和中下游已有人类社会存在;稍后的沿海岛屿文 化遗址、遗存所表明的人类活动,则是铜石并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属于奴隶社会初期与中 期的夏商时代;台州各地发现的众多的古代陶器和青铜器,则是殷商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台 州人类活动的实物证据。先秦典籍记载,夏商周时代,居住在温台一带的是瓯越民族。此后 ,在与中原汉族的频繁交往中,各族逐步融合同化,从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此外,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提及:
一是仙居下汤遗址距今约7000年,那么,7000年以前有没有人类在台州地域活动呢?20世纪80年代初,黄岩王智正在凤凰山脚5米深处挖砂采集到一批标本,其中有人类头 盖骨前额骨、下颔骨、股骨、牙齿和猪、牛等脊椎动物化石,石化程度较高,年代久远,其 特征与现代人有明显差别,具有古人时期的特征。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张森水教授鉴定:其中一件下颔骨化石为男性,牙齿齐全,排列紧密,年龄约20-30岁。另 一件头盖骨前额骨化石为女性,年龄约20岁左右。这2件头骨化石的年代近于建德人(约10万年前)。
二是温岭唐岭周代徐偃王故城问题。宋《嘉定赤城志》称:“徐偃王故城在黄岩县东南三十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 内城周五里,高(今)二尺,厚四丈,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崇十四级。城上有高木 可数十围,故老云即徐偃王城,城东偏有偃王庙、碑、墓。”实地考古调查,外城断续明显 可见,东城仍保存高2米、长40米;南城阙凸起依稀可见, 西城尚保存高3米、长80米,城 上古木参天。内城只存痕迹,已很难找到城墙。 整个古城面积经实测与文献记载相符。洗马池、 九曲池在偃王庙东侧已湮塞而为水井、池塘。
对古城墙作过试探,发现城墙上层的地面部分出土的都是秦汉时期的绳纹瓦片 、红色和灰色硬质陶器,地面以下的下层城基出土的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何印纹硬陶。可 以断定,上层地面城墙为秦-西汉早期的建筑物,地面以下的城基址是春秋战国时期所筑。 整个城址也如此,文化内涵丰富,层次分明,上层为秦-西汉文化,下层为春秋战国时期文 化。据此,我们倾向于肯定这个古城址即徐族故城。
徐王国原在淮河流域一带活动。周代后期中原战争频仍,他们受政治、军事协迫, 被迫南渡,其中一支队伍远奔到唐岭一带。近年在遗址临近的琛山乡楼旗村出土的西周青铜 蟠龙大盘,其铸造工艺、器形特征、纹饰风格和时代,均与淮河流域出土的徐器基本相似, 极有可能是徐人从其故土带到台州的。徐王国是一支古老而文化发达的民族,南徙台州后, 为开发台州作出了贡献。
2012-06-29 09:10:59
© 2009 ZJLI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