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
浙江戏曲
非遗保护
文物保护
文化建设
返回
->
首页
->
民间文化
清代的台州
从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占领台州,到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光复台州,清朝统 治台州266年,行政建置仍称台州府,是台州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封建与 民族压迫的双重煎熬,再加上外国殖民主义者的掠夺,古老的台州步履蹒跚地走到了封建社 会的终点。“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这一时期台州历史状况的形象写照。
(一)
台州地处东南沿海,远离清朝的统治中心北京,明末清初,这里是汉族抗清活动的 活跃地区,民族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空前剧烈。
顺治二年(1645),清军占领北京以后的第二年,明朝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 明小朝廷,鲁王朱以海奉命驻守台州。这一年六月,清军占领杭州,派使者到台州招降,临 海知县吴廷猷杀了使者,与前职方郎中、临海人陈函辉等拥鲁王监国。浙东各地纷起响应, “声势振兴”,台州一度成为浙东抗清势力的政治中心。鲁王移驻绍兴后,台州仍是输送粮 饷 和兵源的重要基地。三年六月,清军渡过钱塘江,鲁王回台州,入海去福建。清军占领台州 时,明朝的御史洪履祥、都督张廷绶、指挥李唐禧等就义,尚书陈函辉自杀。但是,台州的 抗清斗争仍然如火如荼。天台县有俞抒素、金汤、李和尚,仙居县有董克慎、徐守平、金元 采、周以,临海县有金白翠、谢以亮,黄岩有陈君鉴,太平县有何兆龙,聚众抗清。他们 不服清朝的剃发令,以白布裹头,号“白头军”,结寨自守,并曾进攻仙居、宁海、天台等 县 城,数年以后才陆续失败,有不少“白头军”陆续加入了张煌言的抗清部队。现在临海桐峙 山 上兰田东京村还遗存一座“白头城”,可容千人扎营。六年六月,鲁王旧部张名振攻占健 跳 所,迎鲁王从福建到健跳,设水殿议事。鲁王移驻舟山后,健跳仍为抗清据点。第二年,清 朝的台州提督田雄攻破健跳城,“尽迁居民,空其地”,制造无人区,然而沿海一带仍然无 法 稳定。直到顺治十二年,仍有“海贼掠温州、台州、宁波,复联结贼众数万犯舟山”。所谓 “ 海贼”,实际上就是退到海上的抗清义军。这时,在福建抗清的郑成功也开始派军队北上, 游弋台州等地外海。清政府为此厉行海禁,不准商民下海,犯禁者不论官民一律处斩,地方 保甲不先告发的一律处死,地方文武官员也要一律革职,从重治罪。这一年八月,郑成功的 部队攻占舟山,派人联络驻台州的清军台州协副将马信。十三年正月,马信率领部队入海投 奔郑成功。十四年八月,以马信为前导,郑成功率部队在灵江的三江口登陆,攻下黄岩县城 ,再下台州府城,又分兵攻破天台、仙居、宁海等县城,占领台州一个多月。从海上率部进 入仙居县景星岩坚持结寨抗清的临海县人王廷栋等义军,也都投奔郑部。十五年九月,郑成 功再次派兵入海门,由栅浦登陆,经黄岩向府城推进,与清军相拒于临海拗岭,府城闭守50 多天。郑部水军泊在三江口,因遭飓风袭击,船多沉没,撤退入海。十月,郑部将领周全斌 再次占领海门。十六年初,郑成功的部队一度攻陷太平县城,清军的金标都司李一元和台协 都司李国柱战死。五月,郑成功与坚持在浙东抗清的南明大臣张煌言在台州会师,联军北伐 ,一直打到南京城下,并分兵安徽。八月兵败,郑成功退入海,张煌言辗转重返台州,到天 台、宁海招集旧部,屯军长亭,郑成功派兵相助。第二年,张部移驻临海县桃渚。后又移驻 宁海县临门。为了镇压沿海一带的抗清活动,十八年十月,清王朝派户部尚书苏纳海到台州 ,强迫临海、黄岩、太平、宁海等县沿海30里之内的居民全部迁到内地,设桩作遣界,拆民 房建木城,驻兵防守,史称“迁海”。玉环岛的居民再次全部内迁,“限两月止,不迁者杀 ”。 如果有人越界,格杀勿论,悬尸桩上示众。所有沿海船只全部烧毁,“片板不许下水,粒货 不许越疆”。沿海民众流离失所。直到康熙八年(1669),海禁才稍有松懈,陆续拆去木城, 展界十里,这时离清军占领台州之初已经有23年了。关于这一场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公元 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台州时,有一份报纸作过对比性的回顾:“故老遗传,当前明鼎革时, 郡中某处适演戏,一时突闻明亡,戏台下全体仰天哭泣。又,黄岩当清廷初下设时,正当九 月廿二日,城中灵济祝寿,演戏观戏者骤见一人策马而来……有知者告以明社邱墟,此即新 朝班诏者,当场观戏父老相率投庙前河中,死者十余人,可见当年之节义。”在这一段回顾 中,可以见到清初台州的抗清斗争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场斗争与宋末元初的抗元斗争情 况相似。明《弘治赤城新志》称:“宋亡于元,缙绅先生往往窜匿山谷,或服麻终其身, 或恸哭荒郊断陇间,如丧考妣,其民皆结垒自相战守,力尽则阖门就死而不辞。”如果考虑 到宋代的台州是谢太后的家乡,有着众多的高官显宦与故家大族,那么,在那一场斗争中, 除了爱国主义的情结和忠君的思想之外,还有不少既得利益的因素,而在明末清初的这一场 斗争,更多的是反抗异族统治与压迫的色彩,其范围之广泛,斗争之剧烈,持续时间之久长 ,全都远远超过了前者。
在这场斗争临近结束的时候,台州又遭到耿精忠叛乱的战火蹂躏。康熙十三年(167 4)七月,据福建反叛的耿精忠派都督曾养性率军自温州北上,攻陷太平、黄岩、海门、仙居 等城池,分兵天台,围攻府城,与清军相互攻杀,直到第二年八月才撤回温州。这一次战乱 ,持续时间将近一年,战事遍及台州各县,双方投入兵力均在10万以上,清军一度达“数十 万”,战死者各在万人以上。这一场战乱虽然和此前的抗清斗争性质有所不同,更多的属于 新的统治权力的再分配,但也是明、清两朝的替代所引发的。当清军收复黄岩县城时,清军 统帅宁海将军傅喇塔曾下令屠尽全城百姓,经巡道杨应魁“泣谏”才得以幸免。当清军收复 仙 居县城时,“诸将以城不早降,例以子女给有功”,杨应魁又“泣谏”,傅喇塔仍然“以不 赏无 以示劝”,纵军俘掠,勒索钱财。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到,掠地劫民是上层集团公开的政策 。战乱连年,加以“年岁荒歉,土寇蜂起”,台州所遭的摧残可想而知。
(二)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平定台湾以后,台州得以解除海禁,全部展复遣界。此后100多年,是清王朝的所谓“盛世”, 实施了一些调整民族关系与阶级利益的政策,为千 疮 百孔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作了一些修补。在这一段时间里,台州的局势也相对稳定,经济 与社会发展有所好转。还在海禁尚未解除的康熙十八年,由于旱灾,免除了台州各县的田赋 。二十年又免去黄岩等县的田赋。二十二年解除海禁以后,允许居民出海捕鱼,盐场也陆续 恢复生产。五十二年,清政府宣布以五十年编审的丁口作为赋税的定额,续生的人丁“永不 加赋”。五十七年又宣布免除百姓杂役。雍正五年(1727)开始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将丁 税 摊入地亩一并征收。每逢灾年,及时减免田赋,并调粮济赈。这一系列措施,无疑有利于重 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明代开始的大规模围垦海涂的活动重新启动,因海禁而荒废了的塘田得以复垦。 雍正五年(1727)展复玉环岛,招民复垦。第二年正式设立玉环厅,重筑、新围楚门南塘、天 开塘、东岙塘等,计口授田,鼓励垦种,数年间,先后开垦新田7 万多亩。直到清末,在玉 环岛和楚门一带围塘累计292处, 其中面积在千亩以上的有楚门南塘、楚门外塘、盐盘玉文 塘、天开塘等4处。太平县东部沿海, 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时已从头塘逐步扩筑到三塘, 光绪时筑到七塘;南部沿海筑有盐场头、杨家浦、金家厂、闸头里、塘里、下李、王红下等 海塘,起自石桥沙角浦,直到淋川苍山西麓;东南部沿海从苍山东麓的甘岙到松门东门外招 宝山南麓,再从招宝山北麓到罾栅山止,都筑有海塘。黄岩县在三甲(今属椒江区)、金清 一带围筑张塘、汤塘以及从沙南到沙北的多道海塘,其中汤塘北起三甲岩头闸,南迄金清 南直塘,长约20公里。临海县杜桥到桃渚一带筑塘约25公里。桃渚东洋大尖山“旧悬海中” , 清代则已“毗连内地”,可见围涂的速度和面积相当惊人。三门湾南岸的沿赤、三岩、六敖 、 泗淋四处平原均在清代围成:沿赤乡有大域塘、沙岙塘、天丰塘、海山塘、柯岙塘、沿江塘 ;三岩乡有永福塘、永宁塘;六敖乡有健康塘、杭州塘、榜眼塘,形成万余亩平原;泗淋乡 有长春塘、泗淋塘、黄岩塘、道头塘,又形成一处万余亩平原。这种大规模的围垦,为早已 疲乏的农业生产力注入了一股“能量合剂”,部分缓解了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内河水 道 也得到整治。黄岩县境内永宁江中游的江田汇裁弯取直工程取得成功,江道从4900米缩到41 0米, 改善了永宁江的排洪与航运条件。雍正六年实施的孙家汇裁弯取直工程又将江道从55 00米缩短到 250米。民国时期的小澧汇和戴家汇裁弯取直工程,可以说都是清代成功经验的延续。
国内商品交换也重趋兴旺,资本主义因素有所增长。康熙中期,海门港的贸易活动 已经颇为活跃,在文献中已有台州蜂蜜长途运销福建和朝廷特准东北大豆运入海门,转销台 州、处州及新昌、嵊县等地的记载。乾隆时,葭成为南货的转运批发中心,大批南货从福 建运到葭趸售。茶叶开始远运苏州、营口,转销内地和俄国。嘉庆十一年(1806),方庆彩 、方庆禄兄弟在章安镇开设方万盛药号,以后在台州各地陆续发展了16家方氏药铺,雇员百 余人,并附设工场生产成药,形成台州近代颇具规模的药业集团。就地贸易的街市有较快发 展。以沿海的太平县为例:宋元时该县境内共有街市8处,明代嘉靖时增加到25处,清代嘉 庆时增加到41处。 如果将从嘉靖直至清初的长期战乱的因素考虑进去,大多数的街市当在 康熙以后一段时间形成。再以内地山区的仙居县为例:宋元时该县有街市5处, 明代万历时 增加到10处,清代康熙时增加3处,乾隆时增加1处,道光时增加2处,共16处, 此后直至清 末就几乎没有什么发展了。
对外贸易也有所恢复。康熙七年(1668)规定的“凡外国商人,非系贡献,概不准其 贸易”的政策有了改变。二十三年,允许载重五百石以下的船只往海上从事贸易活动。二十 四年,开放浙江沿海口岸,台州的通商口岸有家子(葭)口,下辖旁口金清港;白峤口,下 辖旁口 健跳;江下埠,下辖旁口楚门。海禁重开不久,就有日本商人直接到台州贸易,台州商人也 有出海经商的。雍正十年(1732),仙居县商人张鉴淳与人合伙去东南亚经商, 途中遭飓风 飘流到琉球, 在那里滞留到乾隆十八年(1753)才得以回国,可见当时台州的外贸活动范围 已经相当广泛。
(三)
这种相对好转的状态到嘉庆时开始逆转,守旧的封建帝国无法改变封建社会的发展 规律,旧疾更添新病,老态日现龙钟,在外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下,更是雪上加霜,加快了 衰败的进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农业生产又重趋停滞,而统治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的腐朽 生活,不断加重赋税,横征暴敛。百姓不胜负担,铤而走险者日众。外来的海盗也频频在台 州沿海一带大肆劫掠。嘉庆元年(1796)仙居县李鹤皋以“邪教惑众”。五年三月清军在台州 外 洋捕盗170多人,九月又在外洋会剿水澳帮盗船50余艘。 六年,安南“夷艇”和凤尾帮、水 澳 帮盗船约150艘、六七千人从福建入浙江, 迫台州松门,清军水师提督李长庚率水师和黄岩 镇驻军会师海门,与盗船相持,恰遇台风,盗船大多覆溺,其余被清军歼灭。同年,福建同 安的蔡牵武装走私集团贩运安南和南洋各地土产到三门湾一带销售,内地商人入海交易,归 岸后常常遭到镇压。八年闰二月,清军在台州海上“合兵击盗尤升”,三月又“追捕黄葵盗 船 于披山洋,攻获盗船三只,擒盗七十七人”。十年,“黄岩镇总兵黄飞鹏攻击邱獭帮盗船… … 获盗许谭等二十六人”。十一年四月,提督李长庚在台州外洋与蔡牵大战。十三年十一月, “ 黄岩镇总兵童镇升于披山外洋获水澳贼余党新兴帮盗船一艘;守备胡殿彪于狗洞门获盗船一 艘,生擒盗二十一名”。十四年八月,浙江、福建两省提督合兵“追蔡牵于台州渔山洋”, 相 持外海,“牵知无救,乃首尾举炮,自裂其船,沉于海”。咸丰元年(1851)六月大水,“太 平 奸民藉灾诈扰……驾船数十艘向各村勒索银币”。九月,定海、温州、黄岩三镇总兵护送粮 饷自海道去天津,在螺头门洋面遇广东布良带、布兴友船帮袭击,仓惶退入王林港,布部船 队追入海门,登陆焚烧房屋千余间,一度进迫府城,至长甸。其船外壳绿色,人称“绿壳” , 从此台州人称土匪为“绿壳”。三年七月,太平“土寇李大六、小六屯花居洞,将攻城”。 四年 十二月,“乐清民瞿震汉作乱,陷乐清城,黄岩、太平俱戒严”。五年六月,“广寇掠宁海 ”。 六年,“临海贼刘得煜谋不轨,事泄伏诛。”从这一系列的官方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台 州社会的混乱状况,也反映出台州民生的艰辛。
在对外贸易方面,打开不久的国门又行关闭,重新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乾隆二十二 年(1757),清政府撤销了沿海的所有口岸,只留下一个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而且一年 只开放几个月,规定时间一过,外国人都要离开。台州的对外贸易全部中断,只有少量的走 私活动存在。这种闭锁的状况维持了80多年,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才被迫打开。
(四)
在政治与文化领域,清朝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给台州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明 显而久长。
清代初期,台州一带的抗清活动彼伏此起,长达二三十年,可以说是全国抗清活动 最剧烈的地区之一,因此更多的受到了统治者的疑忌。顺治十八年(1661),台州知府郭曰燧 以临海庠生赵齐芳、赵齐隆兄弟积欠白榜眼而严加责打,致赵齐芳伤重死亡,引起府 县两庠同学公忿,纷纷要求退学以示抗议。巡道杨三辰以“诸生近海,谋且叵测”上告,浙 江 总督赵国祚罗织成狱,京审定案,为首的水有澜和周炽被绞杀,其余4人死于狱中,2人死于 转解途中,60人流放辽东上阳堡等地。次年三月又行文台州,妻子同流。这一事件被称为“ 两庠退学案”,造成台州文教中断,传承无人,从此临海县进士绝榜百年,其他县也无不受 到影响。雍正四至十年(1726—1732),清政府又以浙江的知识分子“风俗浇漓,人怀不逞” 为 由,停止浙江的乡试和会试,台州当然不会例外。清朝统治台州266年, 台州各县中进士的 只有38人,不到明代的七分之一。而且,在这38名进士中,有17名是在清末的光绪年间考中 的,这种情况的转变,也是由于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事中台州是靠地主绅团武装收复的,统 治者对台州的观念有所改变,加以此后注意振兴文教,才得以实现。
文教事业的严重挫折,造成了人才的匮乏。不仅科举寥落,而且即使偶然有人得中 ,也往往是一任知县,随即打发回老家。如果把眼光放到台州的历史长卷上去浏览一下,我 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状况:南宋进士最多,后来光是担任丞相的就有6人;明代进士人数仅次 于宋代,后有一人入阁,有相当多的人后来在中央政权各部门或在省一级的地方政府中担任 主要官员职务;到了清代,大多是县一级的任用,有些人只是幕僚的遭际。清代台州人中官 职最高的是乾隆时的天台县人齐召南,他的最高官职也只不过是礼部右侍郎。不能以官职高 低论人才,但在封建社会中由科举而入仕途,正是大多数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 。
不仅如此,为了禁锢人民的反清思想,清朝的统治者还制造了许多文字狱。雍正八 年(1730),主张严“华夷之别”的石门已故学者吕留良被剖棺戮尸,焚毁著作,天台县人齐 周 华向刑部上疏援辩,被投入监狱,备受酷刑。乾隆元年(1736),他得赦出狱,到三十二年又 旧案复发,被凌迟处死。前面提到的那位齐召南,是齐周华的堂弟,这时已致仕在家,也没 有逃过牵连的厄运,被逮解到京城,革尽官职,没收了大部分家产,落得一个悲凉的下场。 这一场文字狱,对于还笼罩在两庠退学案阴影下的台州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又是一个沉重 的打击与震慑,对于他们思想的钳制可想而知。
由于政治上的歧视与思想上的禁锢,清代有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了朴学,钻到故纸堆 里去做训诂考证的学问。清代台州在《清史稿》中有传的只有9人,而且其中有6人是在“ 儒 林”、“文苑”中立传的,几乎全部是以训诂考证见称。 较有成就的学者有《水道提纲》 的作 者齐召南、《万山纲目》和《水道提纲补订》的作者黄岩县人李诚、《汉学谐声》的作者太 平县人戚学标、《管子义证》与《诸史考异》的作者临海县人洪颐煊,以及方志学家黄岩县 人 王、藏书家临海县人宋世荦等。此外,黄岩县人王彦威、王亮叔侄的《清季外交史料》243卷,保存了道光、 咸丰、同治3朝钦定未刊外交案卷和光绪元年以来的外交案卷,是研究 清代外交史的重要著作,也是以史料见长。
(五) 道光二十年(1840)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台州的封建社会在外国殖民主义势力的冲 击下加速裂变,走上了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道路。
在经济上,洋纱、洋布、洋火、洋油、洋靛、洋铁、洋钉,乃至洋针等等洋货,从 宁波等通商口岸涌入台州,传统的手工业首先受到打击。光绪元年(1875),海门港的 主要港埠从葭外移海门,大量的洋货经海门进入台州。五年,在海门经营进口洋油的就有 美孚、鸿泰祥、衡孚、鸿祥等4家商行。鸦片源源输入, 形成一大公害。浙江巡抚刘韵珂曾 上书陈述鸦片为害情况,特别提到黄岩,说:“黄岩一县,贫富吸烟,杲杲日出,阒无其人 ,月白灯红,乃成鬼市。”在暴利的驱动下,台州种植罂粟的人越来越多,后来竟然成为国 内出了名的鸦片产地,和江苏省的徐州南北齐名。不仅如此,殖民主义者的胃口越来越大。 二十五年二月,意大利公然派军舰三艘驶入三门湾,意国驻华公使马丁诺向清政府提出“租 借”三门湾及其沿岸土地的要求。此事只是由于全国上下的强烈反对,才未得逞。
利用宗教的文化入侵,引发了阵阵风潮。同治初年,西方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先后进 入台州。外国传教士肆无忌惮地插手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引起了民众的痛恨,反洋教 斗争屡屡发生。清政府则媚外欺内,镇压群众。光绪十六年(1890),海门天主堂神父阮振铎 包庇路桥南祝堂尼姑,干涉黄岩知县的判决,知府赵亮熙屈从判还南祝堂的房屋财产。后来 这些房屋失火被烧毁,教堂又诬陷是军民放火,地方被迫赔偿重建。二十五年,由于天主教 传教士强横不法,黄岩县塘头庄武生应万德聚集百姓围困海门天主教总堂,先后捣毁了洋屿 、栅桥等11处教堂,并进入黄岩县城开牢营救因抗教而被关押的民众,成为当时浙江最大的 一件教案。在教会的胁迫下,清政府更换经办官员,血腥镇压了抗教民众。二十九年,宁海 县发生了王锡桐反教会斗争,数百名伏虎会会众在沙柳镇(今属三门县)白岩寺被清军围攻 ,血流遍地。三十三年,海门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为争夺南门外的菱塘发生纠纷,双方聚 集几千人相互斗殴,驻军统领出面劝阻时反被禁在天主堂内,并被缴了枪械。
外国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经济益趋衰退,沉重 的战争赔款和债务偿还的负担又统统落到了早已不胜重负的人民头上。道光二十三年(1843) ,农民纳赋交捐,赋额1石米要实交3石。由战争赔款和不平等贸易造成的白银大量外流,以 至银贵钱贱。鸦片战争前一两白银换钱1600文,十年后要换2200文,上涨了近四成。这样一 来,农民折色纳银时又要高出好几成交钱。加以天灾连年,人民陷于饥饿死亡的困境,阶级 矛盾更趋尖锐,终于爆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开始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清政府。咸丰七年(1 857),临海县王彝河、林大广在铜坑起义,聚众数千,一度袭破宁海县城,进攻府城。十一 年十月,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分兵两路进入台州,先后占领天台、仙居、临海、黄岩、太平 、宁海、玉环等县县城,台州各地农民军纷起响应的有黄岩县人邱善潮、朱子珊、徐大度, 太平县人林秉钧,玉环人王玑等。而在太平军进入台州之前,就有临海县大石人梁佩书聚众 数百,经营百步村一带,控扼天临孔道,后到诸暨加入太平军,引军南下台州。同年十二月 ,李世贤率领大军离开台州回金华,《民国台州府志》称“从者数十万人”。留守的太平军 与 各县土豪纠集的民团苦斗,到第二年的四月才全线撤出。此后,清政府为缓解财政危机开办 厘捐,设局18处,分卡38所,层层勒征工商税,肩挑贸易概不能免,民愤又增。此后的农民 起义行动中,厘局成了打击的重点之一。同治五年,知府刘璈在路桥、沙蟹宫等地设局征收 盐税,盐民奋起反对,砸盐局,杀局员。第二年,太平县开征盐税,数百盐民进城要求免税,捣毁盐董的房屋,刘璈竟引兵到乃演等村滥杀200多人。十 一年,天台知县丁澍良勾结乡绅加征钱粮,乡民入城火烧县衙内堂,击杀兵勇18人。到了 光绪五年(1879),临海县又爆发了金满起义,以铜坑为根据地,劫临海监狱、西店和金清厘 局、小雄粮仓,烧花桥县丞衙署并杀了县丞邱洪源,屡败清军,击毙都司叶富,直到九年才 平息。十一年,仙居县哥老会首领潘小苟率领会众2000多人起义,出没苍岭,攻厘卡,劫官 仓,进攻县城。三十三年,仙居县郑万枝率领义军武装在官路村一带驻屯,公开征粮收税, 清政府无可奈何。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仙居县又发生米坑张大牛暴动,聚众千人,先后 捣毁后里、朱溪、黄梁陈等地盐店,袭击上张、朱溪清军哨所,后来遭到清军镇压,被杀34 人,被烧毁房屋512间。
在此期间,匪乱也越来越严重。咸丰十一年(1861),黄岩县沙埠人黄延暄在奇田村 一带聚集了1000多人打家劫舍,清军围剿时烧了11个村庄,仍然无济于事。同治二年(1863 ),徐锦朋等数百人又在奇田再次啸聚。平息以后仅一二年,又先后有黄得根、叶力田等 在奇田集众数百人,直到八年才被清政府骗降杀尽。这时的土匪人数动辄成百上千,敢于抗 拒官军,击杀官吏。同治四年十二月,黄岩镇总兵刚安泰出关巡洋遭遇海匪梁彩,战败被杀 。九年三月,继任的黄岩镇总兵陈绍巡洋捕盗,又在东玑岛战死。十一年七月,土匪张福煊 在临海县新亭头甚至将黄岩盐场和太平县的饷银2400多两全部劫走。“绿壳”几乎成了与柑 橘齐名的台州“名产”。
值得一说的是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近代科技产业开始进入台州。光绪二十三年(1 897),宁波外海商轮局的海门轮定期运载客货往返于海门和宁波之间,开通了台甬航线,从 此海门创立了近代轮埠。二十四年八月,黄岩县路桥镇人杨晨创办越东公司,购置永宁轮, 航行台甬线。三十年,日商载阳丸开辟台申线,航行于海门和上海之间,杨晨又在第二年购 置永江轮经营台申线客货运输,“以争国权”。三十四年,永宁轮兼航台温(州)线。到宣统末年(1911),海门港行驶椒甬线的有海门轮、永宁轮、永川轮、海宁轮、湖广轮,椒沪线的 有永利轮、可贵轮、平安轮,甬椒温线的有新海门轮、宝华轮,总计3条外海航线,10艘航 轮,共4477总吨。 近代航运业的兴起是在台州出现的最大的近代科技产业,它开发了台州 的近代外海航运,明显地促进了台州与外地的社会交流与经济贸易,促进了台州的现代化步 伐。内河的机动船航运也随之兴起。与近代航运业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是邮电业的开创。光 绪年间,黄岩、临海两县已有民信局,以寄递信件为主,兼营包裹、汇兑款。二十八年,官 办台州邮局,辖临海县的7个集镇代办所,兼辖天台、 仙居两县及宁海县珠岙(今属三门县 )、桑洲和缙云县壶镇等代办所。同年又设海门邮局,辖黄岩、路桥及涂下桥、葭、章安 等代办所,兼辖太平县各代办所。有线电报也在三十二年进入台州,五月架通至宁波的干线 ,八月在临海县设立台州电报局,九月架通到海门的线路。农业方面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黄岩 县东部的围垦工程还在扩展,张塘之外已逐步扩展到六塘,光绪二十一年在六塘之外又筑了 长约21.5公里的关塘。然而所有这一切远远无法改变大厦将倾的颓局。民不聊生,人心思变 ,历史的潮流无可阻挡。于是,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的消息一旦传来,台州就顺利光复 ,进入民国时期。
2012-06-29 09:11:00
© 2009 ZJLI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