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
浙江戏曲
非遗保护
文物保护
文化建设
返回
->
首页
->
民间文化
元代的台州
随着南宋王朝的覆灭,台州的历史开始走上了漫长而曲折的下坡之路,历经元、明 两代三个半世纪多的风雨波澜,到清代终于走到了封建社会的终点。
(一)
宋德二年(1276),元军灭宋,进入台州,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元王朝在台州 统治了将近一个世纪。这个时期台州的经济与社会状况,跌落得十分突兀。元王朝的统治措 施大大加速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进程。
对于汉民族聚居的台州而言,元代是一个异族统治时期。为了防止他族人民的反抗 ,元朝的统治者采取强烈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手段。他们根据所属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把国 内居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所谓南人,指原南宋境内的汉人,在军事、政治 、经济等等方面受到的歧视和迫害最深,不准他们持有兵器,甚至连农用的铁禾叉也不能有 。祈神赛社,习学武术,乃至演戏唱曲都被禁止,以防乘机聚众闹事。台州人属第四等人。 而且,台州是南宋末代太后谢道清的故乡,更是元人防范的重点。台州故老相传,当时每十 户人家才准共用一把菜刀,而且还要用铁链锁在屋柱上。
这种民族歧视,在官员的设置上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元代台州的政区建置称为台州 路,主要官员称为达鲁花赤。台州先后23任达鲁花赤全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同时又设置总管 ,所有22任总管中,蒙古族1人,汉族21人。以本族为主, 辅之以汉族的上层,这种民族色 彩极其赤裸的统治体系,带来的只能是强烈的民族压迫与剥削。
在军事上,元王朝在台州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南宋德二年(1276)元月,台州知州杨必大奉表降元以后,台州的政局并未稳定。宋臣陆秀夫等奉益王至台州。他们因元军追逼而南走以后,留下权知州王珏与致仕家居的兵部侍郎陈仁玉等继续筑城坚守。直到元军 攻下台州,大局才初步稳定。《元史·怀都传》记载任浙东宣慰使的怀都在这一年“讨台、 庆叛者,战于黄奢岭,平之”,并且俘掠了“温、台民男女数千口”。这里记载的黄奢岭, 现 属临海市双港。至于被俘掠的人数,这只是官方的约数,实际的人数要多得多。被俘掠的人 大多被劫到杭州等地,有些人家用钱财去赎取,更多的人被贩卖或奴役,造成了许多家庭破 损的悲剧。至元二十一年(1285),仙居县又有王仙人起义,在黄都立寨抗元,失败后自焚而 死。二十六年,宁海县杨镇龙又起来抗元,以天台县和东阳县交界处的玉山为根据地,建立 大兴国,众至12万,攻克宁海、象山、天台等地,天台县有很多人参加了这次起义。失败以 后,元军又大肆俘掠。根据《元史·世祖纪》所记,事后派御史分拣出来“凡为民者六百九 十五人”。这也只是官方的数字,而且是事后分拣出来的,并且不包括起义者和已经死亡的 人数。杨镇龙起义被镇压以后,元王朝在台州设立了万户府,驻扎重兵镇守,扰民更甚。
(二)
长期的严厉镇压,对于台州经济的摧残可想而知。在连续不断的灾荒中,这一时期 的经济跌落状况集中地突现出来。从元朝的第二个皇帝成宗时开始,也就是杨镇龙起义被镇 压下去没几年,台州一带就灾荒连年。元贞二年(1296),黄岩饥荒。大德四年(1300),黄岩 雹灾。七年五月“风雨大作”,临海、宁海两县水灾,死亡550人。九年又发生饥荒。十年 又 有旱灾。十一年春夏又四个月无雨,“大饥, 民相食”。接下去,到武宗至大元年(1308) 春 天又“大疫,复饥,死者甚众”。仁宗延元年(1314),又有饥荒、水灾。英宗至治三年 (132 3),“黄岩饥”。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又饥。文宗天历二年(1329),又饥。至顺元年(1 330),临海等县又饥。顺帝至元二年(1336)又饥。至正元年(1341),大水。二年,“自春不 雨 至秋八月”。四年秋,“海啸上平陆二三十里”。十二年,“自四月不雨至于七月”。十四 年, “春大饥,人相食”。从上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元朝统治台州仅20年以后,这一带就开始 发 生灾荒。直到方国珍开始割据台州的至正十四年(1354),58年间,先后发生了18次灾荒,其 中有10次是水旱天灾,其余的8次, 我们在文献记载中就只看到不明原因的“饥”、“又饥 ”。 饥荒的程度又十分严重,有2次记出了“人相食”这个可怕的短语。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 以 有这样的印象:元代台州的水利设施似乎多有荒废,效益大降。事实上,我们在文献中也只 看到政府有几次调粮赈灾行动而没有多少兴修水利等措施。唯一像样的一次是在元初的大德 三年(1299),黄岩知州韩国宝,先后化了三年时间浚河修闸,修理水利工程。当时的温黄平 原仍在向沿海扩展,黄岩县的居民超过五万户,一度升格为州,但是宋代开始的大规模围垦 活动几乎在元代完全中止了,仅有的几处在元代围筑的海塘, 都是至正年间(1341-1368) 的事情:一处是在黄岩南境(今属温岭市)的盘马山东抵松门的萧万户塘,大闾的长沙塘、 塘下塘、横山截屿塘和坞根的赵万户塘;另一处是楚门一带先后围成的能仁塘、东岙塘、江 心塘、九眼塘、崇德塘、三山塘、吊山塘、花岩塘、渡头塘、枫林塘、上青塘、陈司徒塘, 使楚门湾的大片海涂成为千顷良田。至正是元朝灭亡前的最后一个年号,共28年,至正八年 ,方国珍在黄岩起义,其最初的根据地也就在松门一带,没有几年就攻占了台州、温州、庆 元(今宁波),割据一方,直到元朝灭亡。由此可见,上述至正年间所筑的几处海塘绝大部 分是在方国珍割据时筑成的。
至于元代赋税的苛重,我们现在虽然找不到台州情况的详细记载,但是在《元史》 中我们能够看到,江浙行省的赋税占了全国总额的十分之七;台州老百姓的负担不会例外轻 松。除了一年两度的夏税钞和秋租粮以外,还有种种杂课。除了岁课以外,还有种种额外课 。除了租赋以外,还有各种名目的徭役。不仅官物要民户运输,就是官吏私人的财物也要民 户运输。不仅居民被迫当差,甚至强拉入市买卖的小商贩和农民去当差。就连朝廷官员中的 一些有识之士也指出,这种情况造成了“人民失业,田地荒芜”。在元代的杂赋中,黄岩每 年 要“贡柑二万三千颗”。由于官吏勾奸,重重盘剥,实际的负担要重得多。林昉《柑子记》 称 当时的情况是:“一选于府,再选于宣慰司,三选于行省。其选也,皆有计置,姑为转输, 如是数年,园户大困。”直到元末,黄岩的柑橘种植业才略有好转。同时,农民除向地主交 纳高达实产五至八成的地租外,还要交纳丝及鸡鸭等实物。
经济与社会的衰落,在人口方面也明显地呈现出来。南宋时,台州的户口曾经达到 26.6万户,而到了元代,非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不到20万户,减少了五分之一多。元末 浙江诗人王冕有一首题为《江南民》的诗歌说:“江南民,诚可怜,疫疠更兼烽火燃。军旅 屯驻数百万,米粟斗值三十千。去年奔走不种田,今年选丁羌戍边。老羸饥饿转沟壑,贫 富徭役穷熬煎。”台州的惨状可能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也不能说元代的统治者一无是处,即使纯粹从统治者本身的利益出发,他们 也不可能不做一些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情,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经济 上,元代最值得称道的有两件事情。一是元世祖曾下令在浙东等地设提举司专门负责推广种 植棉花,从此台州开始植棉。二是继续推行唐宋以来的对外开放政策。南宋时开始在松门设 立的市舶务,元代仍然设立。元末方国珍起义时,有庞大的海上船队,长期与日本贸易往来 。至元十八年(1358),方国珍两次派使者向高丽礼送方物,二十四年送沉香、弓箭及《玉海 》、《通志》等书籍,次年又两次派去使者。这些外交活动,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开展。
(三)
在文化上,元王朝推行的也是一种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它以儒为吏,压制了汉 族士人的政治前途;后来虽然举行科举,也只是点缀而已。南宋152年间, 台州中进士550 名,而元代92年间台州只有9名进士,反差何等强烈!
不过,元代台州的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几件值得说道的事情:
一是台州籍的国际文化交流者的出现。大约在成宗大德三年(1299),江浙诸路释教 总统、临海县人僧一宁奉诏出使日本,被扣留在那里,后来成为西京南禅寺主。他在日本20 年,传授禅宗佛学,被称为“一山派”。他又兼通儒、道、百家,善书法,对日本的文学、 书 法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逝世以后,日本后宇多天皇赠以“国师”尊号。在一宁以 前 ,唐代有过临海县人僧思托随鉴真和尚到日本传教并终老异邦。一宁以后,有临海县人僧宗 泐在明洪武十一年至十五年奉诏出使印度取经。他们两位都可以说是台州对国际文化交流有 过贡献的人物,但是他们基本上都仅限于佛教,而一宁的交流却是多方面的。在中外文化交 流史上,一宁可以说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元代在军事上推行的是对外扩张政策,在政治与 经济等方面的对外活动也相当活跃,这正是一宁得以出现的大背景。
二是出了个大书画家柯九思。他字敬仲,号丹丘生,仙居县李宅人,他的老家现在 仍因为他而称为柯思岙。他的诗、书、画都有造诣,尤善画竹,有“文同之后,三百年间无 此笔墨”之誉,现在还有书画作品传世。元文宗时,柯九思曾担任奎章阁鉴书博士,是鉴定 宫廷所藏书画及钟鼎器物的权威。台州的书画艺术家,最早的要推中唐时客居台州的郑虔。 稍后有台州人项容,山水用墨特佳。五代时,天台道士厉归真以画鹞称绝,又有钟隐以画人 物著名。宋代的台州画家有汤正仲、王卿月、范子珉、赵师宰等10多人,擅长书法的不下50 人。元代台州有名画家陶复初、卫九鼎等20多人,善书法的近40人,并且出现了柯九思这样 的大家,正是历代文化传承的结果。
三是出了一位大学问家陶宗仪。他字九成,号南村。黄岩清阳(今清陶乡)人。自 幼爱好文史,后出外游历,深究古学,精通诗文,涉猎广泛。元末隐居松江(今上海市松江 县)南村,以耕读授徒为生,将见闻所得随记随放入瓮中,十年后积了十多瓮,整理成书30 卷,取名《南村辍耕录》。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 。他还著有《南村诗集》4卷、《国风尊经》1卷、《沧浪棹歌》1卷、《草莽私乘》1卷、《 书史会要》9卷及补遗 1卷、《游志续编》2卷,又节录前人小说笔记等编成《说郛》120卷 、《古刻丛钞》1卷。清代的《四库全书》收录及存目的历代台州人著作,共有107人、141 部,陶宗仪的上述9 种著作全部入选,是台州人的著作收入《四库全书》中最多的一位学问 家。和陶宗仪的生活情况有些类似的,还有一位翁森,仙居县双庙下支村人。世祖至元年间 (1264 -1294),他在家乡创办安洲书院,从学者先后有800多人。他的《四时读书乐》组诗 ,是后世流传很广的一组劝学诗。他和陶宗仪,一位生于元代初年,一位生于元代晚期,都 不求仕进,隐居农村从事教育与著作,两人的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却也可以看出,在元代 那种政治环境下相当一部分文人的事业选择。
(四)
元代台州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方国珍割据称雄。元代末年,政治更加腐败,地主 豪强的剥削与水旱灾荒的频繁达到了极点,民怨沸腾,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顺帝至元 三年(1337),朝廷再次下诏禁止汉人和南人持有兵器,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作用,徒然更加 激起民愤。当时台州、温州、处州一带的有些乡村,树起了“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 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旗帜,实际上已经遍地野火。方国珍是黄岩新桥洋屿人,本来 以佃农贩私盐为生。至正八年(1348),“怨家告其通寇,国珍杀怨家,遂与兄国璋及弟国瑛 、国珉亡入海,聚众数千人,劫运粮,梗海道”。由于群众的支持,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十 一年,方氏已经有水军船只千艘,以松门港为基地,在大闾洋全歼江浙行省水师,生俘江浙 行省左丞孛罗帖木儿。十二年三月在澄江王林洋杀死浙东道都元帅、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 ,六月占领黄岩城。十四年九月攻下台州城,次年八月攻占温州,围攻庆元(今宁波)。十 六年接受元朝招安,任海道运粮万户,移驻庆元。十七年加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十八年应 诏讨伐姑苏张士诚,七战七捷,直逼苏州,迫降张士诚,以功加爵为太尉、江浙行省左丞, 镇守浙东。同年十二月,朱元璋攻下衢州、婺州,派使者招谕,方国珍在次年三月归附朱元 璋。十月,又受任元王朝的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二十年为元王朝海运大批漕粮到京城。二十 七年,明将朱亮祖攻克台州、温州,汤和攻克庆元,方国珍退避舟山,十二月率部归顺。方 氏割据浙东十余年,不图进取中原,而以“保境安民”为宗旨,兴水利,严刑法,使浙东三 府 得以相对安定,正是元末大战乱中百姓的生存要求。随着方氏的归顺朱元璋,元王朝在台州 的统治也就正式结束了。
2012-06-29 09:11:00
© 2009 ZJLI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