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话传说中的台州道教 道教源于先秦道家,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神话传说和殷周时代的巫术、鬼神崇 拜以及战国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有关。台州的道教即起始神话传说,而这些神话传说基本上 属于历史神话,就是在道教历史事实上加上神话的色彩而形成的。林惠祥先生认为:“历史和神话的界限,常不很分明,有些神话,实是根据历史的事实,不过加上神话的色彩”(林惠祥《神话论》)。 台州最早的道教神话传说当推天台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云:轩辕皇帝“往天台山 受金液神丹”。孙绰曾在其《天台山赋》中对天台山作了十分动人的描写:“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元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在天台山,除轩辕皇帝外,还有 彭宗治赤城,伯夷、叔齐和王子乔治桐柏等传说。彭宗,字法先,彭城人。年二十岁时师事 杜冲真人,得授丹经五千文,守一之道。“能三昼夜通为一息,或投水底竟日方出,或瞑目 僵卧辄年不动,尘委其上积如纸。又能一气诵五千文,通为二遍。气禁蛇虎,亦能禁凶人, 使手足不觉自拘或使幽灵击之。年一百五十岁,常如二十年少。周历王丙申太上遣仙官下迎 为太清真人,治赤城宫”(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伯夷、叔齐为商末 孤竹君之子。据史籍记载,兄弟俩因反对周武王讨伐商朝,在武王灭商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按 《众真记》,伯夷、叔齐死后为九天仆射,掌治天台桐柏山。王子乔在天台山“主金庭治桐 柏”(清张联元《天台山志》)。据《列仙传》云:“王子乔名晋,为周灵 王太子。好吹笙,作 凤鸣,游伊洛之间。遇道士浮丘生,接引上嵩山,修炼二十年,后在缑氏山巅,乘鹤仙去, 受书为桐柏真人”。又据唐天台山著名道士杜光庭之《仙传拾遗》:“天台僧陈惠虚曾游山 过 石桥,遂及宫阙,其门额曰会真府,左曰金庭,右曰桐柏,三门鼎峙,皆有金楼玉窗,高百 丈。其右内之西,又一高楼,题曰右弼宫,见一叟,号弦老,言此神仙所都,周围百六十里 ,上真王君主之。列仙三千人,仙王、力士、天童、玉女各万人,为小都会之所。太上一年 三降此宫,校定天下学道之人功行品第。王君者,周灵王之子也”。天台山其它的神话传说 在一些古籍中还有记载,如《赤城事实》:“晋柏硕因驰猎深入(天台赤城山),见其中有 名花异草,香气不凡”。唐天台山著名道士徐灵府对天台赤城玉京洞更有一番描述。他说:“ 其下别有洞台,方二百里,魏夫人所治。南驰缙云,北接四明,东距溟渤,西通剡川,国有 日月三辰,瑶花芝草,自晋宋梁隋暨唐天宝尝望秩焉”(唐徐灵府《天台山小录 》)。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也有“王母及上元夫人、紫阳左仙公、太极仙公、清虚王君及携华存(魏夫人)同去东南行,俱诣天台山洞宫玉宇之下”之说。另外,天台山还有控鹤仙人、李奉仙 、王思真、张皓、阴长生、夏馥、班孟、魏夫人等得道成仙的传说。 天台山神话传说最脍炙人口的一段材料,是南朝宋刘义庆在《幽明录》中所记载的一篇文字 :“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至晋太元八年,忽 复去,不知何所。”以上的这段文字,即是著名的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刘阮天台山遇仙》传说。这个传说,它的起讫时间从汉明帝永平五年(62)至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中间 相隔了321年。显然,这是神说传说中的一个“超时间经过传说”。 台州道教神话传说其次为临海的覆釜山(今属椒江)和括苍山。《太平御览》卷四十引《郡国志》云:“台州(临海)覆釜山(即龙符山),……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践”。又 有 “禹得覆釜书,除天下之灾”和“夏帝(禹子启)登此山,得龙符之瑞”的传说。括苍山, 又名真隐山、天鼻山或苍山。括苍之“括”原作“栝”,以“山多栝木,郁郁葱葱”之故。《寰宇记》 云:“高一万八千丈,周围三百里”。《混元实录》载仙人李八百“登括苍、至天台、入委 羽 ,遍历十大洞天二百余年”。李八百,名脱,蜀人,初居筠阳的五龙岗修长生之道,历夏、 商、周三世,年八百岁。又动则行八百里,时人号称李八百。周穆王时归四川之金堂山合九 华丹,丹成后遍游三山五岳。曾长期栖止于台州境内诸山。后于四川三学山上升,号紫阳真 君,封妙应真人。又《神仙传》载汉代仙人“王方平居昆仑,往来罗浮、括苍山”。明万历 《 仙居县志》亦谓王方平:“三国时游括苍,过经(王之弟子蔡经)家谓曰:‘汝有仙骨而未 知 道’,以金丹饵之。及卒,举棺甚轻,启视无有。越四年,复返。姿益少,谓家人曰:‘七 月 七日 王真人当来’。及期果至,驾五色云龙,旌节导从甚都。召经父兄见之,又邀麻姑至 , 曰:‘不接奉五百年矣’。乃迭进肴膳,皆金盘玉,王以酒一斗勺水五升饮。经家人后 尽室上 升”。此外,黄岩的仙石山也有王方平的传说。按《临海记》云:“山上有石驿,三面壁立 ,俗传仙人王方平居焉,号王公客堂”。王方平,名远,东海人。羽化后常任天曹事,主地 上五岳生死之事。其弟子有蔡经,仙居人,亦得长生成仙,蔡经仙居故宅处即称蔡仙乡。 黄岩委羽山也是台州道教神话传说流传比较集中的地方。除了李八百曾“入委羽”的传说外 , 较著者尚有如刘奉林、赵伯玄、西灵子都、司马季主、王探、鲍叔阳、周义山、刘讽、黄子 阳等传说。刘奉林,周时人。学道于嵩山四百年,三合神丹为邪魔所败,乃入委羽山。《素 仙子传》说他“能闭气三日不息,至千余年犹未升仙,但服黄连得不死”。号为“大有真人 ”。 赵伯玄,不知何许人,从万始先生受书成道。《仙苑编珠》云其“于委羽山得升为上清左司 君”。西灵子都,即太玄仙女,曾于委羽山修道。《洞仙传》曰:”从之者甚众,后白日升天“。司马季主,楚人。尝卜于长安东市,后携子女入委羽山。《广列仙传》载他师事西灵子 都,“受金光藏景化形之道”。其有子女二人,男名法育、女曰济华,俱在委羽山得道。王 探 ,字养伯,太原人。入委羽山修道,初遇西灵子都得“藏景化形之道”。复师司马季主,受 “ 神化无方之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以汉武帝元朔六年戊午正月,西灵金母遣仙官下迎,授书为太极真人,理于大有宫”。鲍叔阳,广宁人。与司马季主同在委羽山,师西灵子都,后尸解。周义山,字委道,汝阴人。曾来委羽山,遇司马季主得其术。又于温岭方城绝 顶缚茅趺坐,所种田号仙人田。后在天台桐柏山遇王子乔得道,号为“紫阳真人”。刘讽,字伟恩,颖州人。数至委羽山,从司马季主得服“日月精华之道”。黄子阳,后魏人。初学道博落山中,后入委羽山,问道于司马季主。《登真仙诀》说季主“以导仙八方与之,遂能度世” 。此外,在委羽山得道成仙的还有青童君、中元丈人、青谷先生、青庐子、段季正等。 台州的道教神话传说在其它的地方也还有显现。如临海的黄石山(玉岘山),相传道教神仙 黄石公曾居此修炼,“有石棋盘尚存”(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还有 临海龙顾山(大固山),《道史属词》说茅盈“得道于临海镇东龙顾山,驾鹤上升”。茅盈,字叔申,陕西咸 阳 人,十八岁时弃家修道,行服食调神养生之法。《天台山方外志》说他在“哀帝元寿间(前2—前1),乘云驾龙至太霍赤城玉洞之府”。并说他“莅司命之任,出入太微,受事太极 也”。临海巾子山上有华胥洞,相传为华胥子所居。华胥子即皇华真人,于山上炼丹,终于 得道,后驾鹤飞升。另据《宝藏名山记》,徐来勒昔在赤明劫一百八身,为道士济生渡死, 后白昼乘火上升。至东汉时,为太极法师,隐仙居括苍洞。 二、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台州道教 道教初创时期,道士多入山修道,大都居山洞,或于其旁立茅舍。道教何时进入台州,已难 确考。除去众多的神话传说,道士之住台州,较早的数东汉葛玄。葛玄,字孝先, 丹阳句容人。他曾师事左慈,修炼道术,从受《九丹金液仙经》、《劾鬼秘法》、《三元真 一妙经》等。尤擅符咒及避谷诸法,更得分形万化之术和灵感应变之法。后世道教徒尊称为 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相传葛玄曾于临海盖竹山修炼,《嘉定赤城志》载,有“仙 翁茶园”,又于临海的丹邱驿结茅修炼“九转金丹”。又《天台山方外志》载葛玄,“道成 ,乃于天台山立坛授道”。《万历仙居县志》则云: 仙居的峡山,也曾为葛玄的炼丹之所。此外,葛玄还在玉环的大雷山结庐,遗迹有“葛玄丹 室”。三门的海游丹山和亭旁丹邱,也有葛玄炼丹的故址。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 》云:“公(葛玄)驰涉川岳,龙虎卫从,长山、盖竹尤多去来,天台、兰风,是焉游憩 ”。《云笈七签》卷四《灵宝经目序》谓:“老君降真于天师,仙公授文于天台”。从以上 资料可见,葛玄之住台州修道,结论是肯定的。 东汉时期又有郡人徐公,隐居临海白鹤山,炼 以御气之功。《嘉定赤城志》(卷35)引《郡国志》云:“汉末有徐公知于此山成道,控鹤而 去”。东汉时期居章安的还有赵炳。赵炳,一名侯,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善禁咒 。与闽人徐登遇于乌伤溪上,各试其术,解时人之疾疫。《后汉书》称其东入章安传道。 章安令华表恶其惑众,而杀之。赵炳死后,临海百姓于白鹤山起“灵康庙”,用 以祭祀。灵康庙的建立,是与道教神话传说,山川社稷神灵祭祀相适应而产生的。是台州建 立道教俗神祭祀庙宇的最早记载。东汉末至三国,居台州修炼的道士还有郑思远、朱孺子。 郑思远,师从葛玄,受《正一法文》、《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太清金液经》、 《洞玄五符》等,住仙居修炼。朱孺子,永宁(今黄岩)人。三国吴时(222—280)师道士王元真,居大岩下修炼。 台州道观以回浦(治今台州市椒江区章安镇)开阳观(今椒江凤凰山北麓)为最古,据说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项士元《海门镇志稿》),此说虽不一定可靠,但它建于东汉末期则是可能的。三国时,台州 建有5所道观。定光观,在黄岩县西北一里,旧名龙光,吴黄武中(222—229)建,赤乌中(238—251)改今额。降真庵,在天台桐柏山,吴赤乌元年(238)葛玄建,有降真台 。天台观,在天台桐柏山西南瀑布岩。旧图经云:赤乌二年(239)“吴主孙权为葛仙公(玄)所创,最居形胜”(《丛书集成初编》2998册第7页)。仙坛院,在天台 桐柏山玉泉峰,吴赤乌二年(239)建,因王子乔仙坛而名。后改“妙乐院”,上有上真亭、八角井、朝斗坛 、吹笙台等。侯神馆,在仙居县峡山,吴时葛玄建,有丹井。 两晋南北朝时,居台州修道的著名道士有平仲节、王玄甫、邓伯元、白云先生、葛洪、许迈 、陶弘景、羊、褚伯玉、萧子云、徐则等。其前为不知名道士,晋时于临海县西六十里地 处 ,建观以居,号“宅仙”。宅仙观几经兴废,所废年代亦不详。平仲节,河中人。五胡乱华 时渡江入括苍山学道,受师宋君。存心镜之道,具百神,行洞房事。《天台山方外志》谓其 “如此积四十五年,中精思身形更少,体有真气。”晋穆帝永和元年(345)五月一日,中 央黄老于沧浪云台遣迎,即日垂云驾龙,白日升天。王玄甫, 沛人;邓伯元,吴人,二人同 学道于天台赤城山。《天台山方外志》说王玄甫“受服青精饭,吞日精丹景之法。内思洞房 积三十四年”。东晋永和元年登真。陶弘景之《真诰》,则有“青精石饭之法”为吴人“道 士邓 伯元者”所授的记载。青精饭,亦叫“乌饭”,在台州道家,乃至民间盛极一时。它的做法 据 《登真隐诀》说:系“以南烛草木煮汁渍米为之”,名曰“太极真人乾石饕饭。青精饭始于 何 时无考,这邓伯元或许就是它的起源之一。白云先生,即天台紫真,是一位佚名的道士书法 家,东晋初隐居于天台山灵墟。王羲之兰亭修禊,所书《兰亭序》三百七十五字,以”永“ 字 为法,就是白云先生所传授。白云先生又曾与王羲之裂素,写黄庭经于所居洞中,后人因称 写经之洞为“黄经洞”。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其从葛玄的弟子郑隐(即郑思远)学。悉得其法。曾于天台的赤 城山和桐柏山修道、炼丹。另外,葛洪也曾在温岭的丹崖山炼丹,遗迹有炼丹井。同时,也 于黄岩委羽山,取邑西定光观前池水炼丹。东晋升平五年(361),临海郡太守郗音,感 于社会动荡,遂以疾去职,隐章安修道,二十数载,著有“太清丹经”等道经百余卷。东晋 时 还有句容人许迈,曾居临海盖竹山盖竹洞,修炼养生之道。许迈,字叔玄,又名映,其博学 多才,善于文章,生平与王羲之交好,常有诗书往复。许迈于盖竹山曾建有一观,曰“栖真 ” ,有石室、登霞台,葛玄礼斗坛等(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 许迈还于天台赤城 山遇王世龙,受解束反行之道,服玉液朝脑精。三年之中,面有童颜。继许迈之后又有孙恩 ,孙恩(?—402)字灵秀,琅琊人。世奉五斗米道,农民起义军领袖。东晋隆安三年(399),率教徒攻克会稽(今绍兴),自号“征东将军”。后于元兴元年(402)在临海 大固山为临海太守辛景所败,投海而亡。随其自沉的教徒约有数百人之众。孙恩之攻临海 ,有临海人周胄率众响应,由此推断,当时在台州和临海,也有五斗米道教徒及五斗米道的 影响。南北朝时,著名道教学者顾欢隐居于天台山开馆授徒。顾欢,字景 怡,一字玄平,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市西南)人。顾欢前半生治儒学,晚年服食,事黄老 ,崇奉道教,是上清派的信奉者和重要传人。陶弘景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 丹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棱(今南京)人。其传上清大洞经,开道教茅山宗 ,成为上清派的实际创始人。陶弘景曾至“始丰天台山,谒褚僧标,及诸处宿旧道士,并得 真人遗迹十余卷,游历山水,二百余日”(《云笈七签》卷107引《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 同时也游历了括苍山和玉环的木榴山。并于临海灯坛山建灯坛观,且居观修炼多年。南朝时,居台州境内的道士尚有不少,可考者为数不多。居临海修道的有郑元,字子阴,俗号“彭先生”。其相貌与常人有异,常往来临海烧山中,以观人情及修道。居仙居修道的有羊愔,泰山人,乐安(仙居)令忻之弟。以峡江尉罢,归隐括苍山。曾于天台桃源梦食青灵 芝,百节俱轻。后归黄岩委羽山得道。居黄岩修道的为萧子云,字景春,南齐高祖 之孙。好神仙,师事杜昙永得其秘诀,曾居委羽山炼丹,手书“大有宫”额。居天台修道 的则有褚伯玉和徐则,褚伯玉,字元璩,吴郡钱塘(今杭州)人,少有隐操,寡嗜欲,十八 岁时始隐天台瀑布山,在山三十余年,好读《太平经》,兼修其道。徐则,东海剡人。幼沉 静,师从于周师正,善三玄。初于缙云山修道,陈太建中(569—582)入隐天台山。此外 ,南朝兴建的道观,尚有梁天监二年(503)建成的临海崇真观,梁天监五年(506)所建 的仙居隐真宫,梁时所建的临海成德观以及梁时所建成的黄岩大有宫。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台州道教 隋唐五代,台州道教进入了鼎盛时期。上清派日臻兴起,先后有大批知名道士相继入住天台 山、委羽山、盖竹山等地。隋代有王轨等。王轨,字洪范,一字道模,琅琊临沂(今山东临 沂)人。自幼从道,二十岁时始事王远知,凡十六年。隋大业间(605—618)居天台修道 。又有高道王远知,据传曾居天台山修道,但史无明证,存此一说。唐代最著者为司马承 祯及所传弟子。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二十一岁即为 道士,在嵩山礼潘师正为师后,曾遍游名山,不久即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凡30余年。其间, 又去南岳衡山住过短暂一段时间。在天台山期间,传有女道士谢自然、焦静真,及道士汪 子华等;在南岳时,传有弟子薛季昌等。此后,薛季昌传田虚应,田虚应传冯惟良、陈寡言 、徐灵府、刘元静,冯惟良再传应夷节、叶藏质、沈观他,陈寡言再传刘介,徐灵府再传左 元泽,应夷节再传杜光庭,叶藏质再传闾丘方远。除上述颇为知名者外,唐代居台州著名道 士另有吴筠、王、刘方瀛、范子泯等。吴筠(?—778)字贞节,华阴(今属陕西)人 ,因举进士不第 ,乃入嵩山,师事潘师正,与司马承祯同门。承祯居天台,其亦来天台,传上清法,时与名 士相娱乐,文辞传颂京师。王,号“太和先生”,曾于唐开元中(713—741)居天台山修 道,其貌如童,唯以房中术致不死,所在俱有异迹。刘方瀛,居天台山,精修介洁,早佩法 ,常以丹救人。曾于黄岩县修斋敕坛以救疫毒,能见鬼之巫师潜往视之,称鬼神数千奔 北溃散,一县之疫,数日而愈。吴善经,号三洞法师,缙云仙都(今属浙江)人,幼从儒学 ,后改习《灵宝》等经,年十七始入道,曾居天台山。范子泯,出家于处州,有道行。性嗜 酒,善丹青,尤以画牛著称于世,曾居临海天庆观修道。天庆观之壁画,即为其手笔,时人称妙。另高道叶法善,《天台山志》云其“显庆(656—661)中,奉命修黄斋于天台山 桐 柏观”。但查无所据,因此不足为凭。唐代台州道教的兴盛,与封建统治者的扶持是分不开 的。唐元和十三年(818),宪宗皇帝委派道士柳泌为台州刺史,以便为他采制仙药。《 旧唐书》卷十四《宪宗本纪》载:“丁亥,以山人柳泌为台州刺史,为上于天台山采仙药故 也”。柳泌本名杨仁力,少习医术,言多诞妄。唐宪宗晚好神仙,皇甫〓因荐柳泌能合长生药,诏居兴唐观炼药。泌上言:“天台山多灵草,群仙所会,臣尝知之,而为不能致。愿为 天台长吏,因以求之”〖HT5”K〗(《旧唐书》卷135)〖HT〗。遂起徒步授以台州刺史,赐 金紫。另据《资治通 鉴》卷二百四十一:“元和十四年(819),柳泌至台州,驱吏民采药,岁余,无所得而 惧 ,举家进入山中”。又据《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宝历元年(825),唐敬宗又命中 使 及道士赵常盈、刘从政等至天台观设醮,采求灵药。以上的一切说明,唐朝皇帝对台州道教 的扶持是十分积极的。 五代时,道士王乾符和朱霄外也颇知名。王、朱属师徒,均临海人,前者遇杜光庭得道,居 临海白云庵修炼。其事迹高洁,被吴越国王钱俶封为“神霄教主”,后者得师之法,也为钱 王 所重,命主天台桐柏崇道观。后周广顺二年(952)于天台建藏院,题云:“吴越两衔道统天台道门威仪,栖真明德大师通玄正一天师,特进检校太傅守太保上柱国、吴郡开国公食邑 一千五百户朱霄外建”。晚退居临海,葺白云庵为观,号“栖霞宫”。居天台山修炼的王可 交和 王松年也有大名声。王可交,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世传为“王仙人”。其初以耕钓自 业 ,后于天台山入道籍,事迹多有灵异。王松年,居天台山修道,好博览群书,尤重历代“修 真学道,证果成仙者”事迹,遂采《列仙传》、《神仙传》等书中资料,撰成《仙苑编珠》,以启迪未闻及学道之士。此外,后晋天福五年(940),尚有名道黄永乾居临海天庆观 修炼。另有厉归真,号迂疏子,天台人,是一位身隶道籍的著名画家,于山水、花卉、翎毛 无所不能,尤擅画虎。 隋唐五代台州道教的兴盛和发展,还表现在“洞天福地”说和宫观规模的日益弘大,以及天 台 道藏的形成。洞天与福地,道家谓神仙所居之所,洞天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治之。据《 恒真人升仙记》称,洞天福地:“有长年之光景,日月不夜之山川。宝善层台,四时明媚, 金壶盛不死之酒,琉璃藏延寿之丹,桃树花芳,千年一谢,云英珍结,万载圆成”。洞天福 地始胪列于东晋的《道迹经》、《真诰》和南北朝的《敷斋威仪经》,至唐司马承祯总其成 。司马承祯在《洞天福地天宫地府图并序》中,第一次将天下所有洞天福地一一排明次序, 各予名号等。《嘉定赤城志》云:“台以山名州,……按道书,洞天福地于是地为盛,夫神 仙之事,……必有灵区异境而后宅焉”。台州洞天福地,据《天宫地府图》记载,即有十二 处之多,黄岩委羽山洞,天台赤城山洞,仙居括苍山洞为十大洞天之一;临海盖竹洞,天台 金庭洞,为三十六小洞天之一;黄岩东仙源、西仙源(今属温岭),玉环玉榴山,黄岩清 屿山(今属温岭),天台灵墟,司马悔山为七十二福地之一。 唐五代兴建、续建、重建的宫观也不少,著名的有:临海白鹤观,唐高宗封鹤时所建,沈 为之记。开元十二年(724)铸钟。妙乐院,景龙二年(707)铸钟。天台桐柏观,唐景云 二年(711)建。后徐灵府、叶藏质重新之,五代梁开平中(907—910),改桐柏宫额。 仙居凝真宫,唐天宝三年(744)因括苍洞而建。临海景星观,唐乾元中(758—760)建 。天台方瀛山居,唐长庆元年(821)徐灵府建,宝历元年赐号。天台白云庵,唐大中六 年(852)建。天台道元院,唐会昌中(841—846)道士刘处静建,有圣祖殿。咸通间( 860—874)另创七星阁。乾符二年(875)立《天台道元院记》碑。天台法莲院,唐咸通六 年(865)叶藏质建。天台石门山居,唐咸通间(860—873),叶藏质创于玉霄峰,十三 年(872)奏改玉霄观。后汉乾二年(949)铸大钟。天台福圣观,唐咸通中(860—873 )于其处续建老君殿。临海栖霞宫。旧名白云庵,唐中和间(881—885)建。天台降真 庵,后汉乾间(948—950)重新修葺。朱霄外造檀香像一百躯。天台圣寿观,后周广顺 元年(951)朱霄外建。另仙居纯熙观,五代时观之龙虎神见梦于吴越王,复加崇辑。 道藏为道经道书总集,是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之一。《道藏》的内容,主要是由道家书、方 书、道经和传记四大部分组成。台州道藏肇端于唐司马承祯。唐景云二年(711),睿宗 皇帝为司马承祯在天台山建桐柏观,并置藏经殿。而作为藏经首批进入藏经殿的即是司马承 祯整理的天台山历代道士遗留下来的道经,以及自己经数十年之力编纂而成的著作。主要内 容有:《修真秘旨》、《修真秘旨事目历》、《天隐子》、《坐忘论》、《修身养气诀》、 《服气精义论》、《将服松叶法》、《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洞天福地天宫地府图 并序》、《上清含象剑鉴图》、《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太上升玄经注》、《太 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素琴传》、《登真系》等,总数约300余卷。这就是桐柏山道 藏,即台州道藏的雏形。唐开元中(713—741),唐玄宗发使搜访道经,由张仙庭主事纂 修成藏,目曰《三洞琼纲》(亦名《开元道藏》),总3744卷。其中就有台州道藏(桐柏道 藏)300余卷,约占12%左右。其后,道士叶藏质对台州道藏(桐柏道藏)继续进行整理和 编目,并不断增加藏经数量。又在所居之石门山居,专门建斋藏经。咸通十三年(872) ,叶藏质奏乞所居为玉霄宫,遂将原桐柏观藏经殿的道书700余卷,移藏于此。关于这部珍 贵的道藏,徐灵府《天台山小录》云:“玉霄宫有经、钟二楼。经皆咸通十一年(870)书 。后题云:上清三洞弟子叶藏质,为妣刘氏四娘造,永镇玉霄藏中。”对台州道藏(桐柏道 藏)贡献最大的乃为杜光庭和朱霄外。杜光庭初居天台山,在山中勤于著述。有《道教灵验 记》、《录异记》、《神仙感遇传》、《历代崇道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墉城集仙录》、《太上正一阅仪》、《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等。他晚年随唐僖宗入蜀 ,临行前所撰的著作,均藏于天台玉霄宫。朱霄外于周广顺元年(951)受吴越王钱俶召见,赐以金、银字《道藏经》二百函。回天台山后,特在桐柏观重建藏经殿,入藏御赐经书 和新增道经。据宋夏〓《重建道经藏记》载:“五代相竟,中原多事。吴越钱忠懿王,为道 士朱霄外新之。遂筑室于上清阁西北,藏金字经二百函,勤其事也”。又宋金允中《上清 灵宝大法》卷24也云:“天台桐柏崇道观,乃五代之末,吴越王钱氏所建。藏中诸经,拘集 道童及僧寺行者,众共抄录,以实其中。碧纸银书,悉成卷轴”。至此,台州道藏在吴越王 的大力支持和众多高道的努力下,终于一总其成。 四、两宋时期的台州道教 两宋时期,台州道教有很大发展,所居亦多著名道士。其中最出色的,当为张伯端和他所创 立 的金丹派南宗。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成,号紫阳。他既是道教金丹派南宗的开创者, 又是道教紫阳派的祖师。张伯端年轻时聪明好学,虽然热衷于道教和 道法的研究,但对内丹之法,始终不得要领。五十岁以后,由于世态炎凉和仕途的失意,而 对道教的信仰愈来愈强烈,急切向往神仙长生不老的生活。熙宁二年(1069),八十五岁 高龄的张伯端终于遇到了明师“得金液还丹之妙道”,使自己在精神和思想上获得了解脱。 而 熙宁八年(1075)完成的《悟真篇》,给内丹修炼之术和当时的道教内部带来了新气象, 使之出现了与当时三种趋向有别的新趋向。即向老庄归复,与禅学融合,屏弃夸诞鄙俗的羽 化飞升、祭醮禳禁等巫仪方术。从而逐渐巩固了其以内丹炼养为旨的宗教地位,不但开创了 道教金丹南宗一派,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宋时居台州修道的著名道士还有很多。张契真,字齐一,钱塘人。嗜文,擅草隶,尤善弈。 幼从胡法师游天台赤城,乃从朱霄外度为道士。又受正一盟威灵宝法于樊先生,由是名震江湖。吴越王钱俶命总三〓斋事,宋太宗命主醮,又命刊正道书,赐号“元静大师”,景德 三年(1006)卒。屈元应, 深于易,善琴,大中祥符间(1008—1016)居临海修炼,与范仲淹交好。张无梦,字灵隐 ,号鸿子,陕西周至县人。其初入永嘉开元观为道士,后至天台,登赤城,游桐柏,最后于 琼台结庐修炼。宋真宗闻其名曾数召至内庭问道,并欲封官职及厚赐,无梦坚辞还天台山。 真宗作《送天台道士张无梦还天台》诗赠别,又令台州给著作郎俸以养其老。无梦仍不受, 飘然而归。张无梦在天台琼台修道长达40余年,有《玉台集》行世。陈景元(1025—1094 ),字太初,自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初从高邮 天 庆观道士韩知止为师,次年试经为道士。遂辞其师,负笈云游,入天台山阅三洞道经,遇张 无梦,得其《老子》、《庄子》等微旨,景元居天台修道10余年,于道教学术颇有贡献,时 人称他兼有司马承祯之坐忘,吴筠之文章和杜光庭之扶教。叶士表,字文叔,曾为 张伯端《悟真篇》作注,赐号“冲虚先生”。范〓,黄岩人。自幼好道,后修 炼于委羽山得道。政和中(1111—1118),宋徽宗有疾,乃诏范〓治之痊愈。遂赐“真人”号,及上真玉像和一剑一镛,既而还山。王茂端,天台人,居桐柏观修道,善医,行上清大 法,人呼为“灵宝”。徽宗诏医太后疾得愈 ,赐官与金帛不受,乞御园中伯夷、叔齐二石像,载归桐柏。所著有《灵宝教法秘方》十卷 。王契真,天台人,王茂端之弟,号“小灵宝”。自称“灵宝领教嗣师”,推行“天台四 十九品”灵宝法。所编《上清灵宝大法》六十六卷,存《道藏》。董大方,黄岩人。绍兴间 (1131—1162)奉县令李端民之命,居大有宫。其以符水治病辄愈,士人争相礼之。许明 道,南 宋净明派道士,字子微,萧应叟弟子。著有《还丹秘诀养赤子神方》,卷首自称淳熙年间( 1174—1189)于天台桐柏山遇真师彭梦蘧,跪受金液还丹之道。记之成书,以示后学。白玉蟾(1194—?),本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琼州(今海南琼山)人。后继为 福建侯官白氏子,遂改名白玉蟾。其博洽群书,善篆隶书,工画梅竹,后因“任侠杀人,亡 命之武夷”,毅然求道于陈楠,学内丹丹法及雷法,经九年始得其道,曾居天台桐柏方瀛山 传道授徒。此后即归隐著述。不知所终。张云友,天台人,元明宫道士,师从白玉蟾,为其 所重,精内丹。王中立,字定民,号足庵,桐柏观道士。后住杭之西太乙宫,宋理宗、度宗 宠锡优渥。有著述。元至元间(1264—1294)赐号“仁靖纯素真人”。林灵真,一名伟夫,号君昭,自号“水南先生”,温州平阳(今浙江平阳)人。自谓学道法于林虚一、薛 东华,闻临海括苍山有道隐者某,企其高,渴其道,因访之,扣以真机玄奥。后主温州天清 观,有“灵宝通玄弘教法师教门高士”之号。谢守灏,字怀英,瑞安(今浙江瑞安)人,入 天台山,师从皇甫坦十余年。精于道学,尤擅金丹理论,有大名声。蔡 达荣,字华甫,新昌(今浙江新昌)人,有道行,能幻术,尸解后,有侄子在天台清溪见他 乘青骡,有二童子随从而去,说“道友邀我游桐柏宫”。还有王温,字如玉,永安人,传为 道 教神仙,其善造夹人像,世好善。有神仙化作二癞者至其门,温发怜悯心,依癞者嘱咐,用 家中酿酒浸癞。三日后癞者皆变成美少年,相谢而去,温启酒罐甚香,举家同饮,忽拔宅上 升,鸡犬亦升仙。郡官闻奏朝庭,遂改永安县为仙居县。《仙居县志》称:“西部社稷坛, 其遗址也”。又有沈仙翁,天台人,亦传为道教神仙。旷荡戏嬉,问其世事,笑而不答,常 顶一冠,穿一青衫,到县正值天旱祈雨急,仙翁说:“求神不若求我”。众以为狂,仙翁遂 执 一净瓶睡于太平乡支严殿,须臾空中云生,大雨如注。相传人见仙翁在云端倾倒为雨。升仙 时,七十余岁。其子小仙翁,灵异如父,二人同塑像于尖山庙。又有姜仙翁,天台人,也为 道教神仙。牧牛山谷中,夏热招云覆盖,天旱则呼雨。多著神异,后坐化,天台士人以其真 身骨架塑像,保存于丰饶坑庙,旱涝有祷必应。另有蒋之道,宋好道者,字行甫,临海人。 生平清标绝俗,行止轻骈,善书画。常三日不食,神采愈旺。能知未来事,以诗酒自娱。长 于五七言古体,尝自吟云:“日出无所累,不为外物牵。欲专凡籍玩,且理丹青妍”。又精 黄白吐纳之术,以一百一十一岁高龄而化。著有《内经》一卷,《撷芳亭稿》四卷等。 宋代台州道教拥有大批的宫观,一是旧有的宫观得到改名、赐额、重修、扩建和重建等。如 临海白鹤观,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护国”,二年(1009)诏改“天庆”,五年(10 12)创圣祖殿,淳熙四年(1177)钱端礼重修。天台山方瀛山居,大中祥符元年(1008 )改名元明宫。天台山降真庵,大中祥符元年改“法轮院”额。天台山石门山 居,大中祥符元年改名洞天宫。天台道元院,大中祥符元年改名“昭庆 ”,至道元年(995)重修藏室。天台桐柏宫,大中祥符元年改桐柏崇道观,政和 六年(1116)又于后山建徽宗元命殿,绍兴二十二年(1152)和王杨存中及子重建,曹勋建山门。天台山天台观,大中祥符四年(1011)赐“福圣观”额,天圣五年(1027 )重修,绍兴十一年(1141)置九天祠,三十年(1160)以老君殿建三清殿;嘉泰二年 (1202),天台令丁大荣立碑刻“习养之瀑”四字于石崖上。临海栖霞宫,大中祥符时(1008—1016)赐额,元丰三年(1080)建岳殿。仙居凝真宫,天禧二年(1018)改今额 ,宣和中(1119—1125)毁,建炎初(1127—1130)重建。仙居侯神馆,庆历年间(1041—1048)邑人吴用尧修堂殿廊庑,道士胡道崇创昊天阁,政和时(1111—1118)吴用尧裔 孙请改“纯熙观”额,宣和二年(1120)毁于寇,绍兴五年(1135)又重建。天台圣寿观 ,治平三年(1066)改额“圣寿”。临海栖真观、丹丘观,政和八年(1118)重建。黄岩 大有宫,绍兴十二年(1142)县令李端民重修,号“委羽道观”;淳熙十三年(1186)县 令郑克已又修,咸淳三年(1267)道士王中立重建,诏赐“大有宫”旧名,祥兴元年(12 78)改建。天台白云庵,乾道四年(1168年)改名白云寿昌观。乾道六年(1170),尚书 省牒札:“旧有江州庐山田产三千亩,拨充白云寿昌观供赡”。道正石葆璋以江州庄所,往 来四千余里,每岁差前去收租,其耗极大。请旨将田变价,欲以临海县靖安乡徐怀绝户,没官田 地伍百亩拨充。二是新建了一批宫观:天台玉京观,政和八年(1118)赐额建观;黄岩集 真观,绍兴中(1131—1162)建,因据地得石镌“集真”二字,故以为名。天台熙宁道院 , 咸淳七年(1271)道士徐自明建。玄静观,南宋末贾似道施宅建。此外,尚有临海玉皇宫 、悟真庵、丹山观、天台佑圣观、松隐道院等,亦为宋代所建。宋代台州道教的宫观,大都 拥有自己的田地。其中临海天庆观有田837亩、地590丈又基247丈、山34亩。临海栖霞宫, 田469亩、地115亩、山450亩。临海栖真观,田109亩、地9亩、山1000亩。临海丹山观,田1 3亩、地2亩、山47亩。天台桐柏崇道观,田1618亩、山1345亩。天台福圣观,田974亩、地4 4亩、山1160亩。天台元明宫,田347亩、地74亩、山410亩。天台昭庆院,田832亩、地178 亩、山669亩。天台法轮院,田15亩、地2亩、山20亩。天台妙乐院,田124亩、地13亩、山6 8亩。天台法莲院,田70亩、地33亩、山421亩。天台圣寿院,田25亩、地5亩、山60亩。仙 居纯熙观,田641亩、地275亩、山111亩。仙居隐真宫,田1169亩,地1276亩、山1858亩。 黄岩定光观,田244亩、地22亩、山43亩。宁海(今属宁波)天庆观,田280亩、地107亩、 山80亩等。这些宫观除了拥有大量的田地外,像临海天庆观在乡间还有自己专门的庄园。由 此可见,当时台州道教的道教宫观经济,也是比较发达的。此外,宋代管领台州道教崇道观 (桐柏观)事的,有王庭秀、曾几、张邵、汪应辰、陆游、朱熹、朱松、李友直(楼钥《朝奉大夫李公墓志铭》)、孟嵩(楼钥《直秘阁孟君墓志铭》) 、赵诱之(赵彦熙圹志)等。 其中汪应辰曾三主其事。 宋代的台州桐柏道藏,由于其内容完备,又经多次整理,因而为中国道教历史上继《开元道 藏》之后的修藏,提供了重要资料。据宋夏〓《重建藏经记》云:“国家有成命之二十载 ,削平天下,列为郡县。舻舳千里,东暨于海。有灵静大师孟玄岳者,始越会稽,济沃州、 赤城,访桐柏,为山门都监。冲一天师稽常一等请掌斯藏,至雍熙二年(985),有诏悉 索是经(桐柏道藏),付余杭传本。既毕,运使谏议大夫雷公德祥命舟载以还,从师请也” 。可见,在宋太宗雍熙中(984—987),台州道藏作为朝庭修藏的重要底本,运往余杭(今浙江余杭)传抄。至道元年(995),桐柏宫“藏室几坏,虞于风雨”(夏〓《重建道藏经记》)。灵静大师孟玄岳乃募款重建。大中祥符中(1008—1016),王钦若、徐铉、王禹 等据圣命,依照传抄的各地旧目刊补,编成全国性的道藏。计《洞真部》620卷,《洞玄 部》1013卷,《洞神部》172卷,《太玄部》1407卷,《太平部》192卷,《太清部》576卷 ,《正一部》370卷,总4359卷。撰篇目上献,宋真宗赐名《宝文统录》。大中祥符五年(1 012)真宗皇帝以张君房为著作佐郎,对《宝文统录》进行补充和修改。君房“读取到苏州 旧道藏经本千余卷,越州、台州(道藏桐柏)旧道藏经本亦千余卷……”(《文 献通考》卷22 4引《宋三朝国史志》)。与道士依三洞纲条等,“品详科格,高较异同,以铨次之, 始能成 藏”(《文献通考》卷224引《宋三朝国史志》)。数目增至4565卷,题曰《大宋天宫宝藏》 。天禧三年(1019),张君房写录成七藏进呈朝庭,后又撮其精要,编为《云笈七谶》120 卷。据统计,在4565卷的《大宋天宫宝藏》中,录自台州道藏的著述,有1300余卷,占全藏 的30%强;在120卷的《云笈七谶》中,录自台州道藏的著述,也有30多卷,同样占30%左右 。足见台州道藏在这两部巨著中的重要地位。南宋乾道中(1165—1173),道士唐知章又 重建桐柏经藏及藏殿。曹勋有“道士唐知章以钱氏手写金银字道经,出私钱建藏并殿”的记载。 五、元明清时期的台州道教 元明清时期,台州道教呈衰微趋势,见于记载的著名道士极少。元代可考者仅张惟一等几人 。张惟一,号秋泉,黄岩(今温岭)人。工诗及画兰,居天台山修道,人以天台老仙伯呼之 。后为昭阳宫、太乙宫提点,授“全德靖明弘道真人”号。卢益修,天台人,道士画家,善 画 ,能花鸟,尤长山水。画水仙学赵孟坚之法。张雨,又名天雨,字伯雨,法名嗣真,号贞居 ,又号句曲外史,二十岁时离家游天台、临海括苍山等得道,能文、善画、工诗,传正一法 ,书法作品有《台仙阁记》等。赵与庆,黄岩人。学北派全真之道,延间(1314—1320) 筑野月庵于黄岩委羽山西北〖HT5”K〗(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19《野月观记》)〖HT〗。 柯天乐,三门吴都 人。幼精戒行,尝筑观东柯谷广济洞之阳,修炼方术。善画,有“龙虎道士柯天乐雷坛”摩 崖 ,在三门县吴都西2里许东岭头龙潭冈,记“天历(1328—1329)年二月”。张彦辅,道士画 家 ,号六一。居燕京从玄德真人学道,被赐“真人”封号。精绘画,学米法画山水,名重一时 。 曾居天台山修道,作有《天台桃源图》。严中,黄岩城关人。有道术,至正十二年(1352 )重修大有宫,元惠宗赠金〓紫服,赐“弘道通玄大师”。丘芷泉,黄岩人。相貌奇异,精 通 道术,至正间(1341—1368)居黄岩大有宫。郑守仁,黄岩人。幼著羽士服,居邑之某观 修炼。后游京师,寓蓬莱坊之崇真宫。常僵卧一室,或冥坐诵《黄庭》,不与物接。人呼“ 独冷先生”。至正间(1341—1368)主白鹤观,有诗。明代居台州修道的道士有,陈岳, 字 甫申,号玉狮老人,元末始隐居黄岩委羽山,守道自高,能诗文,善书画,落笔过人。曾于 山注《道德经》及《元牝赋》等。吴彦钦,住天台桐柏宫,撰有《重建桐柏山门记》。金道 坚,住仙居隐真宫,能坚持道行,兴举废坠。永乐十九年(1421)铸大钟以存。林通元,永乐间(1403—1424)居临海巾子山南麓修道。善图〓,能步罡,有大道行。张静定,号无 我子,浙江余杭人。为龙门派第五代律师,受教后,还隐天台山。赵真嵩,号复阳子,山东 琅琊人。明嘉靖元年(1522)于天台山受张静定之教,为龙门派第六代律师。吴栖霞,太 平(今温岭)肖村人。自幼出家,居临海栖霞宫,有道行,擅持咒作法。清代台州道士有名 声的为,范青云,江夏(今湖北)人。笃学任侠,游历天下。康熙、雍正年间(1662—1735 )居天台桐柏宫,著有《钵鉴续》九卷。高东篱,名清昱,有道术。雍正十二年(1734 )至天台,适桐柏崇道观落成,住持范青云礼为讲席。著有《台湾风俗考》三卷。徐阳明, 号浣尘,松江华亭(今上海)人。自幼好道,遍历名山大川。曾登天台,谒桐柏。后住临海 城关紫阳道观。杨来基,号国宁子,黄岩人。自幼出家于委羽山大有宫,曾师从于徐阳明, 精通道法,能役使鬼神。以符水治病,无不随愈。乾隆时(1736—1795)居委羽山精修数 十年。陈复朴(1755—?),俗名志华,道号春谷,太平(今温岭)人。幼而好道,年十七 即潜至黄岩大有宫修道,曾游历天下,著有《归真要旨》、《易数八十卦》、《注悟真参同 清静经》等。鹤道人,居临海八仙岩修道,善诗,工书画。尝与邑人孙春泽、金听秋等结诗 社于嘉寺。有“洞口扫花红满帚”之句。朱元通,临海白竹人。幼入临海八仙岩为道士, 善词。同治中(1862—1874),杨昌抚浙,使玉皇宫方丈召集道俗开坛考试诗才。与考者 四百余人,朱被录为天仙状元,名著一时。凌圆佐,道号会默,临海下陵人。幼习儒业,十 八岁时弃儒入道,师黄岩委羽山张永翰。默契秘旨,彻底通悟,益励清修,静坐无间。且以 内功须兼外行,庶乎有成。后居雁荡,为净名道院方丈。宏开讲席,颇扬一时之盛。 在宫观方面,台州又新建或重建了一批宫观:天台山仁靖纯素二宫,元至元间(1271—1294 )桐柏道士王中立遇世祖授“仁靖纯素真人”。乃于桐柏观右旧白云观基建纯素宫,于桐 柏 观左冲蔷庵基建仁靖宫。天台养素道院,至元间(1271—1294)道士王中立建。天台桃源 道院,至元间(1271—1294)道士陈贯建。天台思真庵,至元间(1271—1294)道士石 好 问建。天台卧云庵,至元间(1271—1294)道士周正中建。天台鹤峰全真道院,元大德九 年(1305)道士徐光孚建。黄岩玄真道院,在白峰岙,延四年(1317)黄岩知州范忠 毁五通神祠,里人鲍显祖以其地建。仙居紫虚道院,元至治间(1321—1323),道士吴隐 建。天台法轮院,元至顺间(1330—1333)重修,虞集有记。黄岩大有宫,至正十二年( 1352)道士严中重建。仙居葆真道院,元至元二十四年(1364),道士翁道全建。黄岩福 寿宫,元时(1271—1368)创建。至明末,台州的道教宫观日趋败落,其中天台山的宫观 几乎全废。临海天庆观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改观为学,嗣后学徙观废。著名的天台桐 柏宫于元末遭火焚,化为丘墟。《天台山方外志》说:洪武中(1368—1398)重建,永乐 十年(1412)再修,“其间架规模,崇饰艳丽,去旧为远。至今(万历时)且百余年,道 众贫匮,殿宇日就颓坏。宫中碑刻,无虑十数,……今亦无存矣”。清潘耒《游天台山记》 也云:“又南十余里,得桐柏宫废墟,是道家金庭洞天也。……自葛仙公、司马子微之徒居 之,人主加以隆礼,而宸翰天章,照耀山谷。璇题霞栋,填溢涧阿。今皆鞠为茂草,惟存 三 清殿一间,雨淋天尊面,泪下苏苏”。黄岩大有宫,元至正十二年(1352)道士严中重建, 后圯。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惟存正殿。永乐十六年(1418),又为风雨摧坏。宣 德九年(1434)重建。其它的宫观大多失修,或废,或改为僧寺。不过,明清间还是新建 了一些宫观,可考的有:黄岩显应宫,明洪武十九年(1386)建。黄岩天峰阁,明永乐年 间(1403—1424)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修。玉环东后宫,明嘉靖元年(1522 )建。临海仙下宫(今属椒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建成。临海三元宫,明万历八 年(1580)建。黄岩广福宫,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建。清顺治间(1644—1661) 里人蔡君实重建。康熙七年(1668)毁,蔡元升复建。临海百步紫阳庵,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建。黄岩妙严宫(今属路桥),明崇祯十七年(1644)建。临海北斗宫,清康 熙十一年(1672)建,继而建吕祖殿。黄岩栖云宫,清康熙三十七年(1697)建。临海 八仙宫,清康熙中(1662—1722)建,道光时(1821—1880)重建。玉环龟山道院,清雍 正中(1723—1735)建。温岭白云洞,清乾隆元年(1736)建等。以上宫观,多为乡村 小观,规模均不大,无复旧时气象。例其外者,唯雍正十年(1732)所建的临海紫阳道观。 该观为祀紫阳真人而建,在张伯端故居旧址璎珞街,系“御建”性质。雍正皇帝不但命工部 主事刘长源来临督造,还亲自撰书了碑文。另外,著名的黄岩大有宫,清康熙十五年(1676 )改建为天皇寺。嘉庆十九年(1814)道士杨来基重建正殿五楹,道光十八年(1838)住 持周本梅募建雷祖殿,咸丰元年(1851)住持蒋永昌募建东横厢20余间,同治五年( 1866)道士王教文及众募建皇经阁三楹。天台桐柏宫,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时,仅 存三清殿一间,后亦倾圯。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建大殿。清雍正九年(1731)诏复 ,雍正十二年(1734)竣工。到了清末,除少数宫观外,大多都因年久失修而逐渐废祀。 明清时,台州州本级及各县均设立道正司和道会司,直接管理道士、道观及道教事务。 明代台州道教最令人惋惜的,就是台州道藏的湮灭。据《天台山方外志》记载:“桐柏宫五 代吴越王所建金、银字《道藏经》二百函,……历代珍袭供奉。至国朝元年(即洪武元年) 遭火,化为丘墟”。《天台山志》也云:“迨今国朝更化,人民逃难窜匿,而火从中起。宏 规巧制,化为丘墟。金碧文章,悉归灰烬”。以后明永乐及清雍正年间,虽都曾重新营建桐 柏宫,但台州道藏经的损失已无法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