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文化
  • 浙江戏曲
  • 非遗保护
  • 文物保护
  • 文化建设
  • 返回->首页->非遗保护



    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海宁市创新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通过一年时间,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范围、区域特色及传承情况。其间,共投入普查员606人、普查经费80余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共收集17个门类的线索19863条,并分门别类地进行了立项调查和记录。省非遗普查验收组组长王淼高度评价我市的非遗普查工作:认识很高、思路很清、力度很大、措施很实、效果很好,应作为典型进行推广。 
      一、主要做法 
      (一) 四项实举,建立“非遗”长效保护机制 
      1.建立市、镇(街道)两级“非遗”普查领导小组。为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市政府办公室于2007年12月25日下发海政办发[2007]263号文件,成立了以副市长朱海英为组长的“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文广局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非遗保护和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各镇(街道、盐官景区)相应建立“非遗”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普查工作办公室,制定普查工作方案,落实普查人员,确保普查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2.设立“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以年人均1.5元的标准设立“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普查、保护、抢救、展示、宣传等。非遗普查经费由市、镇(街道、盐官景区)财政分级承担,全市共投入经费80.3615万元。 
      3.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8年6月12日,正式成立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编制委员会审定编制3人,目前人员都已到岗。 
      4.出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长期有效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海宁市结合普查,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海政办发[2008]2号),就2008年--2012年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意见。 
      (二)全员培训,形成“非遗”普查队伍网络 
      1.组建四支普查队伍。根据普查工作需求,海宁市建立了市、镇(街道、盐官景区)、村(社区)三级4支共600余人的普查工作队伍。第一支为市专家组,共7人,指导镇(街道、盐官景区)开展普查;第二支为镇(街道、盐官景区)调查队伍,共26人,负责本辖区的项目确立、田野调查和申报工作;第三支为村(社区)普查员队伍,共550余人,负责本村(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线索排摸和材料填报等工作;第四支为市普查工作小分队,共23人,由市文广局、市文化馆组建的一支集采访、笔录、摄影、摄像、美术、书法、舞蹈、音乐于一体的普查工作小分队,负责对市级重点项目的立体纪录与深度调查。 
      2.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培训工作贯穿普查全过程。根据普查各阶段的任务要求,采取“全市分段集中培训”和“专家上门分组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线索排摸阶段、立项调查阶段和资料采集阶段举办了全市普查员培训班3期,培训人员700余人;专家组成员下基层举办培训班39期,累计培训人员1600余人次。 
      (三)建立基地,确保普查工作均衡推进 
      1.建立普查工作基地。在项目文本制作阶段,在市文化馆(非遗中心)建立了“海宁市非遗普查工作基地”,把各镇(街道、盐官景区)的普查骨干和专家组成员集中起来,共同完成项目确立、文本制作等工作,确保普查质量。 
      2.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市普查办每两周召开一次普查工作例会,学习上级精神,通报普查进度,解决疑难问题,布置阶段任务。 
      3.定期出刊普查简报。在普查的三个阶段,编制《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简报》3期,及时通报全市普查工作动态、各镇(街道、盐官景区)工作进度等,起到了较好的宣传、督促作用。 
      二、取得成效 
      1.一批项目得到发掘。历经一年时间,共排摸线索19863条,经过遴选、归并、调整,正式确认普查项目1919项,其中具有较高文化、历史、科学价值的重点项目399项。通过普查,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存量第一次有了比较系统、完整、详尽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记录。 
      2.一批艺人得到关注。普查中,走访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表演者、讲述者,掌握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传承人信息,登记传承人及民间艺人487人,详细记录了他们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健康状况。可以说,基本摸清了全市民间艺人的现状,为下一步建立民间艺术家档案、出台海宁市民间艺术家保护办法提供了充分依据。 
      3.一组档案得到建立。通过普查,海宁市共形成文字材料93册,编纂《镇(街道)普查成果汇编本》13卷、《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本》1卷、相关资料汇编本10卷,并进行电子文档备份;重点项目录音记录65.29小时,摄像记录32.27小时;拍摄图片2631张;收集资料实物750件。 
      4.一支队伍得到锻炼。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不仅时间紧、任务重,而且要求高、标准细,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完成。这使文化馆(站)的专业干部队伍,从知识结构到工作强度都经受了一次严峻考验。 
      5.一个共识得到增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不仅是一项普查工作,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强化了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整个普查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新闻媒体的热切关注,也得到了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2012-05-29 15:46:45
    © 2009 ZJLIB All rights reserved