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
浙江戏曲
非遗保护
文物保护
文化建设
返回
->
首页
->
民间文化
天台文化--隐逸白话诗人寒山子
来源:《天台风物》 作者:张谷清
举世闻名的寒山子,其人其诗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研究特点。他以独特的形貌和诗风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著名学者齐召南在《天台五仙歌》中写道:
寒山子,居寒山,题诗多在溪石间。
国清白日往复还,竹筒饭渖欣加餐。
拍掌大笑对拾得,狂歌骑虎随丰干。
丰干饶舌竟何益,作礼文殊太相逼。
闾丘策马马骄嘶,嘶入寒山万寻壁。
画出一个玩世不恭、道高莫测的高士形象。
其实寒山子少年时代曾经“联袂骑白马,喝兔放苍鹰”,威风、清狂过一阵子。他文武兼备,二遇圣君却无缘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之后,弃家(故乡在咸阳一带)出走,沿江淮,过越中,最后来到天台山下,被这古奇幽清的山水所深深吸引,决定隐居终生:
一往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闲居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余舟。
从此他就以寒山为号,原名反而不为世人所知。
关于寒山子的原籍和生卒,道还在考证之中。有的认为他是贞观时人,有的则认为生活在七世纪末至八世纪末。从《寒山子诗集》看,他是一位儒释道思想兼收并蓄的隐者,则是可以肯定的。早期曾想“致君尧舜上,为使风俗淳”,迭受挫折以后,经世济民理想破灭,转而遁迹山林,愤世疾俗。他的那些讥讽时态、警励流俗的诗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而他自己戴桦皮冠,拖大木屐,布襦零落,望空漫骂的形象,就是对那个贤愚倒置、炎凉不公、扼杀正直的社会的否定和讽剌。
据考证,寒山子活了一百多岁,其中七十年是在天台度过的。因此,他熟悉天台山的山山水水,挚爱寒石山的一草一木。清幽奇峭的环境和恬淡自乐的心态,不时在他的诗里反映出来: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面,岁岁不知春。
但他并不孤芳自赏,除了国清寺的丰干和拾得这两位知音外,他还结交另外几位志趣相投的高僧:
闲时访高僧,烟山万万重。
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
二、四两句对比,写出受到高人指点后的收益和感受。
根据唐五代时期的《仙传拾遗》的记载,寒山子“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松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录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这是道家的著述。后来,有人托名唐台州刺史闾丘胤,把寒山子的诗集重新改编作序,说什么丰干、拾得和寒山子是弥陀、文殊、普贤三位菩萨的化身。于是寒山子的诗与佛家联系起来。他本人也被说成和尚。到了北宋,《新唐书·艺文志》中著录《寒山子》七卷干脆编入释家类。而儒门学士对寒诗亦渐渐欣赏起来,仿诗竟出。又有理学大师朱熹,写信给国清住持,劝他重刻寒山诗版,有“寒山诗刻成,幸早见寄”等话。评论者说,“得非以其辞理淳正,有合于儒道耶?”一位生前寂寞、无人过问的白话诗人,身后儒释家三家争着要记到自己名下,不正说明寒山子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它的独到之处吗?而到了清朝,寒山子受到雍正皇帝的青睐,封之为“妙觉普度和圣”,还亲笔为其诗集作序,最后写道:“寒山子云:‘有子期,辨此音’,是为序。”俨然以寒诗知音自居。
寒山子就是寒山子,应该抹去加在这位隐逸诗人身上的一切油彩圣光。寒诗是众生百态的实录,是人民生活的反映,写景清丽逼真,抒情自然洒脱,语言明白晓畅,生动形象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是祖国古典诗歌中值得深入研究的宝贵遗产。可惜的是“墙里开花墙外红”,不仅当时本地人不解寒诗的真意,“唤作闲言语”,就是国内的学人对他的研究也很不系统。倒是苏州的妙利普明塔院因为他去过一下便改名为寒山寺,那传到客船的“夜半钟声”响了千载,响到东瀛乃至大洋彼岸。《寒山子诗集》也早已传到朝鲜、日本,并被译成为多种文字。
寒山子的诗歌属于华夏文化的一部分,又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他的别具一格的诗歌在东海之滨赢得了愈来愈多的知音。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及寒山文学社发挥地理优势,对寒山其人其诗作了广泛的探讨。研究成果发表于《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刊》等刊物。
寒山家世难编修,洞壑寻求旧迹留。
名士名诗传海国,诗僧诗集播神州。
神奇绝作飘瀛海,独特平生隐山丘。
我颂高士高格调,和吟三圣献同俦。
(释默庄《题寒山大士》)
2012-06-29 09:11:00
© 2009 ZJLI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