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文化
  • 浙江戏曲
  • 非遗保护
  • 文物保护
  • 文化建设
  • 返回->首页->民间文化



    台州艺术雕塑
          台州的雕塑,实始于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穴居野处时,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因此,包括 石斧、石刀、石锛、石矛、石铲等器物的制作,都是雕塑之术。这些雕塑作品现今在台州各 县市的文物部门均有保存。至商周及春秋战国,出现了青铜器和原始青瓷、印纹陶等,艺术 性较高的遗物有青铜直内戈、青铜戈、青铜斧、青铜短剑、青铜镰刀、原始青瓷簋、 豆、壶、杯等。保存在临海、黄岩等地的博物馆内。汉代至六朝,随着 经济生活的不断提高,雕塑作品也越来越多。泥塑、印章、金玉、墓砖、石雕、石刻、青铜 镜和陶瓷器等,遗物丰富,雕工精美。代表作品有黄岩博物馆所藏的青瓷五联罐和临海博物 馆所藏的青瓷堆塑罐。
         青瓷五联罐,东汉作品。器身呈葫芦形,小圆口、鼓腹、平底内凹。高39.8厘米、口径6. 1厘米、底径13.5厘米。灰胎、质地坚致,下腹以上施青黄色釉,以下露胎,釉面润泽,流 釉成斑。肩部周围粘贴着四个与主体不相通连的小口罐,全器装饰繁褥。器物胎部至口沿处 堆贴人物、犬、神兽和蚕桑,层次分明。罐肩部堆贴四只飞鸟,鸟首正对着四只小罐之口。 飞鸟间又堆贴四只栖息小鸟,上部桑叶间堆贴着向外跪立的猴子,三公一母。四只猴口微张 开,姿态各异。四瓣桑叶柄下各穿一小孔,并在其两侧堆贴一双目鼓突作爬行状的蚕。此 器造型奇特,讲究上下左右对称的艺术风格,每一组堆塑形象制作得栩栩如生,把动与静有 效地结合在一起。其线条流畅、明快,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青瓷堆塑罐,西晋初年作品。仅余顶部,残高18厘米。釉色淡青,色泽均匀。用堆塑手法塑 成上中下三层。下层塑有近二十个神态不一、栩栩如生的人物;中层前后各开一门,前门塑 有二力士顶天而立,门口塑有一龟,左右壁上堆贴二骑兽人和辟邪,中层四周还塑有四小罐 ,饰以飞禽走兽;上层为亭台楼阙,由四门楼、四角楼和正屋、围墙而组成。顶作庑殿式, 角楼各开二窗,围墙饰以斜方格纹,建筑造型优美,玲珑别致,为当时庄园建筑的缩影。值 得一提的是下层塑有一尊佛像,后有头光,手作“法界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
         据佛教史籍记载:三 国孙权于赤乌十年(247)为康僧会于南京创建初寺,为江南弘传佛教之始。天台、黄岩 等地在赤乌年间亦有佛寺,但《仙居县志》记载东汉兴平元年(194),仙居的杨府石牛 地方即建有“石头禅院”。堆塑罐上佛像的发现,说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佛教已传入台州 ,这为佛教南传系统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隋唐时期是雕塑艺术的成熟期,台州境内虽然遗迹不多,但在青瓷器的塑造、佛教造像的雕 刻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天台国清寺隋代线刻菩萨像为个中精品。
         线刻菩萨像一共七尊,刻在七块石碑上,均为立像,身体微侧,略作扭身躯状,皆跣足站在 莲花之上。菩萨曲眉细眼,高鼻方唇,五官端正,面相丰满,比例正确,体态丰腴,赤胸露 臂,长发披肩,戴臂钏,饰手环,璎珞交胸缠手,分披两侧,因风而曲;长裙曳地,绅带前 垂 ,带饰作二菊花结,结间穿璧。头上带华蔓宝冠,背光双圈,圈上悬以华顶宝盖,项下有联 珠项圈。虽然都作男相,但皆具女子之婀娜多姿,更兼雍容华贵之气派,给人以懿雅恬静 端庄慈祥的亲切之感。这些菩萨足下皆仰莲初放,并蒂两朵,中露莲蓬,花下水波涟漪,水 面荷枝分托。菩萨的头部上方分别刻以“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 “药王菩萨”、“导师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名号,字作隶体,作笔圆润, 唯长横之挑笔皆棱角方硬。上述菩萨的状貌神情完全相似,不同之处在于:
         观世音菩萨,头左向,左手稍举及胸,执以杨枝,右手下垂而执净瓶。绅带二菊花结之间穿 以圆璧,华盖状似一朵下垂的菊花。
         弥勒菩萨,头左向,双手合十及首,绅带二菊花结之间穿以方璧,华盖为覆荷叶状。
         大势至菩萨,头右向,两手捧以折枝莲花,花斜伸至额前。菊花结之间亦交穿圆璧,华盖同 观世音菩萨。
         药王菩萨,头右向,左手执一物似宝轮,右手作手印(略似大梵天王印)。绅带菊花结之间 穿以圆璧,华盖为一朵垂状莲花,中露莲蓬,花左右各有一小小的荷叶。
         导师菩萨,头右向,右手执玉如意,如意前端为一露蓬仰莲和一覆垂小荷叶,左手置于如意 莲花上端以指莲蓬。绅带菊花结之间穿以圆璧,华盖同弥勒。
         文殊菩萨,头左向,左手执一宝珠,右手执一法印。绅带菊花结之间穿以圆璧,华盖同药王 。
         普贤菩萨,头右向,右手执荷花如意,如意斜伸至冠顶,左手作手印。绅带菊花结之间穿以 圆璧,华盖同弥勒。
         以上七尊线刻菩萨像,造型和比例都十分精确,宝冠上的花蔓及服饰、璎珞也绘刻得极为 精致。所刻线条繁缛而流畅,稍稍讲究粗细,但无明显顿挫,并能依据不同部位作不同用笔 。如五官、莲花的笔法细挺圆润,衣服裙带则放逸飘举。非常讲究技法,非一般画工、刻工 所能臻及。《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石刻线画》共收录石刻线画192种,其中北魏21种, 唐代26种,清代90余种,而隋代仅石棺装饰画一种。我国的石刻线画历史非常悠久,早在 原始社会即已出现石上刻画的遗迹。东汉开始盛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坛名家辈出, 石刻线画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及至隋代,佛教艺术较前益加兴盛,石刻线画“形神之妙,远 胜于前朝”(王树村《中国石刻线画略史》)。国清寺线刻菩萨像的用笔 飞动流畅,流转 自如,错落有致,粗细自然,线条繁缛华丽,形象高贵雍容,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上乘之作。
         此外,台州开元寺(临海龙兴寺)思托和尚,于唐天宝十三年(754)随鉴真和尚东渡日 本成功。思托(724—?)不但是天台宗和律宗高僧,而且还是建筑及雕塑大师。鉴真圆 寂 后,思托所制作的鉴真干漆夹苎坐像,是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雕塑,史称“唐招提派”。还 有为日本奈良招提寺金堂所作的丈六卢舍那坐佛,现已被称为日本当时最早、最大、最精良的国宝。
         五代至两宋,台州的雕塑艺术进入了辉煌时期。佛教天台宗和禅宗兴盛,寺院的大量出现, 信教群众的增多,本地化的佛寒山、拾得和济公的面世,都为佛雕的创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随之也出现了许多闻名的佛像雕塑大师,并影响到日本的佛雕创作。宋雍熙元年(984) ,日僧〓然入宋求法,先诣台州开元寺(临海龙兴寺),后上天台山国清寺巡礼,继入东京 谒宋太宗。又求诣五台山,复归东京,游历洛阳、龙门诸圣迹,再后回到台州开元寺(临海 龙兴寺)。雍熙二年(985),〓然在台州开元寺(临海龙兴寺)等待回日本的商船,期 间非常喜欢供奉在该寺的释迦瑞像,想仿刻一尊带回日本。因此购买香木,委托寺僧德宣、 保宁、居信等主持,礼请佛像雕刻师张延皎雕作。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才雕刻完成,命 叫魏氏樱桃的携回日本。这尊佛像高160厘米,身着通肩袈裟,右手曲臂伸五指,施无畏印 。左手微曲下垂,结与愿印。背光透雕莲花唐草和十一尊化佛。佛像的背面还刻有“唐国台 州开元寺僧保宁”等字样。这尊像在日本被称为清凉寺式,成为代表性流派之一。
         宋代遗留的雕塑作品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黄岩灵石寺塔出土的文物。灵石寺塔始建于北宋 乾德三年(965),至咸平元年(998)落成,治平四年(1067)重修。出土的雕塑文 物主要有石塔,各种质地的佛像、菩萨像和彩绘千佛砖,以及人物砖、花卉砖、文字砖等。石塔由六方块石迭筑而成,第一层呈正方形,东西素面,南面凿龛雕佛。佛像高0.16米, 顶饰肉髻,身着交领裰衣,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第二层近正方形,南西北三面 凿龛雕佛,佛像高0.16米,头饰高肉髻,着宽领交襟长衫,袒胸,两手置于小腹前作弥 陀手印。第三层近正方形,南面凿龛雕佛,龛呈拱券莆,门楣饰边珠纹。佛像高0.16米, 头饰肉髻,服饰同第二层。手作弥陀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第四层近正方形,东南西三面 凿龛造像,比例、服饰、姿态同第三层。只是结跏趺坐不在莲台之上。第五层近正方形,东 西面为连珠纹拱券门,南面凿龛造像,像高16厘米,须弥座高5.5厘米。身着斜襟大衣,袒 胸, 手作弥陀印,结跏趺坐。第六层近正方形,东北面为拱券门,门楣饰连珠纹。南面凿龛造像 ,像高16厘米,须弥座高3厘米。身着交领襟衣,袒胸,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每层均刻 有字数不等的铭文。
         佛像、菩萨像和供养人像分为泥塑、陶制、石雕等几大类。泥塑造像计20尊,大多数残破。 制作方法以木头、草绳扎成骨架,黄泥羼和糠草堆贴雕塑,外表涂一层薄而细腻的白色化妆 土。眼珠、白毫大多用紫晶石嵌饰,脸部有贴金和白面二种。内衣作粉红色,外衣及袈裟用 红黄蓝紫多色彩绘。姿势有坐式或立式。陶制佛像有贴金、彩绘和素面三种。从造型区别, 可分为二组,一组均设背光座;另一组为无背光座的辟支佛。佛像有身首一模合成的,也有 身首分模制作。背光座与佛像各自雕塑成形后,生胎粘接低温烧成。陶制佛像的制作都是在 湿胎时完成的,烧成后再在素胎上施以彩绘和贴金。石雕像不多,其它还有铜立像、铁佛像 、琉璃头像、瓷坐像和木雕像等。灵石寺塔出土的这些佛像表明,具有台州风格的雕塑艺术 流派已形成。它的历史可上溯至隋代天台国清寺线刻的菩萨像,及至台州开元寺(临海龙 兴寺)僧思托,开创日本雕塑“唐招提派”。思托可称为雕塑“台州派”的祖师。塔中出土 的泥塑彩绘阿弥陀坐像、泥塑彩绘阿难立像、泥塑彩绘迦叶立像、背光座陶制佛像、陶塑辟 支佛像、石雕菩萨像和彩绘千佛砖等,可说是这一时期“台州派”的代表作。
         泥塑彩绘阿弥陀坐像,通高67、莲座高13、座直径37厘米。泥塑,外施化妆土,脸部和手指 贴金。螺发,有肉髻,披袈裟,袈裟用红橙绿等多色彩绘。脸型圆润丰满,白皙而带红晕, 额有白毫相。作上品上生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体态匀称,眉目传神,慈祥庄重。
         泥塑彩绘阿难立像,通高69、莲座高8、座径20厘米。泥塑,外施化妆土。相貌较年轻,光 头,面容姣秀丰满,肌肤洁白而带红晕。双目平视远方。上身披轻薄袈裟,下身穿描金彩绘 短裙,两手于胸前作合掌印,跣足立于仰莲台之上。仪表虔诚,神态肃然。
         泥塑彩绘迦叶立像,通高70、莲座高8、座径20厘米。泥塑,外施化妆土。光头,眉弯略隆 ,颚两侧有鬓须,两眼微合含笑。五官秀雅且丰满,略有皱纹。右肩披彩绘袈裟,左肩裸露 ,下身穿描金彩绘短裙。双手合掌于胸前作外缚印,跣足立于仰莲台之上。神态温和虔诚, 富有动感
    背光座陶制佛像,通高36厘米。从莲座至背座顶端彩绘齿状火焰纹光环和七支头光。头饰肉 髻,额有白毫相,脸部圆润。身穿高领红色褶袍,双手于小腹前作禅定印。仪态庄重凝然。
         陶塑辟支佛像,通高27厘米。泥塑成形,经高温燃成陶质地,外施化妆土。头饰肉髻,螺式 发髻。内穿高领褶衣臀,外披袈裟,两手于膝上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上。
         石雕菩萨像,通高41厘米。头戴方冠,面部圆润丰满,颈饰璎珞项圈。身穿宽领长袖衫,两 腕带有手镯,小腹间饰二根绶带脚。右手护胸,左手抱腹,跣足立于重瓣仰莲台上。阴面赭 画八卦图。
         彩绘千佛砖,长方形,长26、宽20、厚3厘米。砖坯呈灰白色,火候较高。制作方法有二种 ,一种是全模,另一种半模加彩绘图案,其佛像、图案基本相同。全模的一种,上方两角均 模印“千佛”两字。佛像坐序分上下两排,每排五尊,横式。佛像上方及两侧边缘均饰幡垂 飘,佛像之间以菩提树相隔,每尊皆设背光座、头光,火焰闪烁四射。佛像每砖十尊,头皆 有肉髻,脸部贴金。上排自左至右,一、五尊为红彩,二、四尊为紫红彩,第三尊为金彩。 下排自左至右,一、五尊为青绿彩,二、四尊为橙红彩,第三尊为紫红彩。佛像均穿宽领褶 衣臀,两手置于膝盖上作禅定印,结跏趺坐莲台上。其中上排中间第一尊佛像的手印为莲花 合掌,下排中间第一尊作说法印。另一种半模,主要缺“千佛”两字和幡幔,莲花、菩提 树等用彩色绘出。佛像形制、衣饰彩色同“全模”。
         人物砖中,有观音、武士、金刚、吴越四王像、戏剧脚色和供养人等。花卉动物图案有桃花 、梅花、莲花、卷草和虎形图案等。文字砖则有诗歌、记事、纪年和祈祷等硬笔砖书。这些 砖刻的工艺技巧和处理手法,主要以弧线、圆点线、卷曲线、斜棂线等线条来表现对象。画 面构图严谨,布局得体。抽象变形的神话人物,去繁就简的继承了盛唐“经变”艺术的优良 传统,具有古拙之美和凝练之美。从画面中,我们既可看到写实的“定点透视”技法,又有 “不定点透视”,表现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临海真如寺阿育王塔石刻,也是宋代的雕塑作品。《台州金石录》引《两浙金石志》云:“ 临海县东乡真如寺三门左右塔凡二所,砌石各三级四面,高六尺。左所中刻四如来像,上级 刻四阿育王像。右所中级前三面刻如来像,后一面题记;上级亦刻四阿育王、七如来像。” 据《台州府志·金石考》:朱戒宝于北宋天禧五年(1021)八月发愿建塔,翌年(1022 )五月建成。清同治时(1862—1874),知府刘璈废寺埋塔于土中。光绪二十三年(18 97),知府赵亮熙修寺时复出。现尚存石刻如来像一躯,高30厘米。佛像为半浮雕式,有 莲花座,外表已风化剥落。石刻尽管已成残刻,但仍不失为一件精美的雕刻艺术品。
         台州还是南宋浙江的主要刻书地之一,著名刻书家为唐仲友。唐仲友(1136—1188),字 与政,又称说斋先生,金华人。绍兴进士,曾知台州。著有《六经解》、《帝王经世图谱》 、《说斋文集》等。其刻书活动主要是南宋淳熙间知台州在临海时,所刻之书有《荀子》、 《杨子法言》、《中说》、《昌黎先生集》、《后典丽赋》等。
         《荀子》二十卷,战国荀况撰。为唐仲友于淳熙八年(1181)在临海台州任上 所刻。此书刻工共有十九人,以蒋辉所刻为 最精。刻成后,人称“宋椠上驷”,赞其“雕镂之精,不在北宋蜀刻之下”。现日本尚有藏 本,举为国宝。
         《杨子法言》十三卷,汉杨雄撰;《中说》十卷,隋王通撰;《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唐韩 愈撰;《后典丽赋》四十卷,唐仲友自撰。此数书同为唐仲友于淳熙八年(1181)在临海 所刻,但《后典丽赋》未收于《四库全书总目》,故传本不明。
         宋代台州刻书比较著名的还有《三礼图》、《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颜氏家训》、《三 隐诗集》、《石林奏议》、《天台集》、《赤城志》、《净觉十谏书》等。
         《三礼图》二十卷,宋聂崇义撰。淳熙二年(1175),陈伯刚重刻。
         《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三卷,宋张九成撰。淳熙元年(1174),黄岩丞刁骏刻。
         《颜氏家训》七卷、《考证》一卷,北齐颜之推撰。淳熙七年(1180),台州郡守沈揆所 刻,为台州公使库本。
         《三隐诗集》一卷,唐寒山、拾得、丰干撰。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天台国清寺僧志 南刻。
         《石林奏议》十卷,宋叶梦得撰。此书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由台州郡守叶笺刻印。 傅增湘评:“板式阔大,雕镌雅隽,海内孤帙,可宝也”。原刻本现藏日本静嘉 堂文库。
         《天台集》二卷、《别编》一卷、《续集》三卷,宋李庚、林师〓、林表民等编。南 宋嘉定元年(1208),台州太守李兼刻于台州州学。
         《赤城志》四十卷,宋齐硕等修、陈耆卿纂。嘉定十六年(1223)刻于临海。
         《净觉十谏书》二册,宋僧净觉撰。南宋端平二年(1235),台州白莲寺(临海)比丘宗 岘开板流通,丹丘王庸刊。王庸是台州王氏石刻世家中的一员,刻碑和刻书本是两个行业, 刊刻的材料、技法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王氏手里都能互通,这也说明台州雕刻匠人功力的深厚。
         宋代台州还曾出现过一个石刻王氏世家,刻石延续时间相当长。起于北宋政、宣(1111—11 25)时期,迄于元初(1271—1294),覆盖整个南宋,约计一百七十年。这个世家刻工人 数众多,除了王大辂与王辂、王之才与王才、王之彬与王彬、王正已与王正各同为一人外。 尚有王裳、王赏、王棠、王贯之、王之宾、王庠、王庸、王序、王绍祖、王仲、王信、王阶 、王天佑,共十七人。台州有石刻文字,从隋唐开始。据不完全统计,唐至五代三百五十三 年,可考的有碑记、墓志33种(不包括摩崖、经幢等,下同);北宋一百六十八年,88种; 南宋一百五十三年,278种。如果按各该时代的积年平均计算,则北宋为唐至五代的五倍, 南宋为唐至五代的十七倍,又为北宋的三倍多。
         正是南宋石刻的广泛兴起,才出现了王氏石刻世家。
         元代的雕塑遗迹虽不多,但不乏精品佳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临海的大岭石窟造像、龙兴寺千 佛塔和水洋佛号石柱。
         大岭石窟造像位于临海城关以西约18公里的大岭头山岗上,石窟西向,南距临(海)仙(居 )公路1.4公里。石窟凿于元至正元年(1341),为元中顺大夫台州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 秃坚董阿等捐奉建造。造像原共五尊,因多年前遭受破坏,现仅存菩萨像一尊,及壁龛内附 造的小佛像一尊。菩萨像座落在石窟的北端,南向,通高4米,其中头部1.5米。壁龛内的 小佛像高2.45、宽1.6米,龛高2.8米。岩壁间有石刻题名,除额书“大功德主”及秃坚 董阿的结衔题名外,余皆严重风化,模糊莫辨。大岭石窟造像尽管已非原貌,但还可看得出 这是一处佛殿窟。又因其开凿于东南沿海地区,而意义非同寻常。
         龙兴寺千佛塔重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塔身第一层各面砌四排直面佛像砖,每排十一 块,东面减去门的位置,故每排仅七块,计二百四十八块;第二层直面佛像砖三排,每排八 块,加上佛龛内各有八块,计一百八十四块;第三层在东北面,每面直面佛像砖三排,每排 六块,加各佛龛内八块,计一百四十八块;第四层在东南面,每面直面佛像砖同三层,唯各 佛龛内仅六块,计一百三十八块;第五层在西南面,佛像砖同四层,计一百三十八块;第六 层、第七层均各有佛像砖,总计佛像砖1003块。佛像砖系模压烧制,为半立体浮雕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水洋佛号石柱在水洋镇水洋村后的殿头岗上,距临海城关16.5公里。石柱方形,通高3.37 ,其中顶部高0.3米。柱顶为六角形盘石,三层塔式帽状,径大于柱。柱上端做成卷杀,柱 四面均刻有文 字。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文字已风化不清,仅南北两面尚隐约可辨。北面 刻“南无释迦牟尼世尊、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下面刻双行小字“癸酉 至顺四年(1333)九月二十二日树闲后人阮〓等徙立”题记。南刻“南无大慈大悲观音 菩萨摩诃萨,甲子泰定元年(1324)三月六日〓〓〓人〓捐赠建立,立此等 赞曰……。”柱下有础,方形平面。从题记来看,泰定元年(1324)当为石柱初立之年, 至顺四年(1333)则为徙立之年。同时可知,石柱乃从他处徙立于此。
         明清以来的雕塑遗存多为墓前石刻、石雕、碑记等,也有小的石窟造像。墓前石刻有临海的 明王士琦墓前石刻、赖峙杨墓墓前石刻、金立敬墓面石刻、侯缄墓前石刻和玉环的陈参墓前 石刻等。石雕有温岭的圆雕石虎;仙居的石匠柱灯;三门的蟠龙石柱等。碑记主要为临海的 谭纶画像碑。石窟造像在临海的水洋清潭头。
         王士琦墓前石刻,位于临海张家 渡镇张家渡村王葬山,墓前石刻依次为碑亭、石人、石马、石虎、石羊和华表。碑亭原有二 座,一座已毁,今尚存左侧的一座。亭全部为石构,平面基本上为方形,正面宽2.37、侧 面宽2.15米、通高4.15米,其中顶脊高0.49米。亭顶阙式,脊饰鸱吻,中间部分略损。 石人二个,通高3.26、肩围2.41、身围2.72、肩宽0.9、颈周0.11米,其中头高0.695 米。二石人左有须,右无须,两手均捧朝板。石马二匹,背饰雕鞍,通高2.21、身高1.37 、身长1.57、脚高0.62米,自基座至头部高2.1、基座长1.92、宽0.98、厚0.11米。 石虎二只,蹲状,通高1.43、身长1.44米,基座长11.28、宽0.615、厚0.19米。 石羊二只,通高1.22、身长1.15米。石华表二根,高4.55、柱径0.53米,周身浮雕云龙 纹,浮雕深度一般为0.33厘米。
         赖峙杨墓墓前石刻,在临海杜桥大汾后洋村赖峙。杨墓为明辽阳总兵杨文父亲之墓,今墓已 毁,墓前石刻尚存。主要有:石人二尊,五官略风化,通高2.1、身宽0.74米。石虎和石 羊各二只,已残。另有无字石碑一通,顶端饰云纹,高2.46、宽1、厚0.29米;碑座一只 ,须弥座形式,刻有莲纹。
         金立敬墓面石刻,今藏临海博物馆碑林。此墓面石刻高0.96、宽1.665、厚0.12米。上浮 雕有“鲤鱼化龙”三条,另鲤鱼一条。右上角刻祥云护日,下端雕成假须弥座。石刻气势生 动,鳞爪分明,刀法流畅,造型精美。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是不可多得的石刻佳作。
         侯缄墓前石刻,在临海城关西郊松二村侯家自然村坟山岗的侯缄(1488—1546)墓前。该 墓墓面石构,坟坛三道全部用石板铺地。墓前石刻有石人、石马、石羊各一对,以及碑亭一 座和牌坊一座。墓面石构,上部仿木构建筑,下部用浮雕石板构合,坟首石刻祭文。现除 石牌坊已毁外,余皆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陈参墓前石刻,座落于玉环田马金字山麓。石刻雕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尚存石羊和 石马各一对。石羊高75、身长90厘米,两个犄角呈螺狮形下卷,前肢跪,后肢伏,给人一种 温顺、驯服的感觉。石马高1.3、身长1.6米,比例恰当,背负锦鞍,雌雄可辨。这两对石 雕,各用一块整石雕成,刻工精美,造型古朴。艺术风格独特,雕刻技巧相当精湛。
         圆雕石虎,原为明南京兵部尚书赵大佑墓前石兽,现保存于温岭大溪冠城桥里村龟山。石虎 雌雄一对,都作蹲状,昂首鼓腹,前腿直立,后腿蹲地,曲尾。雄虎张口露齿,连基座头高 1.33,尾高0.45米;雌虎紧闭双唇,连基座头高1.27,尾高0.42米。造型准确,线条遒 劲,身上斑纹清晰,虎视眈眈。气势威猛,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
         石柱灯,在仙居城关下赵巷水孔头。灯雕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通高3.45米,外 形似屋,尖顶,四角排檐,两侧镂成“火”字形窗孔,里面空敞,供放置灯具之用。
         蟠龙石柱,四根,在三门县亭旁胜和村。石柱系粉红色蛇盘石所雕,每根长2.8米,直径0.3 3米。工艺采用浮雕、圆雕等多种传统技法。线条流畅,柔中有刚,立体感强,须眉清晰 ,麟爪分明,形象生动,神态逼真。昂首翘尾,张口含珠,左盘右旋,威武神骏,具有典型 的台州艺术风格。
         谭纶画像碑,在临海东湖石刻碑林。碑高218、宽108、厚13厘米,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三月临海县知县黄诰、耆民杨景威等立。碑端篆额“前郡太守谭公画像”,中为谭纶坐像 ,左童右仆,白描阴刻。碑额以下,画像之上,刻题赞一篇,计142字。题赞简述谭纶“有 大功于东南”、“民思其德”,因“勒公像于堂”的前后经过。
         水洋清潭头石窟造像,在临海水洋清潭头村西约0.5公里处的石佛堂后面,为明代作品。造 像共大小两尊,大者凿壁成窟,系释迦牟尼像,通高3.5,其中头高0.75、身宽1.06米。 佛像造型丰满,螺髻高耸,大耳下垂,胸部袒露,手作弥陀印,结迦趺坐于莲台之上。小者 凿于岩背,连椅状石座通高1.18,其中头高0.35、身高0.4、石座高0.4米。像亦作结迦 趺坐形,身与首以榫卯相接,身躯凿卯,以颈为榫。面部先做成平面,再刻上五官。二像中 ,大像雍容有度,惟衣纹雕刻浅拙,为美中不足。
         清时,台州最著名的雕刻专家为方絜。方絜(1800—1838),字矩平,号治庵,黄岩人。 为乾嘉(1736—1820)后刻竹名手,人称“方竹”。方工诗善画,精于铁笔,刻竹尤为绝 技。凡山水、人物写照,皆自为粉本,于扇骨、臂搁及笔筒上,阴阳坳突,钩勒皴擦,心手 相得,运刀如运笔。尝为达受作《庐山行脚图》像于竹臂搁,须眉毕现。又曾为阮元(1764 —1849)作八十岁像,更佳。为张廷济(1768—1849)刻清仪阁图,竹树蒙密,篱落参差 ,有 郭河阳、赵千里笔法。又为其刻貌,修广仅三四分,须眉毕肖,见者羡为独绝之技。方絜为 浙江竹刻崛起的关键人物,方絜一出,浙江竹刻始为世人所重。
    2012-06-29 09:11:00
    © 2009 ZJLI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