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最早的书法作品,就是位于仙居县淡竹乡韦羌山上,著名的相传为大禹刻石的蝌蚪文。 南朝孙诜《临海记》称:韦羌山“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明万历《仙居县志》则载:东 晋义熙中(405—418年),周廷尉曾“造飞梯以腊摹之,然莫识其义。”北宋时,仙居县令 陈襄亦曾“携众以观”,终因崖高路险,“云雨晦暝”,未得结果。陈襄还有诗云:“去年 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千尺石岩无路到,不知蝌蚪字何如”。尽管至今此蝌蚪文还 无法解读,但如能确证,将对我国古文字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六朝时期台 州出土的墓砖上,模印有大量的文字,其中一块上有“建武九年(33)十月十五日,孝子 孔明”等字,当是台州所知最早有明确纪年的书法作品。
台州见于记载的书法家,最早是在东晋初期。东晋南渡,大批汉族士大夫随至江南,其中很 大一批人进入台州,当时台州主要书法家有:白云先生,即天台紫真,是一位佚名的书法家 ,隐居于天台山灵墟。书圣王羲之尝得其笔法,又与王羲之裂素写黄庭经,后人即称其所居 之洞为黄经洞。李式(275—328),字累则,江夏钟武人。东晋初期任临海太守。是著名 女书法家卫夫人的侄子,王羲之称其书“是平南之流,可比庾翼”。李式弟, 好学善草隶,随兄来章安,后即定居于此。兄弟俩死后俱葬椒江。郗愔(313—384) ,字方回,高平金乡人,东晋时任临海太守。他是王羲之妻弟,善章草、隶、草书。 王僧虔《论书》云:“郗愔章草,亚于右军”。梁武帝评曰:“郗愔书得意甚熟, 而取妙特难,疏散风气,一无雅素。”孙绰(320—375),字兴公,太原中都人。任章安 令时,写过著名的《天台山赋》。其善书博学,是参加王羲之兰亭修禊的诗人和书法家。当 时道教盛行,著名道士葛洪曾在天台山炼丹,所作“天台之观”飞白大字,米芾誉为天下 之冠。南朝时期,担任过临海太守和章安令的书法大家尚有羊固、傅昭等。以上 诸人在台州的活动和定居,对台州的书法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近现代出土的六朝墓砖 文字,书法面貌多样,水平很高,可作印证。
隋唐时期是中国书法继两晋以后的又一高峰发展阶段,台州书法也进入了高潮。天台山由于 它的风景形胜幽丽,成为僧道云集之地。中国佛教的天台宗,就是此时创始在天台山的。同时,台州也是道教上清派的一大中心。当时的僧、道,许多都是由文士出家。佛家的四大皆空,道家的清静无为,为书画艺术的提高创造了超脱于世俗的条件。
陈隋之际,高僧智者建寺天台山佛陇,并择基建造国清寺,开创了中国佛教天台宗。智者本 人即是书法家,今国清寺所藏的《陀罗尼经》4册,原本系智者亲书,唐宋时散佚3册,仅存1册。南宋建炎时(1127—1130),僧元通以智者书体补齐。据说智者真迹 的第4册,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为台州知府谭纶所取,但也有说拿走的第4册是元 通所书,智者真迹尚在。智者以后,最著名的僧人书法家为湛然。湛然(711—782),俗姓戚,世居零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因号荆溪大师。其原为儒家弟子,二十八岁入 左溪玄朗(天台宗八祖)之门,学习天台宗教义,以处士传教。三十八岁出家,后示寂于天 台山佛陇,被尊为台宗九祖。湛然的书迹,除天台山上模糊的摩崖石刻之外,近年在洛阳出 土了三块他所书写的墓志铭。一块书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为《唐故荥阳郡夫人郑 氏墓志铭》;一块写于天宝元年(742),系《长河宰卢公李夫人墓志》;是《郑炅墓志 》。尤可贵者,《郑炅墓志》志盖尚存,上界格篆书“大唐故郑府君墓志铭”九字,笔力遒 劲,端严开张。纵观三块墓志,湛然的正书,结法宽扁,灵秀爽利,有别于当时盛行的唐风 书法体系,具北朝书法神韵。充分体现了湛然书法的独特面貌。
与湛然同时,天台山禅林寺翛然也是一位书画大家。翛然,俗姓裴,父为楚州刺史裴思训。其博通内外经典,纵情诗酒,善丹青,工山水,又通晓音律,唐张彦远《历代名 画记》有传。
唐代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 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凡30余年。《历代名画记》称其“尝画于屋壁,又工篆书。” 开元中(713—741),唐玄宗请以三体写《道德经》,法书自成一体,号“金剪刀书”。
著名的道士书法家还有杜光庭。杜光庭(850—933),字宾圣,号东瀛子,括苍(今浙江 缙云)人。少通经史,工词章翰墨之学。唐咸通间(860—873)应九经举不第,遂入天台山学道。五代时,事前蜀王建,任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曾在云南书《蒙国大韶碑》,楷书精妙有法。
台州绘画起于何时,史籍并无确切记载。据文字资料,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郑虔,为台州画 坛的开始。郑虔(685—764),字若齐,郑州荥阳人。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官广文馆博士,饥穷坎坷,好琴酒篇,与杜甫、李白为诗酒友。他的画以山水最为擅长,旁及鱼虫人物。其曾进诗篇及书画于唐玄宗,玄宗御书题曰:“郑虔三绝”。至德二年(757)贬官台州后,对振兴台州的文化艺术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卒后葬临海,后代居住台州。
唐代天台画家项容,是一位在绘画领域中创造水墨山水特殊表现技法的划时代大师。五代荆浩《笔法记》称:“项容山人树石顽涩,棱角无缒,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然于放逸,不失元真气象,大创巧媚。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 树不言图,亦恨无墨。”项容有弟子王默(又称王洽、王墨),早年也是郑虔的弟子。其作 大画时,先饮酒至醺酣,即以墨泼,或笑或吟,脚蹩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 ,为山为石,为云为水。这就是泼墨山水。明代董其昌说:“云山不始于米元章,盖自唐时 王洽泼墨,便已有其意。”实则体味荆浩所说的:“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 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则泼墨还当始自项容,所谓“用墨独得玄门”是也,王默不过是加以发展。宋徽宗宣和内府藏画中,就有项容的山水二幅。
王默的弟子顾况,是唐代的著名诗人。顾况在文词之外,兼攻山水,他为了使自己的画能具 有王默和项容的那种笔墨意趣,竟专门提出要担任负责台州盐务的临海新亭监,并直截了当 地说出其目的是:“余欲写貌海中山耳。”顾况来临海时,还请王默同行,为职半年解去, 而后落笔有奇趣。
黄宾虹先生在评论中国山水画时曾说过:“唐画如曲,宋画如酒,元画如醇。明以后之画, 如酒中掺水,时代愈近,掺水愈多。”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唐画如曲”中,水墨云山一 派,即起源于台州。
五代时,台州出了两位大画家,就是厉归真和钟隐。
厉归真,号迂疏子,天台人。工八分,善画山水、林木禽兽,曾得到过后梁太祖朱温的赏识 。山水多作寒林,气韵萧爽;尤工鸷鸟,善画牛虎。厉归真曾游南昌信果观,观内三官殿有 唐明皇时所作夹苎塑像,常为雀鸽粪所污,归真画一鹞鹰于壁上,雀鸽就不敢再来了。
钟隐,字晦叔,天台人。工画鸷禽竹木,师郭乾晖。为了学得郭乾晖的绘画笔法,钟隐改名 入郭家做工,服侍郭乾晖一个多月,后被发现,得到郭的传授,遂驰名宇内。钟隐还兼工山 水人物。以上二人,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时,尚有多幅作品传世。
宋代,中国书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台州的书画艺术也和全国一样普遍繁荣。宋高宗南渡,建都临安,台州成为辅郡,大批北方士族进入台州,促进了台州农业、水利、交通的发展和发达,文化教育不断升温,被誉为“小邹鲁”。书画艺术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中逐渐普及。南宋台州,书画人才辈出,一些作品影响面较大,甚至流传至国外,成为历史文明瑰宝。
北宋章安杨蟠(约1017—1106),字公济,举庆历六年(1046)进士,曾为杭州通判,时苏 轼为知州,共同疏浚西湖,又诗歌唱和,同僚为乐,苏轼曾先后两次奉和杨蟠梅花诗20首。 当时欧阳修、王安石均极推崇之。杨蟠书法古劲,有广东碧落洞摩崖,又能篆书,于潜(今临安)长乐寺碑记为杨蟠篆额。
桑世昌,字泽卿,天台人。是大诗人陆游的外甥。博雅工诗,于翰墨一道,极喜王羲之兰亭 序,庋藏数百本。著有《兰亭考》十二卷,论兰亭帖原委及真本流传,定武石刻的辗转收藏 ,并于后人题识,援引考据尤为详细,是著名的最早完善地研究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的专著。
王卿月,字清叔,临海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官至太府卿,世又称王经略。
王卿月文武双全,先以武举进,又中文进士。凡兵事、词章、释老百家之学,无所不知,琴弈卜 筮射医,无所不能,翰墨丹青,一一造妙,是一位书画全才。画学廉布,枯木、竹石、山水 皆能,时人称其所为山水“当作烟雨半开,登高临远时想,苟求形似,便失妙处。”可见也 是一位水墨写意山水画家。其所为正书,笔力劲健至美,今尚存其所书《宋李询墓志铭》。
虞似良,字仲房,祖籍余姚人。宋建炎初父官于台,遂居属黄岩横溪(今属温岭城南),自 号横溪真逸,又号宝莲山人。官至成都府路运判官。其诗词清婉,得唐人旨趣。善篆隶,尤 工隶书,家藏汉碑刻数千本,心摹手追,尽得旨趣,晚自成一家。有《篆隶韵书》行于世, 所书碑碣极多。宋释居简曾评:“虞兵部仲房书《杜工部李潮八分小篆》、《王宰山水图》 两篇,隶法坏自公始,然亦自成一家,搏搦骞腾,鲸鹏撮摩,夭矫容与,烟云卷舒,数十年 间丰功厚德之所载识,借公为重,不专在翰墨也。不知公者独以隶古称,岂知公哉!”
汤正仲,字叔雅,号间庵,江西人。后居黄岩。善画梅竹松石,为画梅大家杨补之外甥。自 古以来画梅,都用墨的白、黑表现形象。正仲始出新意,以倒晕素质以反之。朱熹称其“温 藉敷腴,有青出于蓝者。”这是针对其舅杨补之而言。其弟叔用,女汤氏,亦善画梅花。
谢堂,字升道,别字恕斋,临海人。宋丞相谢深甫曾孙。德祐元年(1275)为两浙路镇抚使 差知临安府,十二月除知枢密院事。善画兰竹、松石窠木。有石刻千卷,自号“金石友”。 日本君台观藏有其画。
宋代僧道善书画者有:慧舟,号一山叟,天台人。工诗善画,所作墨竹梅花,清雅有禅意。
斯受,字用堂,黄岩人。工书法,有泥金书《法华经》传世。
戴从老,黄岩太平乡(今温岭)人,佑圣观道士、赐紫大师其“书以左手,笔法瘦劲,无不嗟 异”(《宋·戴从老圹志》)。
南宋贾似道,是当时最著名的书画收藏家。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号悦生、秋壑 ,天台人。嘉熙二年(1238)进士,以姐为理宗贵妃,历官至右丞相,度宗时封太师、平章 军国重事,为一代权相。事败后,于漳州木棉庵为郑虎臣所擅杀。贾似道好收藏,聚敛奇珍 异宝,法书名画,今尚存世的许多古代书画剧迹,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展子虔游春 图》、《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卷》等等,均是他的藏物。收藏印有“魏国公印”、“悦生(葫 芦形)”、“秋壑”、“秋壑图书”、曲脚“长”或“封”字印等。据今存无名氏所著《悦 生所藏书画别录》称:“贾似道收藏书画,另有《悦生古迹记》一书,凡这本书所记的都不 记。”即有法书42卷,名画58卷之多。贾似道收藏书画,有部分存于台州,家产籍没后,所 有书画都被搜入宫庭,今藏故宫博物院的《赵昌蛱蝶图》、《崔白寒雀图》、《展子虔游春 图》等画上,除贾似道收藏印外,还盖有“台州市房务抵当库印”印记,是为台州抄没贾氏 书画明证。
临海谢奕修,为丞相谢深甫长孙,历官至宝谟阁直学士,与弟奕恭俱善书,精鉴别,所居养 浩斋,收藏历代法书名画,甲于一时。
元代书法,在隋唐书法的尚法书风演变到两宋时的尚意书风以后,又进入了一个师古的阶段 。元初的赵孟頫、邓文原、鲜于枢等人大力提倡的专以古人为法的创作方式,也直接影响到 台州书坛。一种以晋唐为法的复古思潮,充分得到体现,存在于此际台州书家的书迹之中。
元代短短几十年中,台州书画人才辈出,涌现了数位能影响一个时代的大书画家。
周仁荣,字本心,临海人。历官至翰林修撰、集贤待制。善楷书,宗欧阳询,为时所重。仁 荣在当时为台州文坛领袖人物,学生众多,他的书法影响很大,如周润祖、泰不华等,都得 到过他的指授。
张明卿(1279—1332),字子晦,号务光,临海人。书法秾丽,画竹石韵度清洒,颇近文湖 州。著有《六艺编》6卷。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邱生、五云阁吏,仙居人。早年为仕途奔波,“遇文 宗皇帝于潜邸,及即位,擢为典瑞院都事,置奎章阁,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元·徐显《稗史集传·柯九思传》)。是元代最有名的书画鉴赏家,台州历史上最著 名的画家之一。他 博学多能,擅长诗词,诗格庄严瑰丽,蔼然有忠厚之风,辑为《丹邱生集》;工行楷,从欧 阳书中出,雍容峭劲;善画墨竹,师法文同、李仲宾,以作书笔法入画,多蕴含笔墨韵致, 论者谓文同后一人。亦善山水墨花,传世作品尚多,主要有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秘阁墨竹图》、上海博物馆的《双竹图》,还有《晚香高节图》等。
柯九思一生好文物,富收藏,精鉴赏。曾得晋人《黄庭内景经》真迹,因题其室是曰“玉文 堂”。据文献记载,他收藏的书画文物范围很广,上至晋人名帖,下至元人字画,以及三代 金石鼎彝等,琳琅满目。三十岁时,“庋藏书画以米家画舫相比”(《存复斋文集》),到后期,更侧重于名画的收藏。他藏过的法书名帖,除前所提的《黄庭内景经》,还有《曹娥 碑》、《定武兰亭五字损本》和王献之的《鸭头丸帖》、林藻的《深慰帖》、苏轼的《天际 乌云帖》、黄庭坚的《动静帖》及《荆州帖》、米芾的《拜中岳命诗卷》等。名画则有董源 的《水石幽禽图》、唐韦偃的《双骑图》、宋人《溪山行旅图》和《老子像》、米芾的《春山瑞松图》、扬无咎的《四梅图》,元代前辈画人赵子昂、任仁发、何澄等的作品,也在他 的收藏之列。经柯九思鉴赏的唐宋名画和书法非常多,曾为元内府收藏的就达六十一件, 再加上许多不可避免的流失的,数目则更为可观。其中唐宋名画有其题识者,也有四五十 之多。赫赫有名的阎立本《步辇图》卷,关仝的《关山行旅图》轴,传李成《茂林远岫图》 卷,赵佶的《芙蓉锦鸡图》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等,都在此列。就此来说,柯 九思在艺术史和鉴藏史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元代台州著名收藏者尚有司进,字德用,收藏唐、五代、宋名画48件,著录于周密的《云烟过眼录》。
周润祖,字彦德,临海人。善书,墨迹如秀岳乔松,宛然欧、褚笔意。临海市博物馆有其行 书尺牍一通。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号白野,临海人。他是色目人,伯牙吾台氏,以父辈官台 州而籍临海。年十七,江浙乡试第一(解元),明年对策大廷,赐进士及第(状元),历官 礼部尚书,迁浙东道宣慰使,台州路达鲁花赤。擅长篆隶和楷书,兼精绘事。篆书师徐铉, 笔法温润遒劲,稍变其法而自成一家,并以汉代碑额篆法题当代碑额,风格高古;楷书学欧 阳询,圆活姿媚,风骨中存。故宫博物院藏有其篆书《陋室铭》卷,为至正六年(1346)书 ,篆法严谨,下笔多用方折,笔画形如韭叶,遒劲而富于变化,明显地吸收汉碑篆额的特点 而自成一种风格,和传世《王烈妇碑》用笔差近,实开清代邓石如一派篆书先河。
卫九鼎,字明铉,天台人。工界画山水,师永嘉王振鹏,人物师法李伯时,水平不在王振鹏 、张渥之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所画《洛神图》轴,白描画洛神凌波微眇,意态娴静, 线条秀劲飘洒,远山清旷,墨色浑润。本幅有倪瓒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所题诗云:“ 凌波微步袜生尘,认见当时窈窕身,能赋已输曹子建,善图唯有卫山人。”倪瓒从不轻许别 人作品,此图能得到他的如此赞许,可见卫九鼎的绘画水平之高。
陈立善,黄岩人。工墨梅与王冕齐名。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所画《墨梅竹水仙图》,所作梅花 铁干虬枝,花朵千姿百态,竹石水仙,墨韵幽绝,竹叶作金错刀体,确不愧与王冕齐名之誉 。立善子处亨,亦善画墨梅,妙得家传。
刘仁本(1311—1368),字德元,黄岩人。参方国珍幕,官至行枢密副使、浙江行省左右 司郎中。工诗善书,字意遒媚清脱。尝治兵余姚,于龙山作雩咏亭,集一时名士42人,仿效 东晋王羲之山阴兰亭觞咏,于后世影响很大。
陈基(1314—1370),字敬初,临海人。元末参张士诚太尉府军事,因谏止张士诚称王, 几乎被杀。当时军事倥偬,飞车走檄,多出其手。书法受李北海影响,上追二王,风格秀逸 。同时也擅篆书。故宫博物院藏有其行书《相见帖》、《苦雨帖》、《寝喜帖》、《贤郎帖 》四件,其中前二帖曾于清乾隆时刻入《三希堂法帖》,刻入《三希堂法帖》的还有《行书 诗十首》。
此外,工笔画家尚有天台叶可观,曾为元皇帝画御容肖像,被任命为提举梵像监。子叶昏, 克绍家传,曾为杨维桢画鹿冠吹笛之像。
元代僧道善书画者有:
一宁(1247—1317),俗姓胡,号一山,临海人。曾为江南释教总统,元世祖征日本,遣往劝降,被囚,寻释之,留主西京南禅寺。善书画,日本人颇尊崇之,卒赠国师。
枯林,宁海人。宋丞相叶梦鼎后裔,宋亡为僧。能诗,工画兰石。
独孤淳明,天台人,善书,收藏有定武兰亭善本,至大三年(1310)持赠赵孟頫,赵在北 上运河舟中写下了著名的《兰亭十三跋》。
行端(1254—1341),字景元,一字元叟,临海人。元仁宗曾赐“佛日普照慧文正辩禅师 ”。善书,以余力施于篇翰,尤精绝古雅。自称寒拾里人,有《拟寒山子诗》百余首。
道士张唯一,黄岩人(今隶温岭)。工诗善画兰。
道士卢益修,天台人。善画水仙,学赵孟坚。
明初台州书画,尚能承元代余绪。中期由于明廷推行八股取士,书法盛行台阁体,知识分子 被束缚在制艺的死套子上,影响了多种艺术的发展。直到晚明时期,始有改观。
明代书画家的主要代表有:
叶见泰,字夷仲,临海人。明师取台州,见泰谒见统帅,献策对平定南方提出建议,得到采 纳而成功。后历官至刑部主事,两司文衡。见泰淹通经史,能文章,工草书。宋濂称其“温 醇而有典则,高逸而有思度,其辞简古,其神丰腴。”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所行书诗一开。
陶宗仪(1329—1412),字九成,黄岩人。读书务古学,无所不窥,尤刻意字学,习舅 氏 赵雍篆法。今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楷书《东园隐居咏》一段。陶宗仪对书学的突出贡献是编写 了《书史会要》一书,录上古至元代以书法传世者辑为小传,后附录天竺梵文、畏吾儿(维吾尔)文、回回文、日本文等字母及西洋等国文字浅介,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当时最完备 的书法著作。
裴日英,字文璧,天台人。善词翰,精绘事,著色花鸟,悉臻其妙,墨菊坡石,尤不可及。 挟技游浙东西,杭州守荐于朝,是一位专业书画家。
林佑(1356—1409)。又名右,字公辅,临海人。洪武时历官至春坊大学士,受命辅导皇 太孙,坐事弃官。与方孝孺为友,永乐初,明成祖朱棣召之不赴,械至京,不屈被害。工书 ,尝为方国珍侄方明谦题所藏唐玄宗书颂,清乾隆时刻入《三希堂法帖》,真迹今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廷璧,名彀,号古学,临海人。工草书,善诗文,尝受业于陶凯。人誉诗、字为时第一, 方孝孺称其“书比藏真(怀素)更绝伦”。永乐时校帖翰林,应28宿之选。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宁海人。从宋濂学。建文即位(1399)召为翰林博士 ,升侍讲学士。朱棣破南京,迫其书诏,不屈死,被灭十族。明王世贞评其书法“不以书名 ,而刚正不折之气,流溢笔墨间。”又善画松竹。
陈宗渊,名浚,以字行,天台人。能书画,山水学王绂,又能绘肖像。永乐初给事翰林,为 黄淮所赏识,与中书舍人二十八人同习羲献书,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所画《洪崖山房图》卷, 当时名公题咏几遍。
谢铎(1435—1510),字鸣治,号方石,太平人(今温岭市)。天顺八年(1464)进士,历 官至礼部侍郎管祭酒事。工书,故宫博物院藏有其行书三开。
蔡潮(1467—1549),字巨源,号霞山,临海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仕至河南 右布政使。善擘窠书,《续书史会要》曰:“霞山善作大书,巨坊名匾,取称遐迩。”
王乾,字一清,临海人。以轻墨浅彩作禽虫、瓜果、花草,间出山石林薮,莽苍幽岑,往往 极妙。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所画《双鹫图》轴,绢本巨幅,鸷禽刻划尽致,确为一代名画。
王梅夫,台州人。善画梅,牟嘉叙赠诗云:“吾闻国初孙太守(孙隆),国初画梅独称右。 一百年来谁复闻,王子于今堪敌手。”
周世隆,号丹峰,太平人。善写真,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犯太平县城,十分危急 ,时传关帝降灵于学宫,倭望见骇退。世隆图其攻御慑伏状,见者皆称绝,即著名的《太平 抗倭图》,原迹为绢本巨幅大画,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王士崧(1549—1598),字中叔,临海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曾任光州知府、 工部员外郎等职。工书,尝书河南中岳庙、法王寺、少林寺面壁石四诗。
王士昌(1559—1624),字永叔,临海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累官至右佥都御 史巡抚福建。善山水,得黄大痴笔意,又工水墨折枝花卉。
陶珽,字紫阆,黄岩人。本童氏,从舅陶镇云南,因嗣舅,故又籍云南姚安。万历三十八年 (1610)成进士,仕至武昌兵备道。以诗文书法名海内,与邢侗齐名。又交袁宏道、董其 昌、陈继儒等。尝增陶宗仪《说郛》至明人为《续说郛》,又重刻《书史会要》。
陈函辉(1590—1646),字木叔,号小寒山子,临海人。崇祯七年(1634年)成进士。南 明鲁王时官至兵部尚书,江防师败,自缢死。善草书,敏于诗,为旷世逸才,曾为徐霞客 作墓志铭。临海博物馆藏有其草书多幅。
柯夏卿(1610—1681),字玉岘,黄岩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南明时官唐王兵部尚 书。工书画,求者盈门。临海博物馆藏有其草书轴。
金维宁,字熙泰,临海人。崇祯九年(1636)举人。善草书,书法直入二王室,有雁字诗 ,自赋自题,八法曲折,如睹钟王颜柳苏黄诸君子翰墨于一堂,闻名于世,人称“金雁字” 。
明代僧人书画家有:
昙噩(1285—1373),字无梦,慈溪王氏子。师从元僧行端,后为国清寺住持。工诗能文,善书画。
无愠(1309—1386),字恕中,临海陈氏子。亦行端徒。性慧好学,工诗善书。
宗泐(1327—1407),字季潭,俗姓周,临海人。明洪武时举高行沙门,以宗泐居首, 寓意词章,尤精隶古。
传灯(1553—1627),号无尽,别号幽溪,衢州叶氏子。出家天台高明寺。弘扬天台教义 ,后世称天台中兴始祖。于八分书法尤工。现天台国清寺所藏之传灯草书真迹,用笔圆润酣 畅,行款极尽映带流动之姿,不在寻常蹊径中,允为杰构。
清代台州书画家,初期大多数是明末遗民,本籍人,也包括少数寓贤。一些人隐居山林,一 些人为了抗拒清剃发令而避世于方外。遗民讲究气节,创作的书画亦以摹古为主。
清代早中期台州书画家主要代表有:
净符,字位中,台州位峰寺僧。善书,如行云流水,飘飘有出尘想,是明季遗民为僧者。
柯洽,字小山,黄岩人。夏卿子。工草书。
蔡元镕,字陶山,黄岩人。工诗画,兼善书。康熙南巡,尝献赋获赐缎匹。
方略,字贤济,号筠溪,太平人。工画,尤长于山水,学元人,格调在黄公望、倪云林之间 。
傅廷标,字因是,号半村,杭州仁和人。长于诗,兼工绘事,晚年携妻郭惠家临海。郭惠 字素娴,亦工诗善画,花鸟尤有致。
张廷俊,字产超,别字雨村,仁和人。世业盐,侨寓台州,寄籍黄岩。工诗善书。子应虞、 应彪、藻、应虔遂为黄岩人,均善书画,为书画世家。
明受,仙居人。三学寺僧,工篆刻,能诗,有《印薮》一册,康熙庚子(1720 年)海阳汪隆及台州知府张联元序。
侯嘉繙(1697—1746)。字元经,号夷门,临海人。雍正十三年(1735)拔贡,历官至 江宁丞,诗文迅疾,瞬息万变,时人誉为“浙中人才第一”。书法不拘绳尺,异于常体,袁 枚称其作书“十指雨下,字迹横行斜上,如长河坚冰,风裂成文,莫知条理而天趣可爱。” 郑板桥赠诗亦有“怜君书法有古意,历落不顾时贤嗔。”
汪霖,字雨亭,天台人。以诗画名,兼工篆刻,善绘山水人物,曲尽其体而笔意飞动。齐召 南称其足可与倪云林、沈石田相埒。
梅人鉴(1732—1811),字文衡,天台人。诗文气格遒上,工草书,宗孙过庭书 谱而有所变,自称“古有草圣草贤,吾书在不圣不贤之间。”遗迹尚多。
梅谷,一名潜,字归云,天台人,国清寺僧。能诗、善画,善山水、花木,尤工画梅、 画荷。曾主余姚超果寺,以诗画僧名满东南。
宋世荦(1765—1821),号确山,临海人。乾隆举人。曾官陕西扶风知县。工书,笔墨瘦 劲,尤擅行草。考订乡邦文献,著作甚丰。子经畲,号心芝,善书,尤工篆刻。
孙苞,号竹林,天台人。乾隆岁贡。书学颜,一变为瘦硬劲捷,复擅篆隶。
张景山,字国栋,号松居,黄岩人。擅画松石花卉,所作苍松、梧桐、墨荷、墨菊精妙绝伦 。尤擅画兰,孤高简傲,迥超时流。
张藻,字冕华,号曲江,黄岩人。工绘事,善作设色花卉,尤善画蝶,人称“张蝴蝶”,设 色妍丽,用笔工细。
陈岫林,字二云,黄岩人。善画山水,有董、巨法,林木疏朗,岩壑肯润,境深意幽。
王瑞庭,号淡如,天台人。善画竹,学项圣谟。子应奎,亦善画竹,变其父秀润之法,长枪 大戟,稍乱而以功力胜。
黄濬(1779—1866),号壶舟,太平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官彭泽知县。善书翰 ,工诗能画。坐事谪伊犁,与林则徐同戍所,相与剪烛论文,交谊甚深。
方絜(1800—1838),字矩平,号治庵,蕊人。嘉道间刻竹大家,人称“方竹”。凡山水 、人物小照,皆自为粉本,以浅浮雕法刻之,阴阳坳突,勾勒皴擦,运刀如笔。曾为张廷济 刻小像于臂搁上。上海博物馆藏有其所刻《苏武牧羊》臂搁,现已成为国宝。能诗,兼能画 ,复善篆刻。
清同治间,著名画家蒲华、赵之谦都曾来台州游幕,赵之谦在黄岩四年,蒲华则此后长期生 活、活动于台州,他们都是海派的创始人,划时代的书画大家。他们在台州的活动,无疑带 动了台州书画篆刻艺术的繁荣。
书法方面,承袭乾嘉考据学的余荫,包世臣、康有为大力提倡北碑,碑学、帖学成为书坛两 大派别,篆隶书、篆刻也成为书家时尚。
台州近现代书画也毫不例外的受到这一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
傅濂,字啸生,临海人。善诗文,山水青绿、浅绛并工,画学黄公望,迹近王原祁,峰峦树 石,凝润萧疏。兼善墨竹及设色花卉,书法亦极精妙。长期活动于宁波一带,与镇海姚燮、 定海厉志并称为“浙东三海”。蒲华自称画竹学傅啸生,吴昌硕、杨伯润等也都有自题仿临 海傅啸生的山水画作。论其画法,实开海派先声。
林蓝,字璧人,号琴池主人,太平人。工书,善画兰竹,兴酣泼墨,满纸云烟,惜乎早逝, 未得大成。后蒲华到太平,见林蓝画竹,钦佩拜倒。
池盐,字逸臣,黄岩人。善画翎毛花卉,亦能山水,画笔似海派三任,功力深厚。
王兰,字梦兰,号香谷,椒江人。善画兰花,学石涛和尚,秀劲潇洒,繁简咸得其宜。行草 书错落有致,含隶古法。
陈夔典(1859—1941),字尧臣,黄岩人。黄岩翻簧雕刻代表人物,在竹簧上以浅浮雕手 法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等,工艺精湛,曾获工商部特等奖状。
章梫(1861—1949),号一山,三门人。光绪末科(1904)进士,入翰林。工书,楷书有 魏碑笔意,草书学书谱,执笔五指并用,运腕如拨灯,体势秀逸,所作简牍咸作纯草,不杂 行书,造诣高深,为时所倾倒。
王葆桢(1872—?),号漱岩,椒江人。清末南社诗人。善书,由苏颜入魏晋,于北碑尤 多著力,曾为南社社刊题写刊名。
周济,字印心,号慕庵,黄岩人。善书,以龙门二十品参以张猛龙、爨龙颜法,茂密雄强, 尤擅书联及榜书。
柯璜(1876—1963),字定础,黄岩人。曾任山西博物馆馆长,北京古物陈列所主任,蜀 中艺专校长。书法大草,学二王、怀素,作书用七斤铜管,下笔迅疾,气势磅礴。在北京时 ,以书与齐白石画并称“二璜”,合同书扇,有“二璜唱双簧”之誉。所画山水、花卉以 大写意法为之,著色丽,用笔则纯以大草之法融入画中,水墨之作亦然。解放后曾任西南 美协主席。
王念劬(1877—1951),号松渠,黄岩人。晚清举人,1930年任杭州西湖博物馆馆长。工 诗善书,随意挥洒,以颜褚之法结为行楷,功力深厚。
刘青(1878—1932),又名,字介玉,号天台山农、照藜,黄岩人。清末民初在上海卖 字,以魏碑书法驰誉沪上,一时市招纷出其手,尤以大世界各楼牌匾负盛名。
林求仁(1892—1980),名得仁,黄岩人。早岁上海美专毕业。1922年在杭州与人合办 中华美术专门学校,自任校长,是浙江最早美术学校创办人。擅画油画,亦能国画。
徐文镜(1895—?)别署镜斋,椒江人。琴、棋、书、画、金石文字学、篆刻学均造诣极 深。曾在上海设大雅社,鬻印每字大洋5元,自制印泥,称“紫泥山房印泥”,为当代绝品 。抗战前编纂古文字学专著《古籀汇编》,手自书写,由商务印书馆以连史纸线装影印两大 册发行,影响很大。40年代任国民政府铸印局技正,1949年去香港,从事艺术活动。
陈叔亮(1901—1991),又名寿颐,黄岩人。上海美专毕业,抗战时到延安,执教鲁艺, 创作《西行漫画》,曾受到毛主席的赞扬。解放后任华东文化部艺术处副处长、中央工艺美 术学院副院长等职。文革以后,主持筹建中国书法家协会,任副主席,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 常务理事,为新时期的书法美术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方干民(1907—1984),温岭人。上海美专毕业。1926年赴法国留学,毕业于法国国立巴 黎高等美术学院。回国后任教新华艺专、杭州国立艺专等校。解放后为浙江美术学院二级教 授。擅长油画,代表作有《孙中山先生授遗嘱图》。
陈士文(1907—1984),字器先,仙居人。1926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国画系。1928年自费 去法国里昂美术学校攻研西画,在蔡元培帮助下转为公费,留法9年。回国后任教于上海美 专、新华艺专、英士大学等校。1949年去香港,鬻书卖画,后为新亚书院教授、香港中文大 学艺术系主任。于书法、国画、油画都有较深的造诣,著有美术理论著作多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美术大师潘天寿(1898—1971),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 、雷婆头峰寿者,宁海人。少年时期画作即深为吴昌硕赏识,长期从事绘画活动和美术教学 。解放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远师青藤 、八大、石涛,近受缶庐影响,笔墨有金石气,气势雄阔。书法有黄道周法度,治书、画、印于一炉,结构奇崛,具有独特的大家风格。又长于指画。于画史、画论均有研究,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谈画随笔》、《治印谈丛》等。有《潘天寿书画集》等多种作品集 印行。宁海自古属于台州,抗战时曾一度属宁波,至1958年始正式划属宁波地区。因而终潘先生一生,4/5以上还是在台州度过的,其早期作品用印,也有“台州宁海人”、“台州平民”、“宁海平民”等印章。
台州书画篆刻家专传,最早是清道光间临海郭协寅所撰的《三台书画志》4卷,辑录凡籍于 台、官于台、寓于台,兼及闺阁、方外之书画家,起自晋,迄乎明末释传灯,共180人 。清光绪时,叶书抄录此书,嘱黄岩王棻为序,欲付梓而未果,稿本今藏临海市博物馆。清光绪间,临海黄瑞以《三台书画志》为基础,增补清代书画家及前代新发现者,共290余 人,辑为《台州书画识》10卷、附识1卷。所引诸书,较郭书为详博,然亦未能印行,稿本亦藏临海市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