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
浙江戏曲
非遗保护
文物保护
文化建设
返回
->
首页
->
民间文化
台州艺术建筑
从考古发现看,玉环三合潭新石器、商周和春秋战国的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干栏式木构建 筑的遗址和古建筑留存的木桩和有榫卯结构的木柱。玉环三合潭位于东海之滨,特别是所发 现的商周干栏式木构建筑的遗址,非常清晰和完整,并且是一处典型的村落遗址。专家认为 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它不仅对研究古代建筑史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为 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岛屿的古代文明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台州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建筑,为寺庙建筑。以临海开阳观为最古,据说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 二年(26)。此后,三国时已有多处寺庙建筑。道教建筑有黄岩的龙光观,建于三国吴黄 武中(222—229);天台的降真庵,吴赤乌元年(238)建;天台的天台观、妙乐院, 均赤乌二年(239)建;仙居的侯神馆,吴时建。佛教建筑有天台山的资福院、翠屏庵、回 峦庵,均建于吴赤乌二年(239)。黄岩的演教院,亦建于吴赤乌二年(239);广孝寺 则建于吴赤乌中(238—251)。路桥的广化寺,建于吴赤乌四年(241)。历代以降, 寺庙、古城、古塔、古桥、古牌坊、古民居等建筑大量出现,各具特色,艺术水平相当高。古寺庙建筑今存著名和有特色的,当推天台的国清寺,临海的孔庙大成殿,黄岩的孔庙和临 海的元帅殿。
天台国清寺在天台山南麓,北离天台县城3.5公里,是佛教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始建于隋文 帝开皇十八年(598),现存建筑基本上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建时的规模。国清 寺建筑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风水与传说的融合,独特的建筑布局,庄重朴实的艺术手法 ,明快的空间和过度空间等方面。
国清寺建筑的选址是风水与传说融合的产物,国清寺的选址,自然而然地遵守了风水所说的 选择方法。其所处地形五峰环抱,双涧回流,是风水中的最佳地形,即风水家们所谓的“四 灵”式地形;从建筑来看,国清寺山门外的七佛塔,在风水中象征着七星之象,丰干桥是风 水所说的水口关锁,而殿堂的布置亦是风水干预的结果。另一方面,国清寺建筑的选址也受 传说的影响。据《天台山方外志》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于陈太建七年(575)初 入天台山,先于佛陇修禅,遇一老僧云:山下有皇太子基,可造寺院,大师云:今非其 时,待三国统一后当有贵人必造此寺,寺若成国必清。果然,在智者大师死后的第二年即隋 开皇十八年(598),晋王就命司马王弘与智者大师的弟子章安灌顶,在“皇太子基”营建 寺院。寺成初名天台,隋大业元年(605)改为国清寺,同时,国清寺的其它殿堂和景观。 如雨花殿、伽兰殿、锡杖泉等,几乎都有美丽迷人的传说。更增添了国清寺的无限魅力和佛 教所宣扬的神秘性。
国清寺的建筑布局,从结构章法看,其起自山门外的七佛塔与寒拾亭。与其它寺院比较,天 台 山石梁方广寺为虚起,宁波天童寺起自山门,而杭州灵隐寺则起自“咫尺西天”照壁。自七 佛塔至山门,国清寺采用的承接手法,是溪流承接。而其它寺院的承接方法,宁波天童寺、 杭州灵隐寺等用的是林木承接,天台真觉寺、宁波阿育王寺等用的是甬道承接。从殿堂的布 局看,中国古代殿堂的布局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而国清寺却独出心载,在整个建筑 组群中安排了四条纵轴线,造成了不对称的平面布局,这种布局,在其它的佛教寺院中是不多见的。
再从主要殿堂的布局看,一般说寺院的主要殿堂,如大殿、法堂、毗卢殿、天王殿、藏经殿 、方丈楼,或以戒坛、或以藏经殿等为末端,国清寺则不然。其中轴线上的殿堂布局,依次 为弥勒殿、雨花殿、而以大雄宝殿为末端,并将应置于中轴线上的法堂与藏经阁置于西轴 线,方丈楼置于东一轴线。这一切就构成了国清寺独特的建筑布局。国清寺建筑的艺术手法 融宫式建筑与民居建筑于一炉,如中轴线上的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均按宫式建筑营建 ,歇山顶,木构架,配以斗拱、彩画,既显豪华又具有威严庄重的气势,而两侧三条轴线上 的建筑全采用一般建筑的营建手法,如三圣殿为硬山两坡顶,配以马头墙,同时装饰有少 量的斗拱、雀替及抱头梁上作浮雕等,简洁朴实,具有浓郁的民居风格。又如国清寺山门, 既有宫式建筑的特点,又有民居建筑的特点,是宫式建筑与民居建筑的统一体。山门外形简 单,比例恰切,与“隋代古刹”照壁浑成一体。山门造型优异,在3.9乘以1.56米长方形 平面上立柱支三架承歇山屋顶,在檐桁下出挑了两垂花柱,在垂花柱与四攒斗拱间悬挂“国 清讲寺”匾额。门侧墙呈八字形,门檐两侧垂花柱,如挂落、如彩灯,气氛热烈,整个大门 低矮,高宽比例亦仿民居尺度。这些处理手法,让人感到端庄而朴实,热烈而亲切。此外, 国清寺建筑中用以联系各个大小院落的“廊”,也是台州民居建造中通常采用的处理手法。
大成殿位于临海城关友兰巷,为“先圣庙”的主体建筑部分。“先圣庙”亦名“孔子庙”, 大成殿即孔子庙的主殿。庙始建于北宋,具体年代不详。原在旧府治之后,北宋康定二年( 1041),台守李防自东城徙此,并创建台州府学。及后屡有兴废,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 (1867)重修。庙初建时规模较大,皇二年(1050)曾创屋五十楹。今存大成殿纵深 五间,抬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高18.48米,通面宽、通进深均21.3米,殿内面积达453 .69平方米,形制相当宏伟。平身科明间四攒,稍间三攒。每缝六柱,共计三十六柱。金柱 比其它柱础略大,柱径51厘米,柱础高60厘米,础径达81厘米。殿内装饰繁复,梁柱、斗拱 等基本完好,其中梭柱、侧脚等做法,为宋代古建的做法。大成殿是台州现存较大的清代建 筑,就单体而言,其规模明显超过号称“南孔”的衢州孔庙大成殿。
黄岩孔庙,旧名文庙,在黄岩城关中心钟楼南大樟树西。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建,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均 曾重修。大成殿通面阔五间,通进深五间,抬梁式结构,重檐歇山顶。殿柱大可合抱,柱础 或刻龙或雕凤,前檐柱雕龙琢狮,尤为精美。殿南有东西庑各九间,大成门五间。大成门又 称戟门,东西有更衣亭与神厨各三间。大成门南有泮桥跨泮池。泮池以状名,又称半月池。 东南还有奎星阁三楹,也是重檐歇山顶。庙宇建筑共三十七间,是台州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古 建筑群。
元帅殿位于临海城关桂花巷,建造于明弘治二年(1489),内祀临侯(民间俗称“林元帅 ”)。整个建筑由院子、大殿、后殿三部分组成,院墙和大门为近年重修。门额上嵌木质“ 阖保康宁”四字,似为明代旧物。门柱石质,上镌“延寿欣逢四月朔,良辰恰遇八堡安”对 联一副。大殿硬山两坡顶,面阔、进深各三间。通面阔13.2米,其中明间5.64米,南北次 间各3.08米。通进深14.45米,台阶高0.3米,踏步一步,台明宽1.4米,脊檩背至内地 坪高8米。大出檐,屋面铺望砖,上盖小青瓦,地面石板铺作。梁架为七架梁带前卷棚廊轩 后单步,抬梁式构造。殿内共用柱二十根,内柱高3.97米,柱底直径0.39米,方柱四角圆 形,柱头卷杀。内柱柱础高0.5米,最大直径位于腹部偏上,上周饰一道勾云纹和一道划纹 ;檐柱柱础高0.33米,最大直径亦腹部偏上,上周饰覆莲纹。梁两端之雀替呈水浪机状, 属纯装饰用。前廊轩置三根单步梁,承支卷棚。斗拱为一斗三升,平身科明间二攒,次间用 一攒。翘上搁置长方形木块,外拽做成耍头形,里转雕成麻叶头状。柱头科用插拱承托檐檩 ,前檐用斗拱承托撩檐枋,并沿用上昂手法。脊檩用蝴蝶木稳固,采用了明代常见的形制。 元帅殿大殿建筑,用材粗壮,结构简洁大方。整座建筑,仅在梁上饰以简单的云纹。特别是 前檐不用金、衢等地常见的牛腿,而用斗拱承托撩檐枋,,并沿用上昂手法,都明确反映了 台州木构建筑的特色。
台州境内古城以天台为最早,始筑于三国吴永安中(258—264)。孙恩城,在黄岩的峤岭 (今属温岭)。高四丈,周六百步,东晋隆安中(397—401)孙恩所筑。台州府城(临海 城)始建年代无考,约筑于东晋隆安末(397—401)。其后,至唐高宗上元二年(675) ,又筑仙居城和黄岩城。宁海县城始建年代无考,唐永昌元年(689)自海游(今三门县 城)迁徙。明洪武二十年(1387),汤和、方明谦筑临海桃渚土城,设置千户所。同时, 汤和亦奏请在三门的健跳设千户,千户尚膺筑城。古城形似马蹄,高二丈三尺,围三里二十 七步。门有二,西为登明门,北称崇武门。洪武二十年(1387)筑城的还有临海的海门卫 城、温岭的松门卫城和隘顽城。洪武二十八年(1395),又建临海的前所城和温岭的新河 城。正统八年(1443),户部侍郎焦宏为抗击倭寇的入侵,改筑土城为石城。嘉靖三十一 年(1552),始筑太平县城(即今温岭)。城周围四里四百七十七步,城上置敌台九座。 设六门,迎辉门、观海门、延照门、仰山门、小南门和小西门。迎辉门和观海门外复立月城 ,其它还有越溪巡司城、长亭巡司城、曼岙巡司城、窦岙巡司城及铁场巡司城等。现仅存台 州府城与桃渚城。
台州府城,即临海城。平面大体上呈四方形,城墙东、南、西三面平地而建,北面蜿蜒跨建 于北固山脊。高约三米,周围6000米,三面环山,一面际江,形势极为险要。现存城墙除东 面外,余均重修完好。同时保留着四个城门和瓮城,“马面”尚存六个。台州府城的建城时 间, 已无可详考。但至迟可以上溯到隋代以前的六朝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台 州城虽然只是一个府城,规模也不算大。但其两面临江,一面临湖,一面背山,形势险要。 明著名人文地理学家临海人王士性在其名著《广志绎》卷四中指出:两浙“十一郡城池,唯 吾台最据险,西、南二面临大江,西北〓岩〓箭插天,虽鸟道亦无。止东南面平夷,又有大 湖深濠,故不易攻。倭虽数至城下,无能为也。”作为台州的政治中心,从军事的角度看, 府城阻江背山,易守难攻。诚如前引王士性所说,的确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从生活角度言, 府城地处台州之中,水陆交通便利,城区水源充足,平坦向阳,也算理想之地。然而由于地 理环境的特殊性,即上游天台、仙居之水汇聚于此,加上大田港水的对冲和海潮的回涨,水 灾的危害性、破坏性非常之大。这就构成了台州府城建筑的特殊性,军事和防洪的双重功能 。
台州府城在构造上有其十分明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城门的结构和“马面”的形式。这些结 构与形式都显现出与其它古城,特别是北方的古城完全不同的风貌。城门为了适应防洪的需 要,除了设置防洪闸外,启闭的城门必须高于门洞。而城门既不能做在门洞的外口,又不应 做在门洞的内口。因为做在门洞的内外口,既不美观又不实用,只有做在门洞的中间最为理 想。可拱券形的门洞对高于门洞的城门来说,根本无法启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门的做 法是在门的内侧作了二方面的特殊处理:一是根据城门的开启范围,在顶上透出一个相应的 空间,这个空间一直做到城墙的顶上,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横长方形的天洞,这样就很好的解 决了启闭与防洪之间的矛盾;二是为便利交通以及增加防洪抗衡能力,在门的内侧向两边作 了外扩,外扩的范围视门的大小而定,比单扇门的宽度略大些,扩深一般每边在40—50厘米 之间;当然,外扩的范围底部与顶上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由于收分的关系,顶上(天洞)略 小一些。如此处理的最大优点是,在不缩小城门通道空间的情况下,使物资运输、车马出入 都非常便利。据了解,这样的城门构造,在全国是罕见的。“马面”的形式也不同于他处, 现存六个马面,在形式上都不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方形或长方形,而是将江上游方向做成斜 面或弧面。这种做法可以大大减少洪水的冲击力,因而也就大大增强了城墙的整体抗洪能力 ,而在军事上则可以起到同样的防御功能。
桃渚古城为明代抗倭遗址,位于临海市以东50公里,是明代东南沿海为抗倭而建置的41个卫 所中至今仅存的所城。也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抗倭古城。桃渚城不仅保存着城墙和城门 ,还保存着完整的明代街巷琚上道格局,并遗留有许多明清时期的民居及大量文物古迹。桃 渚城周长1366米,现存高平均3.6米左右,宽度5米。有东、南、西三座城门,东门宽2. 15,高2.30,深3.15米;南门宽2.80,高2.40,深3.20米;西门宽2.75,高2.42, 深3.60米。三座城门均筑有瓮城,且基本完好。城上原有敌台十四座,城墙外围因建台加 砌而略似“马面”。现尚存十二座台址,其中原东、西二座敌台系戚继光在此大败倭寇后率 众建造的。城北将台山还有戚继光当年在此检阅、操演部队、调兵遣将的大、小将台,其它 如衙门校场、主街上错齿相交的巷道等,都是桃渚城抗倭设施体系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 聚落格局,不仅具有军事上的科学价值,同时还有其不可替代的特色。桃渚城的古建筑也有 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清、民国等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 济和文化。城内现在还保留着较完整的明清宅院十三座,其它类型的古建筑还有宗祠、庙宇 、桥梁、店铺等。虽然有的已有较大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仍反映着宗法制农业社会及抗 倭军事设施的历史风貌。古建中的大木作,结构特色鲜明,装饰木雕丰富,石漏窗很有特色 。
桃渚城外周围的上堂狮子山、桃渚石柱、杜桥市场山、杜桥竹峙山、上畔老人家山山顶上, 还有当年为抵抗倭寇的侵略而设置的十三座烽火台。这些烽火台皆为方形,上敛下宽,均以 石块砌筑。其中,上堂狮子山烽火台保存最为完整。台残高3.30米,台基部分各面宽7.30 米,台面宽6.30米。
台州古塔最早见于记载的,为临海的涌泉寺塔,始建于东晋太元十八年(393),塔砖有 “大斧、中斧、小斧”等铭文。及后,历代均有建造,历史上数量很大。据不完全统计,仅 天台山一地即有38座之多。且这些古塔建筑艺术非常高超,有的还对日本的塔建筑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如日本国东半岛镰仓时代所建的国东塔,就是以天台山七佛塔为“祖型”的。台 州境内现存古塔还相当多,临海有龙兴寺千佛塔、巾山东塔、巾山西塔、南山殿塔、罗渡石 塔和八叠桥石塔;天台有国清寺塔、赤城山塔;黄岩有灵石寺塔、瑞隆感应塔、庆善寺塔、 瑞岩净土寺塔、水口石塔和方山双塔;温岭有文笔塔、文峰塔;仙居有南峰塔、福应塔、管 山塔;椒江有太和山塔、牛头颈塔和小圆山塔等。其中以天台的国清寺塔,临海的龙兴寺千 佛塔,黄岩的灵石寺塔和仙居的南峰塔为最具艺术特色。
国 清寺塔位于祥云峰西麓,国清寺前干道右侧的山坡上。国清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 601),现存之塔系南宋建炎二年(1128)重建。塔为楼阁式砖塔,六面九级,残高59 .4米,边长4.6米,无塔刹,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第一层东西向各开一拱门,内空;二 至九层六面各设佛龛。塔身每层架角梁木枋,斗拱挑檐,平座倚柱,椽檐瓦栊。塔檐斗拱 为五铺作,平座斗拱为四铺作,转角倚柱挑出一半。第一层补间铺作一朵,其上至九层均作 二朵。佛龛内砖壁均刻浮雕佛像三尊,每尊高18厘米,俱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秀眉慈目, 颈饰缨珞,紧衣宽袖,神态逼真。全塔结构精巧华丽,雄伟壮观。虽年久失修,风采不减当 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龙兴寺千佛塔,又名多宝塔,俗称瘌头塔。在临海城关龙兴寺内。龙兴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 (705),初名“神龙寺”。二年(706),改名“中兴”。景龙三年(709),复改 名“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又改名“开元”。寺塔至迟建于天宝三年(744) ,后毁。元大德三年(1299)重建,其中二层系杭州灵隐寺僧淳具为追荐其考妣翁婆 捐资建造。塔为六面七级砖木混砌楼阁式塔,其内中空。残高28.66米,勒脚边长3.66, 对角径7.12,塔内空径1.8米。塔之东面第一层有门,门高2.1,宽0.66米,上端稍似拱 券形。第一层以上唯菱角牙子叠涩三道,无腰檐与平座。自第二层以上,各面均设一佛龛。 转角都作倚柱,塔身满砌佛像砖,总计佛像1003尊。佛像砖系模压烧制,为半立体形式。因 年代久远,风雨侵蚀,佛像大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残损。
灵石寺塔,位于黄岩头陀潮济灵石山下。灵石寺创建于东晋隆安二年(398),初名露山 ,后改为灵石。南宋绍兴中(1131—1162),谢克家乞为香烛院,名教忠崇报寺。寺院大 殿前有东、西两塔,以藏佛舍利、贝叶经等。今寺中仅存西塔。关于塔的建造年代,史无确 载,但塔上宋乾德三年(965)的铭文砖,即是建造时间的明证。塔为楼阁式砖石塔,六 面七级。塔身逐层收分,每面明间辟门,内供佛像。门旁有方形断面的 柱,将各面分 为三间。转角处置六边形倚柱,柱头之间以阑额作联系构件。各层均有叠涩腰檐,层层挑出 。腰檐之上,再用砖叠涩出平座。从第三层起,阑额上施补间栌斗,无其它斗拱。每层塔身 、腰檐、平座等结构形式基本一致。
南峰塔,在仙居南郊的南峰山上,距县城约1.5公里。塔建于北宋天圣十年(1032)至明 道二年(1033),为楼阁式砖塔。六面七级,高23.8米。塔身单筒形结构,内部中空, 内壁自下而上凿出足窝,以供登高。每层由平座、正身、腰檐组成。东南和西北当中开门, 其余为门式壁龛,塔檐用菱角牙子砖与平砖相间叠涩而成,塔顶用平砖叠涩收顶。
台州境内桥梁多为拱桥,从《嘉定赤城志》等所记,始建于宋以前者,为临海章安桥,创于 汉末晋初,以旧志载晋泰始中(265—274),章安令成公绥登桥望江制《云赋》可证。及 后历代无可证者,至宋代具体标明建桥年号的有24座。而笼统称宋修、重建的 有125座之多。现遗留下来的桥梁,保存比较完整,建筑艺术高超的尚有:临海的永丰桥、 新桥;天台的临川桥;黄岩的五洞桥、下浦桥、小澧桥;三门的花桥;仙居的镇安桥;椒江 的章安桥等等。而现已消失,但在历史上留有一笔的,则为临海的中津浮桥。
中津浮桥,原在临海县南一里,创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为台州太守唐仲友所建。唐 仲友于淳熙七年(1180)到临海做官,为了解决灵江这潮汐河流的修桥事:“度高下, 量广深,立程度,以寸拟丈(百分之一的比例模型),创木样置水池中。节水以桶,效潮进 退,观者开喻,然后赋役。”根据实际的地形、水文情况,用模型拟潮水升降,想出了巧妙 的方法,在模型上研究透彻,然后再施工。此桥的规模是“筑两堤于皇华亭以东,以巨石 ,贯以坚木(埋了系缆桩)。载护以(堤外再植短桩保护),楗中为级道(中设踏步), 两旁为却月形,三其层以杀水势。南堤上流为夹木岸以受水冲。堤间百十有五寻(九十二丈 ,约三百米),为桥二十有五节,旁翼以栏,载以五十舟,舟置一碇。”这种布置计五十舟 ,二舟为一组,称为一节。“桥不及岸十五寻(约四十米)。为六筏,维以柱二十,固以楗 , 筏随潮与桥岸低昂,续以版四。锻铁为四锁以固桥。纽竹为缆,凡四十有二,其四以维舟, 其八以夹桥,其四以为水备,其二十有六以系筏。系锁以石四,系缆以石狮子十有一,石 浮图二。缆当道者,植木为架。”这里随潮低昂的关键在柱和筏。六筏由圆木组成,上搁桥 面板,板下为系筏竹缆。板上栏杆处亦为系筏竹缆及夹桥竹缆。这样,筏便好象六节铰接的 木链。每筏中间各铰处都嵌在木柱炎间,作为随水升降的导向。靠岸筏端固定地“铰”接于 石堤。靠船一端以船边竖木为导向。当高潮时,所有的筏都浮在水面,因为有柱的导向及竹 缆 系住,不会被潮流所冲动。在最低潮时,除最外端的所有筏端都落下搁在预设的有坡度的楗 上。在高低潮之间,若干筏筏端浮在楗上,筏和船桥相接之处,桥面高低有差。链由于 高低潮时倾斜度不同,其水平差距有伸缩,所以用四块跳板搁接,即“续以版四”。唐仲友 用接活动引桥的方法,在八百年前解决了复杂的潮汐河流浮桥的问题,可称是一位不亚于沈 括的实干家。可惜桥今已不存。
永丰桥,在临海汛桥镇汛桥村的西口,东西向架于通向灵江的小溪上。俗称汛桥,地亦以桥 名。桥始建年不详,明嘉靖中(1522—1566)由邑绅蔡潮捐金所重建。桥梁结构为半圆形 石拱桥,单孔,长19.8米,宽3.85米,全部以长工方形块石砌筑。两旁均有石护栏,每边 各置望柱八根,柱头雕刻狮子、莲花等。莲花又有仰、覆、含等状,惜半数已毁。栏板每边 七块,每块文饰不一。南边中心栏板所刻为双狮戏球,北边中心则为三麒麟,其余或饰回纹 ,或饰缠枝、人物等。桥栏两端有云状抱豉石,中刻卷草纹。中心栏板外壁各刻“永丰桥” 三字,上款为“大清乾隆五十九年,”下款为“岁次丙寅桂月,西岙谢……”等字。桥东尚 有桥亭一座,方形,两坡顶,每边树八石柱,形式略似路廊。
新桥,在临海城关新桥头村与曹家、山下村之间。桥始建于明景泰间(1450—1456),现 存之桥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桥梁结构为拱桥,五孔,故又称五洞桥。桥的南 四孔基本大小相似,北一孔较小,拱券全部由长方形块石砌筑而成。桥全长75米,宽4.1米 ,高4.8米。上设望柱与护栏,望柱共36对,柱头饰猴、莲花等。莲花又分仰莲、覆莲,或 刻莲蓬,或作含苞。或深刻,或浅刻,造型丰富生动。护栏栏板大多尚存,北截多刻博古、 走兽,南截均为素面,两端各刻一对石象。桥的第三孔两面栏板的外向一面各镌二大字,东 为“新桥”,西为“福星”。此孔西面二望柱分别刻有“信士赵明望妻颜氏助钱二千,”“ 信女徐门张氏须男加斌助钱”等字样。
临川桥,在天台县城关西门。桥俗称西桥,始建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系天台县令王 琰累石为之。桥的初型为六墩五拱,其上建亭五间,整座建筑坚致雄伟,独具特色。今存之 桥为清康熙六年(1667)重建,桥梁结构三洞拱券式,全长30米,宽4米。两边有仰覆莲望柱 和素面栏板
五洞桥,在黄岩城关西街与桥上街之间,跨永宁江别浦其上。桥始建于宋元间(1086—10 94),系县令张孝友率众垒石为之,故又称孝友桥。现存的桥为南宋庆元二年(1196) ,邑人赵伯沄纠众重建。桥梁形式为拱桥,桥下五拱,桥面五折,全长六十丈,宽三丈。桥 两旁有排水小沟,望柱上的覆莲,雕工非常精美。清雍正中(1723—1735),明因寺僧世 月曾重修。
下浦桥,又称朵角桥,在黄岩的院桥,距城关八公里。桥的始建年代不详,至迟于南宋嘉定 年间(1208—1224)已有此桥。桥梁结构为三洞拱券式,系由条石砌筑而成。桥长25米, 宽2.5米,上设栏板与望柱。栏板上浮雕八仙与花朵,望柱上覆莲雕镌狭而深。手法精湛, 工艺水平非常之高。
小澧桥,旧名仙履桥。在黄岩城关西小澧桥街西端,东北至西南走向。桥始建于宋,具体年 代不详,现存之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建。桥梁结构为单拱拱券式,长13.2米, 加引桥共长24米,阔3.1米,高7.7米。桥上望柱和栏板基本完整,望柱雕刻仰覆莲,桥下 中心嵌刻有团龙的方石一块。此桥跨度大,建筑水平相当高超。
花桥,在三门县花桥镇花桥村南端,距县城三十多公里。桥的始建年代不详,据花桥《曹氏 宗谱》记载,似为宋代所创。桥梁结构为三孔条石拱桥,石板桥面,长21米,宽2.6米,高 4米。桥的两旁各有望柱十根,栏板九块。栏板每块高0.55米,镌有两龙舞珠、双狮抢球、 麒麟送子、骏马奔腾、喜鹊衔梅、凤穿牡丹、出水荷花以及白象、麋鹿、松鼠、玉兔等图案 。雕琢精细,造型优美,形象生动。
镇安桥,在仙居。桥的始建年代不详,其形式为二孔石板拱桥。它的建筑结构非常有特色, 是三边折边拱(不包括墩身二边),即真拱石拱桥。
章安桥,在今椒江北岸章安镇。桥原为木构建筑,因栏干朱漆,故又名赤栏桥。旧志并载桥 初建时,其上有亭,东西有楼。现存桥身石构,系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桥梁结 构三洞拱券式,两边均有望柱、栏板,望柱头饰狮、猴及莲花,栏板浮雕各种花卉。两端铺 石级。
台州牌坊建筑见于记载的,最早为宋代黄岩的联锦坊、神童坊(今属温岭),宁海的丛桂坊 、撷英坊和恩赐坊(今属宁波)。元至正中(1341—1368),黄岩又筑有孝感坊(今属温 岭)。至明代,牌坊逐渐增多,据《台州府志》记载,有113座。现仅存临海的杨氏节孝坊 ,黄岩的柯氏先祖祠坊、下闸节孝坊和仙居的攀龙附凤坊等几座。
杨氏节孝坊,在临海杜桥镇山项卢家村东面的村口。牌坊创于清咸丰三年(1853),系为 旌表卢公妻杨氏而建。坊用青石构成,为仿宫阙式门楼建筑。外表比较光洁,高7.4米,总 跨度7.2米,共四柱,柱径34-35厘米。每柱东西两面均护有抱鼓石,石高(中)237、(旁 )226厘米,宽(下)59厘米,以卷云纹组成图案。两面坊壁间均有题刻,东面刻有“清 旌表故贡生卢公倬杨氏节孝之坊,”西面略异,为“皇清已故贡生卢公倬妻杨氏节孝”;上 一道刻“圣旨”二字,左右刻职官题名。坊梁间刻有五蝠护寿、两龙戏珠、三狮玩球等 各种图案,以及白象、麒麟、梅花、牡丹、荷花、菊花和各种人物场面等。纹饰雕刻精细, 整体匀称健挺,具有相当高的建筑水平和艺术水平。
柯氏先祖祠坊,在黄岩城关横街口柯氏宗祠台门屋下。牌坊坐南朝北,约建于明万历中(15 73—1620),为二柱一楼式石构件建筑。坊宽2.74米,石斗拱出檐,柱头铺作一垛,柱间 铺作二垛。花板上有柯时遇题字“横街柯氏先祖祠”。整座牌坊除南向二垛抱鼓石在“文革 ”中被破坏外,其它保存尚完好。坊间有大门两扇,其上隐约可见当年彩绘门神。
下闸节孝坊,在黄岩上研的下闸村,距城关三公里。坊的始建年代不详,为四柱一楼,冲天 式与门楼式相结合的建筑形式。牌坊正楼石斗拱出檐,有翘角。坊壁间题刻“钦旌处士洪昌 欣妻徐氏孺人之节孝坊”。檐下有饰龙石刻,阳刻“圣旨”,阴刻“敕建”。两旁石雕阳为 八仙,阴为三星,穿凿玲珑,构思巧妙。上额枋浮雕一树梅花,下额枋刻狮子抢球。门楼下 柱头铺作五垛为一组,柱间铺作每面作二垛。其南向斗拱上雕狮、象,冲天石柱柱头上各饰 狮子于顶。尚存抱鼓石三方,其上也琢雕狮子。石柱上刻有楹联,为“玉洁冰清千载令名不 朽”等字。
攀龙附凤坊,在仙居的杨府断桥村上宅。牌坊始建于明代,具体时间不详。系朝廷为表彰仙 居人林应麒勤政爱民,刚直不阿,政绩显著而建造。坊的建筑结构为门楼式,四柱三间三楼 ,高9.82米,通面阔9.23米,气势宏伟而古朴。坊之正面题刻“攀龙鳞”,顶部阴刻“ 思荣”;背面题刻“附凤翼”,顶部也阴刻“思荣”。额枋和构件正反面均镂雕有人物走兽 ,造型优美,神态生动。其雕刻艺术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台州暖季长,冬季短,又因所处地域、经济的不同。传统民居建筑分为二大部份,一大部 份是内地民居建筑,一大部份是沿海民居建筑。
内地民居建筑在平面布局、基本单元、建筑构造、装修与细部处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 。平面布局主要有六种形式。一是方形平面,即平面外墙大致成一方块形,内部用木板墙分 隔成三四个房间,是一种独立式的小型民居。二是长条形平面,此类平面是以开间为单位 横向拼联而成。每个开间分前后室或前、中、后三室。前室做起居,中室做室,后室做厨房 。三是曲尺型平面,以长条形平面为主体,在一个尽端向前加一两间房屋,形成一个两边长 短不同的曲尺型。另两侧配上上端镂空的围墙,就形成了一个带窄长天井的封闭住宅。四是 三合院,台州的大型民居大都采用这种形式。最典型的是“十三间头”的形式,即正房三间 居中,朝南面天井,中央一间为敞厅,厅侧两间为居室。正房东西两翼各有三间面向天井, 称为厢房。五是四合院,此种平面布局在台州也较为常见,即房屋围绕天井四面布置成为一 个对外封闭的住宅。六是组合形平面,即主要平面形式为三合院,中为一较大院落,沿檐廊 向东、西方向又附带二个小天井等。
台州民居的基本单元即“间”,是横向拼联成住宅的基本组合体。房屋开间多为三、五等单 数 ,每间的面阔一般为3-4米,进深有五檩到九檩不等,檩距一般在1-1.5米,房屋的进深多 在5米以上,甚至有的超过10米。从沿街建筑更可以清晰地看出“间”的特征,也有较狭窄 的“间”,是进入内部住宅的交通要道,又称“弄”。“廊”是房屋前后的联系经络,是台 州民居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组成部分。其功能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遮阳、防雨和作为交通联 系的半室外生活空间。主要形式有连檐柱廊、双层柱廊、骑马廊和挑檐骑马廊等。三合院或 四合院大都围绕庭院设沿廊,是居室的附属空间。
台州内地民居建筑因平布局与基本单元组合的多样,其构造也因此丰富多变。这尤其体现在 沿街建筑上,特别是大的集镇的街面建筑构造,更是富有特色。台州传统街巷两侧沿街民居 多为二层,以居住为主,部分地处主要商业街者则为“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坊”。建筑构 造的形式主要有二种:一种是有腰檐建筑,可分二类。一类是以山墙顶部后退而出檐,腰檐 受山墙支撑,顶部延伸至楼层窗下。这种情况腰檐相对较长,覆盖底层突出部分,有着屋顶 的功能。一类是楼层窗下直接出檐,这种情况腰檐则较短,仅形成檐下宽约80厘米的空间, 结构上以挑枋、撑拱支撑,并加以艺术处理。一种是无腰檐建筑,亦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不 出挑的建筑上下持平,端正挺秀,因形体无变化而表面多变化。一类是二层楼层直接出挑或 楼层栏杆出挑。
台州民居的装修与细部处理,在于栅棂搭接轻巧爽朗、柱枋构造素洁简练,充分体现出民居 建筑宁静、明快的居住生活气息。特别是木雕在民居建筑装饰上的大量使用,丰富了建筑的 地方特色。加之广泛采用楼房悬挑结构,使用桐油、清漆防腐,更加突出了台州民居的地方风貌。
台州民居的门,一般常见的是隔扇门。随面阔开间大小可采用四扇、六扇或通开间作成十二 扇、十八扇以取得规整肃穆的艺术效果。透雕的门棂使空间隔而不断,里外贯通。
台州民居的窗,常以四扇或六扇隔扇窗作为一樘,也有使用支窗的。窗格图案十分丰富,有 简单的平棂、方格眼等,也有较为精美的多中心的构图。同时也有漏明窗的做法。围墙上的 窗一般为砖雕或叠瓦漏窗,山墙上的窗则比较精美,窗形有方窗或八角形窗,窗上部加小的 披檐,地方特色浓郁。
台州民居的门楼,最常见的为砖雕门楼。有的是独立的,有的则与墙体合为一体。独立的门 楼作的较精致,悬山顶,屋脊中心饰以花纹。与墙体合为一体的,门楣处理得十分简洁,仅 以薄石板作门框,突出门的外形轮廓,十分清秀挺拔。
台州民居的墙体,无论从材料质感还是形式做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大面积的山墙一般采用 大的空斗砖砌就,粗犷朴实。一般墙面涂以白灰,砖的尺寸也相对较小,砌法较为细腻。厢 房的山墙常作成高大的马头墙,韵律感十足,是典型的“十三间头”住宅的做法。一般较小 的民居山墙大多采用云头、观音兜等做法,还有屋脊升起三瓣花的式样,十分有趣。
台州民居的结构,大都是木构架体系。除个别大宅的檐部处理利用斗拱之外,大部分出檐、 出挑是利用挑枋、撑拱结构,并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根据撑拱的圆直趋势,处理成竹节、 卷草、灵芝、云卷等自然纹样。柱础是随着木结构体系产生的构造形式,常见的有鼓形、瓜 楞、覆盆、覆莲等。一般民居中使用的则有方形、斗形等,较大民居的柱础则饰以各种纹样 。
台州民居的沿廊,底层设沿廊是台州民居的一大特点。一般住宅前廊不做吊顶,它以檐步内 雕饰的月梁、猫儿梁与简朴的檐椽,望砖形成对比效果。廊内多使用卷棚,卷棚在南方又称 轩,即在房前出檐的顶上用卷曲的薄板或薄薄的望砖搁在卷曲的椽子上,配以梁枋、柱头、 撑拱与雀替,衬托沿廊独有的空间气氛。
台州民居的铺地,主要材料为砖、瓦、石。庭院中采用较大的方石板,整洁细腻。较大的民 居有时铺以雕有花纹的的青石板,也有用鹅卵石拼出人物、走兽、花草、文字等各种图案, 十分珍贵。
沿海民居建筑在外观上呈封闭的性格,厚重的墙上开着大小不等的窗户,门窗位置也较灵活 。石雕漏窗是沿海民居的一大特色。它们刻工精细、种类多样、图案匀称流畅,具有浓郁的 乡土气息,除了采光通风作用外,还对立面起到别致的装饰作用。沿海民居的外墙围护结构 多为砖石,墙基为取自地方的块石。这些石材大小不一、砌法多样、自然朴实。石基之上是 精工细造的砖墙。在檐部及山尖有重点装饰,常见的是两道粉钩的细线纹样,一道宽边,然 后是薄薄的发黑的小青瓦,宽窄相间,黑白相映。也有封火山墙,层层片片,还有曲率 很大的曲线收口,顶部端头和中间还常有精致的砖雕。沿海的民居多为木构架作房屋骨架, 大木作高瘦,屋脊高,进深大。木装修精细,老檐枋下往往有龙凤呈祥或缠枝牡丹花的浮雕 图案。牛腿、雀替等常做成狮、牛、鹿、羊等动物形象,雕刻精湛,栩栩如生。
2012-06-29 09:11:00
© 2009 ZJLIB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